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发展路径探索

2020-11-24范旭超

就业与保障 2020年4期
关键词:标准化互联网+机构

文/范旭超

一、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出了新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美经贸摩擦带来的行业性、区域性冲击等影响依然存在,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对于国内和国际的影响将会越来越明显。面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以及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影响,就业形势尽管基本稳定,但是,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重点群体就业任务艰巨,国家层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以“稳就业、促就业”为核心的政策文件,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迎接新挑战,拓展服务职能,认真落实国家稳就业的政策措施,提高政策执行能力,使得国家惠民举措在基层和“最后一公里”得到有效落实。

(二)人力资源服务业快速发展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带来新机遇

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取得明显成效,产业地位得到确立,服务体系基本形成。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人力资源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着人力资源服务与其他行业的融合不断加深,创造出更多的人力资源服务需求。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加快发展步伐,在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积极推进“互联网+”与公共就业服务的融合,引入公共就业服务新理念、拓展服务新项目,提供更优质、便捷、人性化的公共就业服务,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存在的短板和不足

(一)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管理模式和服务内容不统一,当前,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普遍存在从业人员数量和服务能力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就业服务需求的问题。员工在思想观念上改革创新不多,工作推动较多依赖传统模式和固有思维,缺乏对大数据、新媒体等技术手段的学习、研究和应用。应对新形势、新变化主动性不够,基层员工的时间和精力主要消耗在大量日常事务性工作上,满足和应付于琐碎事项。在能力素质上普遍存在“本领恐慌”,实践创新精神不够,存在能力短板、经验盲区,制约了公共就业服务能力的提升。

(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运用“互联网+”提供服务的能力不足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相比于社会的需求和群众的期盼,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明显滞后,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互联网+”的工作思维、理念和工作模式尚未建立,仍过多依赖于传统服务手段,网上、掌上办理业务占比较小,让群众少跑路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实现,成为制约服务能力提升的瓶颈。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没有一套完善的、规范的建设标准,业务系统不统一,数据库的使用标准不一致,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不统一,数据难以实时共享,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制约了公共就业服务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

(三)公共就业服务领域大数据利用率不高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日常的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这些信息具有大数据的特征,但是数据价值没有被完全开发出来,存在大量被搁置或闲置的现象。有些数据具有时效性,只有被及时分析利用,才能有效监测人力资源供求状况,才能为政府决策提供充分的数据资源,而这些实际中并未得到应用。一方面,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大数据还缺乏有效的认知和前瞻性的思考;另一方面,熟悉大数据的专用化人才普遍比较短缺,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深度挖掘公共就业服务领域信息,促进大数据和公共就业服务真正融合,仍然任重道远。

三、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顺应时代要求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人员专业化能力

坚持聚焦群众所需所盼,以群众满意度为目标,以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为根本,实施公共就业服务人员能力提升计划。通过组织定期轮训和专题培训等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培养公共就业服务专业人员,重点加强政策法规、服务意识、“互联网+”工作思维等方面的培训。加强对公共就业服务的系统性、前瞻性、专业性研究,常态化开展业务技能练兵比武,营造学政策、钻业务、练技能、强服务的良好氛围,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共就业服务队伍,全面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人员能力和素质。

(二)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推动公共就业服务方式转型升级

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建立基于实体大厅、网上大厅、移动客户端、自助服务终端、服务电话等“五位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公共就业服务线上申请、线上办理、线上反馈、线上跟踪,方便群众足不出户一网办结、一次办好。要以信息化推动公共就业服务的高效化,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减少群众和企业的跑腿次数,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使原来“面对面”的办事变成“键对键”的服务,真正实现不见面办理。要进一步拓展延伸“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模式,增加服务对象参与度,关注服务对象体验,并及时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促进公共就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三)积极推进服务标准化建设,提高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水平

标准化是实现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技术基础和现实路径,也是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抓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只有不断加强和完善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服务效率,才能为公共就业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打好基础,助推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尽早实现。要加强顶层设计和工作推动,自上而下地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工作规范,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实施。要树立标准化管理理念,建立标准化运行机制,开展标准化学习培训,把标准化服务融入公共就业服务的全过程,并不断调整更新服务标准,进而带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迈向新高度,取得新成效。

(四)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创新公共就业服务供给模式

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思维,发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数据资源优势,整合分散的信息系统,加快推动跨业务、跨部门、跨层级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要通过规范数据采集和应用标准,加强对服务对象基本信息和使用习惯的分析,形成对服务诉求的预判能力,智能匹配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为服务对象提供个性化的主动服务。要深度挖掘公共就业服务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潜力,拓展数据采集范围,加强数据关联分析和信息安全,促进数据融合共享。要加大数据分析系统开发力度,提高数据利用效率,实现数据实时分析,打造多渠道公共就业服务供给模式。

四、结语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主导的技术变革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与时俱进,推进服务资源整合,通过推行“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新模式,创新工作方式,拓展服务渠道,提升服务水平,向着服务标准化、业务信息化、办事移动化、运营品牌化的方向创新发展,以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服务需求,促进公共就业服务职能的充分发挥。

猜你喜欢

标准化互联网+机构
标准化简述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交通运输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