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2020-11-24朱俊瑾

就业与保障 2020年4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大学生

文/朱俊瑾

面对日益增长的毕业生人数和日趋激烈的竞争,无论是毕业生自己还是高等学校、企业、政府等都应该积极寻求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帮助高校毕业生找准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1]。

一、就业问题分析

(一)就业观念亟待转变

一是部分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部分毕业生求职意愿不强,自身定位不准,不愿意到私营企业、基层单位和艰苦地区就业,导致“不就业”现象严重。二是部分毕业生对就业政策、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主动性,不能很好地结合就业政策促进自身就业,与生源地就业部门联合意识比较薄弱。

(二)就业创业教育工作有待加强

就业创业课程教研工作力量不强,就业教研工作不够规范,就业师资团队建设力度不够,就业课程督查工作需要加强,就业创业科研工作重视不够,诸多因素导致目前就业创业教育整体工作整体部署不太科学,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个体咨询服务工作的开展。

(三)创业指导师资欠缺

部分高校大学生创业工作还处在摸索阶段,各方面力量比较薄弱,经验缺乏,创业指导师资力量专业化程度较低,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模糊,概念不清,创业硬件设施建设某种程度上不能满足大学生创业项目的需求。

(四)弱势群体毕业生就业难

当大学生就业纳入市场化就业轨道中,就业竞争就不可避免,在就业竞争中那些处于劣势或竞争能力差的大学生就属于就业弱势群体。很多贫困大学生,为了让他们上大学,家庭甚至背负债务,他们在校读书时,心理负担重、缺乏自信,有时为了生计、学费,还要经常参加勤工俭学,耽误了一些学业,毕业时由于没有社会关系,没有其他特长优势,再加上找工作成本较高,这部分学生就业非常困难。由于用人单位的偏见,在招聘毕业生时要求越来越高,甚至达到苛刻的地步,打出“只限男生”“专科生免谈”“非名牌大学毕业生不要”“只录用有丰富经验的毕业生”等招牌,这种用人观和行为势必使那些没有社会资源及优势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变得更加困难,甚至形成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培养健康的择业心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从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来看,大学生要做好面对失败,尤其是屡次失败的心理准备,在择业时对自己有全面的认识,正确把握就业形势,了解社会需求,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可以采取自我静思法、自我转换法、自我宣泄法等方法,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

(二)扩大就业市场规模,抓好就业服务平台建设

积极采取措施,创新工作方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扩大就业市场规模。一是搭建就业双向选择平台。二是搭建就业沟通平台。三是广泛宣传就业政策、就业形势。通过各种新媒体、就业指导课、就业网站、微信媒介、QQ群、宣传栏、电子屏、学校就业协会等方式推送国家和省市地区的各类就业政策,为毕业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服务信息[2]。

(三)落实帮扶就业困难毕业生、女毕业生和少数民族毕业生帮扶措施

一是主动“走出去、请进来”。邀请企事业单位的高管进校园为大学生做就业、创业指导讲座;二是宣传落实国家政策。积极宣传“西部志愿者”“基层选调生”“特岗教师”“毕业生应征入伍”“大学生村官”等国家及省市地区就业项目的相关政策;三是组织申报相关补贴。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引导性培训,内容可涉及就业观念、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知识等专题的培训。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就业创业教育软实力水平

制定就业指导人员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全校就业指导人员参加国家、省市地区、学校就业创业、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的培训。可与高水平教育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组织就业指导人员参加就业指导师、全国就业咨询师、职业指导师、TTT、创新创业教育等培训,同时可邀请企业人资高管、创业专家担任就业创业导师,不断充实教育力量。

(五)完善、落实毕业生就业各项鼓励措施

根据学校、各学院的具体情况,修订校、院两级关有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到企业就业的措施和办法,并依据考核指标不断落实各项办法措施,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大学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最“叛逆”的毕业生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