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务学习视角下“课程思政”的思考

2020-11-25朱翠贞

科教导刊 2020年34期
关键词:价值引领课程思政

朱翠贞

摘 要 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这一育人模式。服务学习是把社区服务和学术课程结合起来的公民教育形式,与“课程思政”有异曲同工之处。本文以服务学习为视角,探讨其对课程思政的启示:需重视多方需求及目标实现、价值引领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注重教学反思,专业教育课程可适当开展服务学习。

关键词 服务学习 课程思政 价值引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12.014

Abstrac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 Service learning is a form of civic education that combines community service with academic curriculum, which is similar to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rvice learn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its enlightenment 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realization of multi-party needs and goals,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value guidance and curriculum content, and pay attention to teaching reflection. Service learning can be properly carried out i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ourses.

Keywords service learn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ucation; value guidance

课程思政,就是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有助于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和质量。[1]服务学习,是把社区服务和学术课程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沟通等能力,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服务学习作为公民教育的一种形式,是许多国家实施的一种新的教育改革,这种把公民教育和学术课程融合在一起的教学方式,与课程思政有异曲同工之处。课程思政是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高校着力推进的育人模式,在教学层面,还在探索中。服务学习作为成功的育人实践模式,对课程思政教學有一定启示。

1 重视多方需求及目标实现

服务学习体系相对完善的是美国,也是美国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并于9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不同的高校开展服务学习,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社区实际情况,会融入不同的行为方式。服务学习在美国之所以受到参与者的认同,关键在于重视参与各方的需要,实现多维目标:如学生进行服务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等得到提高;社区为服务学习提供多种资源的同时,自身需求也得到满足;学校教学效果明显;政府提升了公民的素质。多维目标指向一个终极目标——培养负责任的公民。不言而喻,课程思政需重视参与方的具体需求及目标实现。

1.1 明晰并重视课程思政参与者具体需求

近年,高校转变教育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相应地改进了服务理念和教学方法。然而,我们很少指出,贯穿教学过程的参与方,其实是有自己的实际需求。重视参与者的具体需求,满足多方需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

贯穿课程思政全过程的参与方,有学生、教师、学校及学校各院部、政府。他们有什么具体需求?首先,对学生来讲,课程学习要有用。有用就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可以是帮助学生解决当下面对的困惑,可以是专业知识、技能水平的提升,也可以是人文素养、社会参与能力的提高。其次,对老师来讲,教学中要有获得感。如学校支持该课程教学,学生对课程学习更积极主动,专业知识、技能掌握的更好等等。再次,对学校及学校院部来讲,推进课程思政的育人模式,教学改革要取得成效。最后,对政府来讲,学生越来越关注社会,关注国家的发展,对社会对国家有责任感。

1.2 明确课程思政的多维目标和最终目标

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课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注定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是多维的。一是学科、专业课程本身的教学目标。该目标是首要的,不能因为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就弱化了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二是与学科、专业课程融入一起的价值引领目标。这个目标与思政课程要同向同行,不会因为是思政课程之外的课程,就忽视价值引领教学;三是学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国家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灵魂。多维目标指向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具有使命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每代人有每代人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寄希望于当代大学生。

1.3 实现课程思政多维目标和最终目标的关键

课程思政要满足参与者不同需求,要实现多维目标和最终目标,就要有规范的制度保障。当然,完善的制度需要探索,目前来看,要做好几个关键点。

其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关键在老师。课程思政教师要提高政治素养、人文素养,把握思政教育方法。在高校,过去很多学科、专业教师瞧不起思政课程教师,一方面说明这些教师没有认识到思政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很能说明这些教师的政治素养和人文素养不够。假若政治素养不够的专业课程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怕是朝我们目标的相反方向而行。思政教育毕竟有不同于专业课程教学,只有掌握思政教育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才能胜任课程思政教学。课程思政要实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核心因素是教师。无论哪一门学科的知识都是价值导向的载体,而知识传播者的价值观及其言传、身教就是思政教育,如教师营造的课堂氛围就是价值指向。

其二,协同育人关键在整合资源。课程思政是协同育人,关系到高校内多个院部和职能部门,如教师间的融合、课程的融合,学校的育人氛围。学校要有明确的部门牵头,并能跨部门整合资源,作为协同育人工作主体。唯有这样,才能有效开展课程思政,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教学改革层面。

其三,提高教学实效关键在于合理的考核。现在有些学科、专业借着教学改革推进课程思政,其实还是两张皮,并没有起到思政教育作用,反而占用了思政课程不少资源。对课程思政全面考核,帮助教师找到课程设计的更好途径、方法,鼓励、帮助教师提高教学实效性。同时也要避免过度考核,影响教师的积极性。

