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服务学习理论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路径探索

2020-11-24苏婵

就业与保障 2020年4期
关键词:理论大学生服务

文/苏婵

服务学习理论是以经验教育理论为前提,以服务社区为切入点,实现社区服务与专业学习相互渗透、融合的一种教育手段,并在服务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反思,掌握事物本身的内涵与价值,进而实现全面发展。接下来,笔者谈谈对基于服务学习理论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路径优化对策的几点思考。

一、服务学习理论相关概述

(一)服务学习理论内涵

服务学习,具体指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线上线下、真实有效的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在切身服务的过程中归纳总结、学习知识,指导学生在关心社会、帮助他人的过程中逐渐变成一个满怀爱国热情、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积极服务社会的人[1]。

服务学习理论最早起源于美国,在1993年,美国开展了服务行动,并赋予服务学习具体的内涵:服务学习作为一种手段,在引导高校与社会开展合作的过程中,把具体的服务与专业知识学习融合到一起,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有组织、有纪律、有针对性的服务活动中,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获得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而提升整体素养。

(二)服务学习理论支撑

服务学习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三个部分: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知识。具体来说,第一,实用教育理念。著名教育学家杜威认为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应秉承“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在做中学”的教育原则,他认为大学生的切身体验、实践经验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活动经验为不同学科范畴相互融合发展、将专业知识做到学以致用创造了机会和平台。第二,著名教育学家Scheckley and Keeton的经验学习理论、Banduta的社会学系理论都表示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会观察交际对象的态度、做法,受到交际对象的处世态度、行为习惯的影响,在受人帮助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帮助他人,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志愿服务能力。第三,著名教育学家Lapkin与Swain提出的可理解输出假设理论表示,将该种理论和实践进行融合的手段给大学生群体创造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在良好的氛围中,学生在与他人沟通、互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并在实践中获得知识与技能[2]。

二、基于服务学习理论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具体对策

(一)在开展“两课”教学中渗透服务学习理念

第一,新形势下,高校在开展“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学时,应时刻秉承“在做中学”“在服务中学”的原则,不断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创新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针对那些简单的概念定义、理解难度低的理论知识时,可直接进行课堂讲解教学;针对那些抽象、模糊、晦涩难懂的知识,教师应采用“理论+实践”的教学方法,课堂讲解完以后,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理解、消化、运用这些知识。比如,在讲解“如何成为一名负责任的公民”章节知识点时,教师要增加实践教学比重,进行一定的理论知识讲解以后,精心设计服务学习方案,组织学生进入学校附近社区,直观感受社区居民的行为,让学生切身感受“具有责任心”的公民应具备的品质,从而在今后的生活中朝这个方向努力。所以,高校在开展“两课”教育时,应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引导大学生积极走出校园、开阔视野,进而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为社会服务的工作中去。但是,在“两课”教育中,实践教学难度是非常大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期前加强课程总体规划、教学环节设计工作,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明确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学情需求。所以,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评估,引导学生积极接受、乐于接受“两课”最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

第二,在开展“两课”教育时,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服务学习理论重视实现互利互惠,强调社会服务和个人价值的高度统一。然而,在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课堂教育和社会是不相容的。所以,在素质教育下,高校的“两课”教育应高度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条件。具体来说,要一改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灌输式”理论教学模式的弊端,将课堂教学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走进社会时,学生也会充分弘扬服务精神,帮助社区等群体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国情、民情,树立爱国情怀,自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3]。

第三,建立高质量的教育评价机制。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高校“两课”教育评价体系中多以教师评价为核心,以学业成绩为主要评价内容,功利性强、形式单一,导致评价缺乏全面性、客观性,不利于掌握实际教学情况、学生学习情况,且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存在“知行不一”的问题。其次,这种以考试成绩为核心标准的评价模式,往往让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自己的理论知识掌握到位就完成了责任要求,并不愿意在实际行动中进而有效落实。由此可见,高校应积极构建以教学目标为主体,以学生考试成绩、实践表现为内容,集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社区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的评价体系,大大降低考试成绩在最终考核结果中的比例,改变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考核结果具有“功利性”的弊端,从而不断提高高校教书育人的成效。

(二)在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服务学习理念

第一,广大师生应建立正确的服务观。首先,教师应积极改变服务观念,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高校教师多将传统理论知识视作主要教学目的,错误地认为社会服务是负担,追求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弱化了学生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的作用。所以,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应积极改变教学理念,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也能有效推广自身的科研成果。其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服务观。现阶段,大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到作为公民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缺乏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与热情。但是,大学生是社会实践的主角,如果他们没有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念,将直接影响到实践结果。所以,高校应通过多途径、多渠道来宣传那些自愿奉献社会的“雷锋”们,充分发挥校园中无私奉献的事迹,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如此有利于引导学生自觉、主动投入于服务社会的事业中去[4]。

第二,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反思。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至关重要,但同时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注重总结、注重反思,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后及时总结该活动对自己学习、生活和今后工作中的意义也非常重要。引导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将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树立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成为一名优秀的公民。具体来说,首先,在正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前,授课老师要事先帮助学生理清在本次实践中应学会的知识与技能。比如,事先抛出在实践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与所学的哪些知识存在联系,并探索可以去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设计出更加优质、高效的实践活动方案。值得一提的是,多设计的实践活动在内容上要实现与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合,注重突出服务的深度,服务学习将学术学习延伸至社区,利用安排社区服务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运用专业知识、反思所学内容,注重将大学生的专业课程融入志愿服务中去,加强与社会服务的融合,从而借助志愿服务来加强专业学习。比如,涉及社区老人服务项目时,应安排临床医学、护理专业以及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去,让学生在具体服务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专业性、针对性,在不同专业的合作中,每个专业学生又能获取不同专业的知识,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在服务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和组织学生去观察、去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在切身感受中产生正确的社会认知,拓宽知识的广度。引导学生重新审视、反思以往的行为,从深层次挖掘社会实践的意义,进而能够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之间互相分享自己在服务过程中的心得、看法和思考,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另外,在完成社会实践以后,教师可通过汇报论文、辩论赛、撰写反思报告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总结、反思,不断提高社会实践的作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5]。

三、结语

服务学习对增强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应积极响应全面素质教育的号召,将服务学习理念渗透到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创设真实的情境,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总结、反思,从而不断提升服务学习质量与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理论大学生服务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