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高校学生的角色定位—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事件为例

2020-11-24杨蕊

就业与保障 2020年4期
关键词:角色定位谣言高校学生

文/杨蕊

一、选题背景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党中央的统筹领导下,我国各大高校对防控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全面落实疫情防控措施,保障师生安全、维护校园稳定。

截至2018年底,我国高校在校人数达到了3833万,在我国总人口中占比很大,是疫情目标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主观上来讲,高校学生作为社会中坚力量,具有较高的素养,也是疫情防控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的作用,明确高校学生在疫情防控中的角色定位[1]。

二、高校学生的基本素养

(一)社会责任感

在个人和社会关系中,社会责任感指向的是社会整体利益。社会责任感不仅是个人生存之本,而且是民族昌盛、国家富强的根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浸润下,高校学生普遍能够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深入了解国家当前形势,肩负起新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和责任,与祖国同命运,与人民共患难,为国家和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2]。

(二)网络生存能力

高校学生是伴随网络生长起来的一代,具有较强的网络生存能力。这里的网络生存能力是指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越来越普及的背景下,将网络作为一个重要的生存空间,利用其中的资源和工具实现基本生活保障的能力。高校学生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还具有较强的网络信息辨别和传播的能力。

(三)科学文化素养

信息繁荣的同时也会造成信息繁杂。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如何拨开云雾、去粗取精,这些都在考验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科学文化素养不仅指具有全方位的文化背景,还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敢于质疑的能力。处于青年阶段的高校学生求新求异、特立独行的性格特点使得他们的知识背景更为全面,在深耕知识的基础上勇于探索,敢于向权威说不。

三、高校学生的角色定位

(一)防控规定的力行者

高校学生应具有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放弃一己私利,以小我融入大我。广大学生党员和团员应听指挥、勇拼搏、见行动,在学校的统一指挥安排下,积极认真地配合学校的信息筛查工作、学习必要的疫情防控知识。

(二)不实信息的阻止者

谣言比新冠肺炎病毒本身更可怕,疫情发生后,朋友圈、微信群、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谣言肆虐,如“XX地又出现一例确诊病例”“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等,给社会公众带来了极大的恐慌。面对此类谣言,高校学生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相信官方发布的权威数据和专家的科学解读,并第一时间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说明真相、传播真相。点滴之水汇聚成海,微小的努力定会压缩疫情谣言的生存空间,减轻谣言对民众的伤害。

(三)社会责任的承担者

面对疫情,高校学生不仅要律己,更要利他。一方面,高校学生自愿通过网上公益平台给疫区捐款捐物,或加入社区的抗疫志愿者队伍中,身体力行贡献微薄之力;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学生自觉参与到学校发起的线上抗疫微活动中,以制作主题视频或推文的方式,致敬一线工作人员,讴歌感人事迹,以影响更多的人行动起来。

四、高校思政教师对高校学生的教育与引导

一方面,要切实做好思想道德教学工作,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诚信教育;另一方面,可以组织模拟国家突发性公共事件,并进行讨论式教学,观察学生的表现,并为学生进行点评,让学生了解正确的应对措施。疫情发生时要学校通过老师第一时间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观,及时传递正确信息,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疫情发生后要分析应对措施,汲取经验教训,为之后的教育教学总结经验。

猜你喜欢

角色定位谣言高校学生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谣言
谣言大揭秘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与需求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