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

2020-11-24朴雪梅

就业与保障 2020年4期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核心

文/朴雪梅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成熟往往通过文化自信来体现,浓厚的民族文化、时代下的价值观、强大的国家及人民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于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以及父亲节、母亲节等过度热衷,对于获奥斯卡奖的影视作品过于追捧,认为这才是时尚的标志,是应该追求的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够,对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缺乏了解,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对于一个民族或国家来说,文化是魂和根基,是应该学习发扬的一种精神,是社会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因此,在当前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一定要加强对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工作,让他们对中华文化有更多更全面的了解。

一、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强大起来的根基,是巩固文化地位的有利支柱,是提高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代表对国家和民族发展壮大的认同与肯定。将文化自信教育深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让大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树立文化认同感、增加爱国主义情怀,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可以更好地得以发扬与传承。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刻不容缓。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富裕幸福的物质基础,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与体现已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党中央指出应积极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维度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去实现,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四个核心价值理念出发,逐步实践社会稳定的有序发展,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个方面提升个人价值的道德行为,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价值观了解不够深刻

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可能对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字面意思较为熟悉,可是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认识还不到位,不能够全方位的消化吸收更深层次的含义,缺乏对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深入理解,缺少足够的情感认同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和削弱了大学生的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另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主要是由大学生主动学习与领悟来体现的,但是由于学生心理特征、情感意识、思维能力、自我意识等方面还不够成熟,达不到稳定的综合状态,同样影响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西方文化强势渗透

我国处在经济的上升转型期,经济发展下的社会环境是多元化的,掺杂着各类矛盾体,无疑对原有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产生了强大的冲击,一部分大学生缺乏足够的认知,导致共同理想信仰缺少、民族精神虚弱、道德品质下滑等状况。另外,在西方文化的日益渗透下,越来越多的西方元素呈现在大学生面前,比如西方节日、生活习惯等,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容易被外界因素影响而盲目地跟风、随波逐流。大学生处在青春年少时期,知识接受得很快,同时认知的不成熟容易导致文化价值上出现偏差,对西方文化价值警惕性越来越低,接受度越来越高,进而对我国传统文化失去兴趣,逐渐降低了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度。

(三)缺乏对网络媒体的引导

在信息技术爆炸的新时代,新媒体以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多元化技术形式被呈现出来,各种信息与文化呈现网络式交叉融合,逐渐地改变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现阶段,网络时代下的大学生,面对新媒体网络的多样性资讯,缺乏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监督,导致大学生对文化自信的接受效果较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更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媒体传播存在着较大的障碍。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理论教育

所谓情感认同,是指从内心情感为出发点使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有效地认知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内容,通过感受与内化达到情感共鸣。目前在我国高校传播社会主义科学价值观的主要载体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用以培养大学生价值观践行的核心理论知识。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新生力量,新生力量的培养更是由原来的专业技能培养转变成了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国家的实力离不开文化,文化是展现国力的重要标准。因此,在高校进行大学生传统文化培养时,首先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髓纳入到大学教育教学整个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使其深刻地认识、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其次在文化教学内容及形式方面,要发展多元化教学,对课程模式和渠道进行创新,设置课程学分、开设公开课等,使理论教育达到最佳效果。

(二)从多个层面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字中,从国家层面确定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从社会层面确定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从个人层面确定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高校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大学生进行综合培育,对文化推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建设起着推动作用。首先,在富民强国的国家目标价值方面,大学生应从国家价值目标层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怀揣发展国家理想,培育自身的文化自信;其次在平等法治为取向的社会价值方面,大学生应传承传统文化,一切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建设为根本,建立足够的文化自信;最后在立德树人的个人价值准则方面,时刻秉承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这不仅是公民的个人准则,更是在校大学生个人价值准则的培养方向,做到心中有公平公正之秤,积极宣传和传播社会正能量,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建立浓厚的文化自信,推动文化自信的践行传承工作。

(三)完善教育队伍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教师团队,教师团队的教学水平、师风师德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倾向。可以说教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与示范者,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及整体水平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教师在各项教学过程中能够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更好地进行学术传授,给学生答疑解惑。其次,作为思想政治教师,应在日常工作学习中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更好地感染与引领学生的成长。

(四)创新培育载体

1.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中心

为了更好地让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全面地普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从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出发。

一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加强校园文化、校风校训、文化引领的建设工作,逐渐地提升和净化校内风气和学校风貌,根本性地从校园文化环境方面提高文化自信教育,使大学生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自身的爱国情怀和理想信念。

2.要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

为了更好地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从大学生的实际行动出发,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实践,增强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在校内外开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结合的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大学生进行生产劳动、科技实验发明、志愿者服务、社会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组织活动等项目,通过实践让大学生深入社会,更好地了解和服务社会,增加社会主义价值观学习的深度认识和认同,同时也推动了教育进展。行为实践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标,通过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全方位的提高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学以致用,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要以新媒体建设为媒介

为了更好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快速发展的新媒体背景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媒体平台,是当下核心价值观有效传播和提高传播速度的有效工具。高校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需要有机结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开展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提高社会核心价值观常态化发展,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效果。

四、结语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工作,是有效推动国家昌盛、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提高文化自信的基础,大学生作为民族复兴、建国强国的接班人,牢固树立核心价值观是必修课。高校作为大学生的培育机构,培养价值观的教育工作任重道远。高校应在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方面不断反思与探索,探讨存在的困境,寻找解决措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进行有机结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高效实施,有效推动大学生自信教育培育工作的进展。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