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雄安新区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20-11-24张慧芳王新雷

就业与保障 2020年4期
关键词:技能型新区应用型

文/张慧芳 王新雷

一、引言

河北雄安新区的建立带动了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甚至对周边经济、国家经济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与此同时,雄安新区也是国家从外向经济到内向经济的转变,通过建立雄安新区探索未来国内经济发展模式,是一项科学的决策。雄安新区建设离不开人才,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是建设新区的主要力量之一。京津冀地区高校应该把握时代机遇,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找到适合未来经济建设所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雄安新区建设背景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雄安新区建立的意义

雄安新区的建立是中国政府布局未来国家经济建设的战略决策,也是中国探索未来发展模式的起点。从内部角度来说,探索开展内向型发展模式,减少对外依赖,提高内向经济驱动力;同时可以有效缩小南北经济的差距,扩大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发展规模。从外部角度来说,探索适合世界发展的经济模式,建立符合国际标准,且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全国一流区域发展平台。总之,雄安新区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针,同时也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二)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对雄安新区建设的作用

国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以经济发展和创造价值为雄安新区不仅带动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而且推动了整体经济发挥,对推动国家发展改革,企业改革提供了契机,也为企业提高竞争力提供了条件。竞争的根本在于人才,国家建设更离不开人才,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是生产第一线的主力军,是建设现代化雄安新区的不可或缺的力量[1]。现代经济建设需要的是拥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了契合雄安新区发展建设的战略布局,人才培养应紧跟政策步伐,高校应积极探索出适合雄安新区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雄安新区建设以及国家经济建设[2]。

三、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观念过时

雄安新区建设探索的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既要符合中国国情,又要符合世界经济趋势。因此,雄安新区对人才的需求应与时俱进,创新思维,集中培养应用实践能力较强的人才。从目前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情况来看,均无法契合企业人才需要,尤其是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缺乏充足的实践时间,无法系统性地掌握具体技能应用[3]。主要原因是传统人才培养观念过时和落后,多重视理论知识讲解,企业高效实习沟通少,很难达到培养合格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另外,传统培养模式缺少个性化、兴趣化和创造性的特点也是导致技术型人才培养面临困难的原因。

(二)教学方法太单一

高校针对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但多数高校和教师仍然采用理论教学为主,实践课安排不足四分之一,再加上教学方法局限较大,缺少引导,很难让学生融入课程中,不能有效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培养渠道封闭

高校培养体系和渠道封闭,缺少和社会以及企业的有效结合和沟通。高校只是理论授课的主要场所,实践应用课程应联合企业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此外,高校可开设实验室、建立信息平台,有效实现资源共享。例如,雄安新区建设中,高校同雄安集团有效沟通,针对企业的人才需求、项目需求来培养人才,同企业共同开设和完善相关的课程,让学生进入生产建设一线增加实践经验和技术应用能力。

四、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策略

(一)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培养重点

培养人才需明确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制定针对性人才培养策略才能事半功倍。雄安新区建设需要大量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高技能、高技术”是人才培养的目的所在。高校应切合新区建设的实际情况,加强同企业沟通,明确企业需求情况来科学定位,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培养计划。同时为学生提供合理平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突出区域特色

人才培养要突出区域特色。国家实施雄安新区战略布局,为京津冀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区域所在大学应认识到自己的现实情况,结合新区的产业发展需要,发挥地区优势、传统优势,为雄安新区建设建立同新区产业结构发展相适合的学科体系。

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策略以及模式

发展经济,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社会需要、企业需求以及市场需要来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是为了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紧跟时代步伐和社会发展,保证人才培养有的放矢,而不是盲目推行。以雄安新区建设为例,目前主要需要的技术型人才,尤其是生产第一线的人才缺口较大,因此高校培养人才应针对企业需求来培养,有效提高人才的就业率以及降低竞争压力。

3.以实践应用能力为培养重点

雄安新区建设需要的是技术型、应用型人才,需要能投入到生产第一线的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上应以实践应用能力为培养重点。高校应坚持“一、二、三课堂”教育理念,即第一堂课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第二堂课充实教学内容,结合实际需求拓展学生思维,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堂课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教育空间;第三堂课应扩展培养渠道,如加强校企合作,引导学生实习,培养实践理念。

(二)高校应加强专业建设,丰富教学方法

1.高校要加强专业建设和改革

围绕雄安新区建设,区域所在高校应紧密结合新区建设需要,探索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和改革,将人才培养模式和新区建设与经济发展密切结合,推动专业调整改革,拓宽专业的方向,加强各专业之间的渗透和支撑;针对应用技术型专业,应丰富教学内容,有效延伸;教学方法应得到改善,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地方性。

2.增加创新课程和项目

增加创新课程,同理论课程相结合,拓展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教师应改变在教学过程中的旧理念,增加实践课程和课外创新课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传统的高校课程中缺少对创新的开发和挖掘,因此增设创新课程是有必要的,如课外实践、研究发明,等等。要鼓励学生创新就业,调动学生积极性,围绕专业技术和企业技术需求,培养出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3.深入实践教学,建立实践平台

实践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是判断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依据,企业需要的是具备良好实践能力的人才,理论知识只是技能应用的基础。高校教师应培养学生应用技能的能力,同时应根据企业实际需要来开设实践课程,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高校和企业应加强沟通,建立合作关系,推动实践平台建立,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和岗位。

(三)丰富人才培养体系

主要包括三种:通才型人才培养、宽基础复合型人才培养和特长人才培养。首先,通才型人才主要是掌握多学科知识,且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强,既能从事本专业本领域工作,同时又能拓展到其他领域,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水平,能满足不同领域需要。其次,宽基础复合型人才的专业拓展范围广,跨学科能力强,适应第二岗位能力较强。最后是特长型人才,擅长某一领域的工作岗位,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在培养过程中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较为突出。

上述三种培养体系可结合区域建设以及学生个人情况来制定培养计划,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在经济建设中发挥自己的力量。

(四)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战略,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要满足企业需要、市场需要以及经济建设需要,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时应联合学校和企业,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战略,合理配置资源[4]。首先,学校应建立实验室,引导学生进行技术开发和研究,在技术试验中学习知识,掌握应用技能。其次,学校应联合企业,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通过实践操作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最后,企业应参与到学校课程设计中,制定符合企业自己的课程体系,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完善实践机制,多参与高效人才培养活动,推动人才培养机制形成。

五、结语

雄安新区建设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人才培养同样是国家的发展战略,为了推进雄安新区经济建设,高校应积极探索适合未来人才发展需要的培养策略和模式,将急需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重点来研究,在国家政策和社会资源支持下,努力探索适合中国自己的培养模式,不断为雄安新区建设以及国家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猜你喜欢

技能型新区应用型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文化育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