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如何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2020-11-25付云华薛洁

科教导刊 2020年34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现代科技实效性

付云华 薛洁

摘 要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互联网+思政”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将思政教育传统手段与现代科技手段有机结合,是新时代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必要途径。那么,养成思想政治工作大数据思维、加强思政教育新媒体建设、促进线上线下思政教育和谐共融便是将二者有机结合的三个着力点。

关键词 现代科技 高校思政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12.040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made the Internet plu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 new trend. 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the traditional mean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fore, cultivating big data think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media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the harmonious integration of online and off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the three focal points to organically combine the two.

Keywords modern technology;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同样地也不断影响着高校思政教育的理念和模式,“互联网+思政”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思政教育传统手段应进行自我革新,并同现代科技手段有机结合,将二者结合是新时代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必要途径,能为高校育人插上现代化的翅膀。那么,如何将思政教育传统手段和现代科技手段有效结合,本文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1 养成思想政治工作大数据思维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的一个十分显著的变化就是人类社会逐步从“小数据”时代过渡到“大数据”时代。“小数据”时代的分析研究工作是抽样思维,“大数据”时代则是全样思维,也即是获取、存储和分析全样数据变成可能。大数据为反映事情真相提供了可能前提,成为社会研判的重要依据。大数据具有“5V”特征,即大规模、多类型、高速度、低价值密度、精确性,这些特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出了整体性、多样性、动态性、开放性、平等性、相关性和交互性等新思维要求。”[1]思想政治教育应及时准确把握大数据,养成大数据思维,认清用好大数据技术手段,以大数据的开放性、共享性、丰富性来拓展拓深思政教育。

一方面,养成用数据说话思维。思政教育是理想信念和道德价值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复杂、多样、不易捕捉等特征。因而,传统思政教育只能从大众化、平均化、总体化角度把握学生动向,难免有不准、失误和以偏概全。在“大概”“估摸”“差不多”教育工作思维下,很有可能出现“一人出问题,全班全校陪吃药”的弊端。大数据时代,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学习情况都可以用数据形式记录下来,学生的行动轨迹变成丰富全面的数据。通过大数据,“既能认识思政课的整体情况,又能具体到每一个学生每一个环节,进行个性化的分析和教学。这样思政课教学将不再千人一面,而是既有整体和共性,又有细节和个性。”[2]用数据分析便可以捕捉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感变化,为满足学生需求和期待、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化解学生中存在的矛盾提供科学依据。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学习,积极将大数据运用到日常工作中,革除“差不多”思维,养成用数据说话思维,凡事看数据、讲依据,以科学性赢得亲和力。

另一方面,养成整体性思维。大数据“大”就大在全面上,具有覆盖全局的优势,对事物的全貌有着较为精准的涵纳。同时大数据也可呈现事物以及事物之间的相关性,有利于了解事物的状态和发展动向。思政教育做的是人的工作,本来很难从全局上进行把握,这正是思政教育的制约因素。传统思政教育常常注重当下,对过去和将来稍欠关注;过多注重局部,对全局和关联了解有缺,大数据恰可以补其不足。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养成整体性思维,以大数据为抓手,全局把控思政教育全过程和各环节,对思政教育的对象、要素、方法、评估进行整体性掌握,全面认知教育对象的动态、教育各要素间的关联,从而更大限度地确保思政教育工作不出错、无纰漏。

2 加强思政教育新媒体建设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微信、微博、抖音、新闻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媒体不断涌现,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言行。当代大学生以“00”后为主体,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批判意识,乐于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对新媒体充满兴趣,“手机在手,天下我有”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口号,“微博潮人”“QQ达人”成为当代大学生的身份标签。他们通过各种新闻APP了解国内外时事政治,用“两微”交朋友、谈感情,热衷于用手机打卡和网络学习。新媒体使人人都拥有“麦克风”,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于个性独立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顺其心者得其人。高校思政教育要立足实际,守正出新,增强针对性和时代性。主动出击,以传统手段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联姻”为助力,用好用活新媒体,加强思政教育维度上新媒体的内涵建设,在新媒体领域占领高地、抢占网络主阵地。