2 价值引领与课程有机融合

服務学习是隐性的公民教育,将服务学习和学术课程有机整合,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无论哪一门学术课程开展服务学习,终极目标是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成为有责任的公民。高校围绕着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课程思政,就是要让不同学科、专业的课程,发挥价值引领作用,与思政课程一起协同育人。课程思政要实现价值引领,须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到有机融合。

2.1 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

课程思政,并非在授课时,拿出课时单独讲思政理论,而是将课程内容有机融入思政理论课的相关理论,两个领域内容的有机融合,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当前,有学者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课程分成两大类:一是综合素养课程,包括通识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等;二是专业教育课程,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2]这种分类对科学开设课程思政有意义。可以根据不同类的课程,分析其特点,结合具体内容,找到和思政理论课几门课程相关理论的契合点。寻找契合点,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家、教师和课程教师一起合作。在契合点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科学规划、设计,做到思政教育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不可否认,现在有些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忽视思政理论课的专家、教师的参与,很难做到价值引领和课程有机融合。

2.2 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有机融合

课程思政发挥价值引领作用,采取隐性教育的教学方法较科学。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是在课程知识传授过程中,渗透价值引领。这种教育形式,要求课程思政教师必须具备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素养、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以身示范比任何形式的灌输更为有效。

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永远是相对的,课程思政教学中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与的融合,可从两个角度来看:第一,隐性教育的课程思政和显性教育的思政课程一起形成协同效应。长期以来,我国思政教育的形式是显性教育,主要通过思政课程完成,而其他课程忽视思政教育的作用,使得思政课程孤独前行,事倍功半。课程思政就是隐性的教育形式发挥价值引领作用,配合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第二,课程思政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有机转化。课程思政主要采取隐性教育的形式,然而,隐性教育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结果有正面也有负面影响。因此,课程思政教师平时多研究学生,善于在课堂上捕捉信息,及时地转化隐性教育为显性教育彰显价值引领。

3 注重教学反思

反思是服务学习中非常重要且不可抹去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可在服务学习过程中的任一阶段。不仅是学生,教师和社区及其他参与者都在确定的时间里反思,反思是为了更高质量的行动。有研究认为, 反思活动是影响服务学习质量的最强有力的因素。[3]课程思政教学既有课程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渗透着价值引领,为了改善教学质量,反思教学活动是必要的。课程思政教学反思,并不要求对所有的教学活动反思,没有那个必要,也难以做到。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课程思政教师,反思有两个时间段,教学前反思课堂上的教学设计,教学后反思课堂上的教学活动。除了教师反思,学生和教务监管部门也要参与反思。学生在给定的反思时间里,以小组讨论、心得体会、研究报告、照片或视频等多种形式,反思课程学习对自身发展的作用。教务监管部门从教学改革、教学实效角度,反思在教学服务上有哪些是需要完善的。反思是探究,课程思政参与者有意识的反思,将形成合力,改善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4 适当开展服务学习

2018年4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政策出台,要求高校要加强思政公共课实践教学活动,高校思政实践教学活动正式进入一个新时代,各高校都在探究如何创新思政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有学科和专业的平台,比思政课程更有优势开展实践教学。相比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作为课程思政又更有优势。众多实践形式中,服务学习比较适合课程思政,它不同于一般的志愿服务或公益实践,仅仅满足于社会的需要而学生是完全付出,也不同于一些学习实践,仅仅满足于学生学习得需要而社会是提供服务的。服务学习同时满足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提升,又满足于社会的真实需要,没有任何经济利益关系,且在这一过程中,可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团结合作意识、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等。

服务学习是成功的公民教育实践模式,对课程思政有一定启示。课程思政可开展服务学习。课程思政如何开展服务学习?第一,整合教育实践资源。服务学习最直接的涉及学生、学校和社会,其实也涉及环境、政府等。开展服务学习前,需要对直接间接涉及的各项资源调研、评估。一是学生专业教育课程学习需求与社区(社会)真实需求,是否在服务(下转第35页)(上接第31页)学习中获得满足是开展服务学习的基础;二是挖掘各项资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三是争取学校制度、政府政策和经费上的保障。第二,明确服务学习目标,既具体的价值引领目标和专业教育课程目标。具体的价值引领目标,是由专业教育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契合度决定,并随契合度的不同,具体的价值引领目标也有所不同,如哲学社会科学可注重政治等导向,自然科学可注重科学素养等导向。第三,实施步骤。准备阶段,制定全面详细的服务学习方案,内含学生、教师、社区(社会)具体的工作任务。开展阶段,学生、教师、社区(社会)各有分工。反思阶段,学生、教师、社区(社会)对服务学习全过程的记录、反思。总结阶段,即评价和激励,推进服务学习更好发展。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西高校大学生公益实践研究”(编号:MKS17108)

参考文献

[1] 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2]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3] 张华.论服务学习[J].教育发展研究,2007(5A):1-8.

猜你喜欢

价值引领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多元价值观背景下的价值引导与美德塑造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负面案例的运用
“舌尖上”的思想品德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