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常态研究

2020-11-24王伟婧

就业与保障 2020年4期
关键词:互联网+院校信息化

文/王伟婧

截至2019年6月,中国互联网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较2018年提升1.6个百分点,移动用户规模达8.4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占比高达99.1%。互联网普及范围不断扩大和娱乐通讯业高速发展,带来了思想和价值的多元化,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对枯燥

目前,诸多高职院校专门设立思政部门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实践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知识传授,轻思想动态监控。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缺乏对于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的融合调整,理论脱离实际,内容相对枯燥,学习效果不理想。教学环节以教师讲授为主,形式过于死板,主要强调学生的记忆能力,忽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1]。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对单一

信息化教学是目前国家倡导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新方式,但是很多高职院校仅流于表面,组织安排众多信息技术企业进校为教师做各种软件应用培训,众多教育工作者打着“改革创新”旗号,重形式轻效果,课堂仍以理论讲授为主,软件多为签到工具,并没有改变原有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相对薄弱

多数高职院校教师有着“出校进校”的经历,即毕业走出学校后直接入职到高职院校,缺乏社会经验,加之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学历要求较低,文化水平和能力素养参差不齐,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教师,对新理论、新思想、新技术和新模式接受起来较慢,思想认识转变也需要较长的过程,导致信息化教学改革相对困难,不能很好地针对网络意识形态学生思想意识进行有效指导。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一)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

高职院校学生多来自普通高中、中职院校、职业技校,以及近年来响应国家号召的社招生,主要培养职业技能人才,重视技术技能的培养。学生侧重于专项技能的掌握,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对思想政治方面的课程往往仅关注是否及格,是否能拿到学分,整体重视程度不高。

(二)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

高职院校学生生源组成比较复杂,往往在入校前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大多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对学习不太感兴趣,在接受新知识和掌握新理论方面较为缓慢。《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思政课概论》和《大学生军事理论》等思想教育类课程内容相对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高职院校学生容易受网络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教学理念的普及,高职院校在应用“互联网+教学”方面也在不断深化研究,学生手机课堂教学方式接受较快,但是由于网络信息涉猎广、信息量大,学生在手机课堂中,容易偏离教学初衷,利用网络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尤其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容易接受一些负面消极信息影响,加大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2]。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互联网信息化平台种类繁多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互联网信息化教学模式,软件公司发力研究,高职院校引进多种软件培训计划,高校教师应用多种平台服务教学,目前较为活跃的常被使用的平台如慕课、智慧职教、职教云、蓝墨云班课、建筑云、泛雅学习通等等。学生在学习期间因教师使用的教学平台不同,下载的客户端软件也随之越来越多。

(二)网络资源良莠不齐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教育的普及,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影响重大,不仅改善了学习条件而且提升了学习效率,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化教学平台加深知识理解、开拓学习思路,可以通过新闻通讯、公众号、小程序了解更多新闻时事,但是开放性极大的新媒体种类繁杂、内容广泛、数量众多,信息筛查难度极大,虚假信息、垃圾广告、错误思想可以通过网络渠道直接推送给每一个接收者。在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资源的同时,也可能为不良信息提供了传播渠道,这些都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缺乏合作观念

在互联网广泛应用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交往更多依赖于使用手机、电脑和网络等电子产品,习惯打字和单方向语音交流,这将会直接影响人际沟通交流方式,缺乏面对面、点对点的直接沟通,产生距离感和生疏感,对融入社会极为不利,当遇到事情的时候往往第一时间想到的借助网络寻找办法,当答题解题时往往第一时间想到借助网络寻找现成答案。久而久之,人们将在互联网高速发展中逐渐拉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习惯于在网络虚拟的环境中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越来越忽视人与人之间的人际沟通交流,导致人们在不断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同时,演化为现实社会中的沟通交流障碍者。面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则可能不假思索地选择个人主义、无视集体利益,使得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异常艰难,难以拓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思路,不利于开展集体活动。

四、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有效措施

(一)专业化聚焦锁定信息化平台

面对高职院校学生手机下载多个信息化教学平台客户端现状,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应该高度重视,信息化教学平台只是教学的工具,应该适应社会与时俱进的前提下,对高职专业教师进行系统培训,通过调研找寻适合平台,种类不宜过多,减轻学生的压力和负担,集中精力完善线上线下资源建设,使平台更好地为教育服务。

(二)推广优秀思想政治理论网络资源

在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教学手段,推广“美丽中国”系列类优秀课程网络资源,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环境。切实加强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引导管理,开展内容丰富多彩的且充满正能量的思想教育活动,形成具有高职院校鲜明特色的思想教育专题,影响和渗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鼓励师生参与各项活动,搭建师生沟通桥梁,凝聚师生情感,做好积极引导和正面宣传,为高职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基础。

(三)搭建网络校园互动沟通交流平台

搭建以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的网络校园互动沟通交流平台,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不断增强高职学生互动环节,提升其集体意识和班级凝聚力。把互动平台打造成一个具有信息传递、团队合作、师生互动等功能的网络平台,让高职学生在学习中树立目标、提高兴趣、激发动力,分享个人和班级荣誉,增强个人的集体荣誉感。让高职学生中敢于发声、善于表达情感,积极主动交流,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自我展示,提升整体素质,强化思想教育,实现人生目标和理想。

猜你喜欢

互联网+院校信息化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