一方面,推动思政教育新媒体平台建设。用好新媒体手段,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活起来”,首先就要利用互联网加强新型思政教育平台建设。各高校应建立由校长牵头、二级学院院长负责、优秀思政课教师和科学技术专门人才组成的新媒体平台建设工作小组,顶层规划,系统布局,优化学校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号、官方微博,设立专业学习交流群、QQ群、“校长—学生”一对多答疑平台、学生心愿电子墙等平台。可通过“微信一图解读”“微时政”“微心愿”“每日微学习”“好人好事在身边”等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中央的最新精神;还可在官方网站或官方微平台开辟“理论大讲坛”“时政讲堂”“心理讲堂”,定期向学生推送热点时评、党政动态、先进事迹和关切要闻,做好舆论引领工作。通过新媒体为学生营造无所不在的浓厚思政氛围。

另一方面,提升思政教育新媒体建设内涵。近年来,各高校对新媒体或多或少都给予了关注,并在思政教育新媒体建设上作出了一定努力,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思政教育新媒体平台总体上低效、重复、空置,存在着疏于管理、杂芜无趣、生搬硬套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应用学科,要求抓细、抓小、抓实,不能搞形式主义,否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难以体现。”[3]因此,用好用活新媒体,必须堅决杜绝搞形式主义,在内涵提升上下大功夫。第一,提高师生新媒体素养。高校应强化重视新媒体,加大资源投入,定期对师生开展以“新媒体价值和使用”“新媒体道德”等为主题的培训,端正思想,厘清思路,确保既建且用。而思政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改变固有观念,主动掌握新媒体和网络技术。第二,坚持“内容为要,质量为先”原则。新媒体平台要发挥出应有的育人效果,吸引学生,必须打好质量仗,把好质量关,既要讲究内容的多样,更要突出质量的上乘,确保有料有趣有活力。第三,牢抓监管不松懈。高校对新媒体平台应加强监管,建立监督小组,明确分工,明晰权责,责任到人,负责到位,把思政教育新媒体建设当成一件重要的事情来抓,避免虚设、空设、无序等问题的出现。用好用活新媒体,切实发挥出新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3 促进线上线下思政教育和谐共融

课堂教学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在思政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线下教学一度无法开展,为了实现“停课不停学”的目标,线上教学就成了必需。而且在当今现代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情况下,单靠线下课堂教学开展思政教育显然是不够的,线上教育资源量大质优,教育形式活泼自由,是线下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打好“组合拳”,有效融合线上线下教育形式,以多样化、生动化、互动性、协同性的思政教育方式提升亲和力和感染力,切实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一方面,整合思政教育数字课程资源。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无限丰富的资源,“人在家中坐,尽听名师课”成为可能。大量数字资源,如“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系列讲话数据库”“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大学“MOOC”“学习强国”、各类纪实纪录片等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内容丰富、取用便利、质量上乘的素材。然而,多则杂,杂则难以取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以线下教育为标,围绕教育目标和教学重点,整合线上教育资源,结合学生自主和教师指导两种资源学习方式,分门别类,有的放矢,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斧子”。与此同时,高校要立足社情校情学情,以录制微课的形式打造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录制要坚持特色鲜明、品质优良、杜绝重复的原则,确保数字课程资源落地有用。一校之力有限,各高校可加强校际间合作,促进资源交流和优势互补,携手用好线上数字课程资源。

另一方面,构建空间共融的全域性思政教育机制。线下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有着直观性、生动性、即时性等优势,但也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造成思政教育的时间盲点和空间空白。因此,借势网络技术,以网络空间补线下教育时间和空间不足的问题,显得十分必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端正思想,认识到融合网络空间不是形式而是内在,不是手段而是目的,不能敷衍了事,虎头蛇尾。要把线下思政教育延伸到线上,加强师生间的对话与交流,线下未能解决的问题,可在线上有效解决;学生线下不愿说出的心结,可在线上进行无障碍倾吐。通过网络空间,教师可及时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纾解困难,做到全程、动态育人。此外,把网络空间嵌套在现实空间,可真正实现思政教育工作的线上宣传、互动、跟进,线下部署、开展、总结,做到网络与现实联动,做到因材施教,自如地服务学生、引导学生,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因此,应推动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的共融,建立起全域性思政教育机制,以内涵提升为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

在“互联网+”时代,作为铸魂育人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有思政工作大数据思维,重视思政教育新媒体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成果,促进线上线下思政教育的双管齐下,将思想政治理论和网络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将思政教育传统手段与现代科技手段有机结合,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付安玲,张耀灿.大数据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思维变革.学术论坛,2016(10):169-175.

[2] 黄欣荣.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研究.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9(6):1-8.

[3] 张耀灿.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6.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现代科技实效性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现代科技展示古今历史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谈高校思政课堂的文化建设
多媒体技术环境下高校思政教学系统的设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究
试论高校思政隐性教育资源的效能扩展
浅析现代物理与现代科技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