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就业为指导的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

2020-11-24汤婷

就业与保障 2020年4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院校目标

文/汤婷

“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为国内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基于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新教改的热潮不断冲击着高职院校的教育战线,多元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提出提供了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向,尽管新教学模式的应用已经取得了部分成绩,但在教学中仍存在部分问题尚未解决[1]。例如,每年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仍是地方政府的重点研究问题,学生实践能力欠缺、无法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成为抑制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部分学生受到多方就业的压力,心理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无法专心地在校学习,高校教学指标由于学生的就业问题难以保质保量完成;尽管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创新已趋近于完善,但高校在教学中仍无法有效地应用多种教学设备,学生面对困难过于依赖教师,缺乏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目前社会发展局面,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了有效地解决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高校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从多个方面开展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深化教改新思想的融合,整合多种专业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教学的总体目标,要加大校内文化的弘扬,针对不同就业方向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全面深化高等职业教学院校的改革。

一、职业教育改革

针对上述提出的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教育过程中潜在的问题,结合当下“90后”学生的特点,整合高校现行教学体系,下述将基于就业导向背景下,开展职业教育改革的详细研究,调整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多方协同育人机制,完善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就业指导工作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毕业学生的就业率,树立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总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职业教学目标为社会培养一批应用型技能人才,在满足市场劳动力需求的基础上,切实做到教育与行业发展的一致性,为了适应社会就业需求,将岗位职业能力培训融入教育整体过程中[2]。划分总体教学目标,提高目标在教学中的针对性,联合教育部门与地方政府,尽快出台相关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提供学生专业能力认证机构,确保高校教学目标设定的合理性。在学生入学初期增设职业能力测评,掌握学生的基础能力,有助于后期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将目标的设定从学生专业技能掌握、职业能力培养与人文素质提升3个方面分析。其一,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不同学习能力,设计“金字塔”式技能培训目标,先对学生开展基础专业知识教学,指导学生使用基础知识完成简单的课后实践训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具备的基础学习能力的条件下,设计大型综合实践项目,学生之间可通过相互交流沟通、动手查阅资料等方式完成训练[3]。其二,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一系列的市场调研活动,了解市场对于人才需求的方向,根据行业发展趋向制定学生就业规划,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培训内容,树立学生对就业岗位的正确认知。其三,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目标设定,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将完善学生心理健康建设作为教改的关键目标,由校内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定期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培训,避免学生由于就业压力过大阻碍课程学习,使学生将充足精力投入到课程学习中。

(二)改革课程体系

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聘请校外教育专家,与校内教师共同参与学生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融合专业课程与就业指导工作内容,使两者在应用中具备一定的同向性,有效地衔接课程目标与学生就业目标,延展学生课堂学习内容,丰富学生专业知识,建设“岗课一体”的教学课程,在教学中融入计算机技能训练。由于计算机使用能力是学生就业中用人单位评估学生专业能力的关键指标之一,以此应在就业指导课程中融入计算机技能培训,重构传统课程体系,提高实践课程在整体课程中的课时占比[4]。整合碎片化知识点,设计完整的专业知识学习框架,使学生在逐步学习中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加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学生课下时间,丰富学生课余活动,提升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宣传,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下就业实时政策,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创业,提出部分大学生创业奖励政策,积极开展通识知识、实用外语等课程的教学。提出“以职业竞赛”带动教改的政策,全面落实“学——教——评”的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系。遵循传统教学原则,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相对活跃的学习氛围,努力实现就业学习的全员参与,创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完善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三)搭建“三方协同”育人机制

为了满足当下社会对学生提出的就业要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高校与企业为辅助的多方协同育人机制,提供待就业学生企业基层工作岗位,指导学生与内部员工一同参与工作方案的设计。完善教学保障体系,实现网路资源在校内的全覆盖,学生在实践中可通过查阅资料、在线检索文件等方式,完成方案或项目的协同设计。采用上述教改方式有助于学生在校期间便可感受企业工作氛围,对于能力较强、实习期间成绩较优异的学生,企业可直接选择与该名学生签订就业劳动合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5]。此外,搭建校内学生学习云端平台,学生在实习期间可通过平台直接与教师及企业管理者沟通,并向其提出问题,有效推动职业教育的进步,并加强了对学生的规范化管理,使传统的课堂教学脱离了时间及空间上的限制,促进学生就业的同时全面提升了课程教学质量,实现了以就业为指导的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改革的探索。

二、实践研究

目前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职业教育改革策略与研究较多,以此在不同层面取得的教学效果也是不同,为了探究本文提出的教学改革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下述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经过一段时间的课程教学,每名学生均可根据自身的实际学习能力与就业方向,设计就业目标,相比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经过改革教育的学生在学习中已具备了基本的自主学习能力。多元化知识点的融合有效地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知识面,起到了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作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明显增多,师生关系融洽,同时在调查中教师同样表示,学生与其良好沟通在一定程度上为课程教学的改革做出良好贡献,教师可直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规划,及时完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6]。

第二,随着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不断完善,学生普遍表示在学习中的就业压力减少了,可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制定针对性的就业目标,并不断为目标的实现而努力。此外,就业指导体系提供了学生多元化形式的就业咨询窗口,无论学生在就业中或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均可通过互联网咨询、面向咨询等方式向教师寻求帮助,缓解了学生就业焦虑的问题,学生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与实践创新能力,为就业奠定基础。

第三,多方协同育人机制的提出,为毕业生实习提供了基础的实践就业岗位,学生可依照自身就业方向,选择适合的实习岗位,切实感受企业发展文化,与内部工作员工一同完成项目与订单的设计,提高学生职场工作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协同工作的意识,起到促进学生就业的作用。基于就业导向职业教育改革的实施具有现实意义,应加大教改新措施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在不断实践中完善教育的改革。

三、结束语

本文开展了以就业为指导的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改革探索,简要分析了教改实践效果,能够有效地解决当下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使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走向正轨。因此在后期的发展中应加大教改新思想的融入,在教学实践中完善教育模式,提高学生与社会需求岗位的适配程度,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后期教学中获取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认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撑。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院校目标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