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中的作用探析

2020-11-24陈思萌王伟夙

就业与保障 2020年4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心理健康人才

文/陈思萌 王伟夙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方向。伴随而来的则是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改变,从以往的“一专多能”的技术性人才向“多专多能”的创新型人才转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助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高品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尤为重要,高校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为此,高校在对大学生人才培养,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应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正确的心态应对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困难,积极面对并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多专多能”中的高品质的综合素质能力,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创新型社会主义建设输入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1]。

一、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性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全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教育分为学生心理健康品质培养和心理行为问题矫正两个方面。其中,包含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人际关系指导、人格健全和创新创业心理品质培养等;也包括对学生心理或行为问题的预防、干涉和矫正[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密不可分,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影响着大学生创新创业水平的提升,同时决定着高校创业学生成功与否。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是长期并艰难的,需要创业者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心理行为的调控能力。创业道路上,独立思考与理性判断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人际能力,勇于拼搏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些都是创业者宝贵的创新创业心理品质,引领创业者走向成功。创业过程中,产生的迷茫、狂热、畏难、焦躁、懈怠、自我怀疑及否定的心理,需要借助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行为的调控能力,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克服不良的心理情绪,缓解不适的心理状态。以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创业精神,应对遇到的困惑与艰难,找到正确合理的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成为社会所需的创新创业人才,为创新型国家现代化建设投入自己的力量。

心理教育教育培养了大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矫正了心理或行为问题,这无疑助力了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成长,以及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是高校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二、创新创业过程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高校全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采取了多种实践方式,如:建立高校创新创业园区——众创空间、举办“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面对当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鼓励大学生从传统就业迈向创新创业的时代下,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浪潮中追寻着自己的创业梦。而在创新创业不易的过程中,大学生在不同的创新创业时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状况。

(一)创新创业初期

一是创新创业初期,大学生往往在申报创新创业项目,拟定创业方向上,会产生“迷茫心理”。由于可申报的项目众多,大学生创业者在选择创业目标及确定创业方向时,会出现内心不确定,心理迷茫状态。二是在预期思想上,受到创新创业成功的典型事例鼓舞,以及身处高校热情创业的氛围中,会产生“狂热心理”。大学生内心易营造出对创新创业项目的美好憧憬以及必胜的信念,而在现实申报以及之后的创业过程中,由于没有真正认识到创新创业道路的艰难,导致未做好创业抗打击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三是在实践创新创业上,是需要创业大学生把想法付诸于行动,勇于拼搏,认真践行。而此时,则会出现“畏难心理”,在困难面前,出现畏缩退却的情况。

(二)创新创业中后期

处在创新创业中期阶段,大学生创业者需要理论结合实践,将所掌握到的知识理论充分应用于实践当中,同时不断地学习,扩充自身综合素质能力,以开拓的创新思维,果敢的创业精神,来应对创新创业项目中出现的阻碍。然而,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还处于不断提升当中,在面对阻碍时,易产生“焦躁心理”。此外,创新创业项目从文案申报、市场调研、团队建设、实施过程、项目结项,需要历时1年~2年的时间。而在这长时间过程中,大学生创业者则会出现“懈怠心理”。在创新创业项目实施到后期,学生经历了项目的实践过程,对于项目发展未达成预期目标或是未能“孵化成功”的状况,则会导致学生出现“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心理”。

三、心理健康教育作用表现

心理健康教育包含了心理健康品质的培养和心理行为调控能力的提高。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创业者的人格健全、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健康心态塑造、心理情绪能力调控等方面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一)培养健康心理品质

心理健康品质,是指个体在身处环境中,能够迅速适应并取得发展的能力。具体表现为能够对事物有着清晰的认知、理性的判断;富有求知欲望和创新能力;具备开拓活跃的思维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勇敢真诚的态度、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机智应变的处事能力等。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帮助学生树立理性的创新创业价值观,提升个人思想的成熟度,进而提高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起到培养心理健康品质的作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指在不断探索职业发展、适应社会的过程,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转变,伴随着积极学习和善于思考的能力。如不能较好地适应环境改变,对内心动态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导致焦虑、迷茫等不良心理反应。因此,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保障学生的生活和创新创业发展质量,在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上起到助推作用[3]。

(二)提高心理行为调控能力

心理行为的调控能力,是对个体对自身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把控能力。在外界没有干扰的情况下,能够合宜地调控自己的心理及行为,能够抑制冲动,克制诱惑、延迟满足、勇往直前、坚持不懈达成目标的一种综合能力。具体表现在能够从容不迫,妥善应对创新创业的初期、中后期出现的不良心理行为,诸如迷茫、狂热、畏难、焦躁、懈怠、自我怀疑及自我否定的心理。

良好的心理行为调控能力是21世纪创新型人才所必备的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竞争中,以正向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挫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抵御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自信心。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提高心理行为调控能力的作用,有效推动了创新创业项目的顺利开展。

四、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健康的创新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心理行为调控能力的提升,是一项专业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整合多方面资源,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状态具有建设性、完善性、可塑性等特征,这也是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依据[4]。

(一)拓展心理教育活动

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创新式心理教育活动,如心理嘉年华活动、心理蒲公英项目等。这些形式丰富、内容风趣的心理教育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丰富多彩的心理趣味活动中,发觉自我、认知自我、审思自我,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完善自我人格,能够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对项目的统筹策划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二)开设创新创业心理讲座

邀请成功创业者现身说法,分享心路历程、传授宝贵经验,以亲身实践为例,加深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和理解,进而以积极的心态、正向的能量开展创新创业项目。

(三)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

以创新创业心理情绪调节、健康心态塑造、压力疏导等为主题内容进行讲授,让学生系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将获取到的心理教育知识与案例经验,逐渐内化于自身的品格与能力中去,一方面提高了高校创业者的创新创业心理品质,另一方面提高心理行为的调控能力,推进创新创业项目的顺利开展。

(四)引入创新创业心理咨询

心理健康教育借助高校心理健康中心以及二级学院的心理驿站的力量,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展开追踪与辅导。比如,对学生进行“卡特尔16PF测验”,用于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状况,帮助创业者和高校心理咨询师了解其创新创业心理品质,有针对性地对创新创业心理提供心理咨询。

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开拓创新了心理教育模式,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奠定了健康的心理基础,在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结语

创新引领发展,创业厚植沃土。21世纪是开拓创新的时代,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2020年作为“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高校担当着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输送人才的重要职责,理应全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当中,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品质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资源支撑。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心理健康人才
人才云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