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创新理念下幼师生教育实践培养模式探究

2020-11-23张苹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教育实践协同创新培养

张苹

摘 要:教育实践是提高幼师生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纵观当下的幼师人才教学实践培养模式,教学实践存在形式化、流程化、表面化的问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显著的提升,本研究基于协同创新培养的理念,从教育领域方面、组织方面、管理方面等提出了协同培养的新路径。

关键词:协同创新;幼师人才;教育实践;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6B-0006-03

一、协同创新理念

协同创新理论根植于协同学理论的基础上,协同学理论是哈肯提出的理论,协同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揭示了在突变点上,基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竞争的协同,而形成新的有序结构,体现了系统创新的演化规律”。该理论研究提出了三大主体:自组织系统,通过内部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协作,从而形成具有一定组织功能的有序结构;序参量,控制系统演化过程,影响系统有序结构的关键性因素;控制参量,系统演化过程中起影响作用的内在机制和环境因素。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系统,其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都存在相互协同与竞争,从混沌无序走向有序稳定的特征。

协同创新理论应用于高职院校幼师人才培养方面时,集中表现为:在互联网语境下,依托现代科学技术,综合学校、幼儿园、企业、校外培训、科研机构、政府等多种序参量,突破主体间壁垒,融合各种资源,协同作用,激发各部分的创新性,共同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教育实践是提高幼师生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纵观当下,高职院校幼师人才的培养模式局限于高职院校、幼儿园等领域,幼师人才培养亟须一个共同的实施基础与平台,融合高职院校、地方政府、幼儿园等实践机构的多方力量,进行有效创新的合作。然而,当前高职院校与外界力量的合作方式主要体现为自主合作或成立联盟的方式,合作内容与形式存在表面化、短期化、肤浅化等现象,合作呈现出效率低下的现象。高职院校幼师人才培养通过协同创新的方式使。多方力量有效结合,开放多个平台,通过合力、借力、共同合作的形式,最终从实质上提升幼师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幼师生教育实践包涵的内容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幼师生教育实践包含的内容

教育实践是对幼师生教育、管理、教学、组织等一系列幼师必备能力的锻炼,它是幼师生在校教育的辅助与延伸,可以帮助幼师生将所学用于实践,检验学校的教育与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帮助学校进行幼师生人才培养方案的矫正和修订,从而培养符合社会与教育所需要的人才。具体来看,幼师生教育实践包括以下内容。

1.教育能力。

幼儿园中教育是一项基本内容,也是幼师必备技能。教育涉及语言、健康、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等五大领域。五大领域的教学内容互相渗透、有机结合,最终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和技能上均衡、全面发展。

2.组织能力。

幼儿园经常会进行丰富多样的游戏或者主题活动,帮助幼儿成长。这些活动涉及师生互动、家校合作、校地合作等多领域,幼师生要具备相应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将多种力量和谐统一,才能圆满组织各种活动。

3.管理能力。

管理能力是幼师生的重要能力。幼儿是人格、心智等都尚未发展完全的个体,他们天性中的好动、好奇、探索等因素,对幼师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师需要用丰富的知识和艺术化的教育方式引导幼儿,帮助幼儿在集体中健康发展,懂得遵守必要的教学秩序,和谐地与他人交往,维护集体的荣誉感等等。

(二)幼师人才教育实践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学能力薄弱,存在大量模仿的现象。

幼师生进入幼儿园存在着不能较好地胜任幼儿教师一职的现象。许多幼师生在开展幼儿园一日活动时,完全参考他人的做法,缺乏创新点,对活动内容也没有相应的拓展延伸,激发幼儿探究的能力严重不足,对突发事件往往不能够镇定灵活地处理,缺乏变通的能力。

2.组织能力不足,缺乏灵活应对的智慧。

组织能力是幼师运用各种方法,将各种力量合理组织、有效协调从而实现教育目标的能力,也是幼师开展园内、班级工作的一项重要能力,在实践调查中,幼师生对幼儿园的实习组织意识和能力存在不足,部分学生将自己视为幼儿园的参观者、旁观者,不能很好地融入幼儿园各项活动的组织中,实习过程中主人翁意识欠缺,各方面不主动、不积极,怠于动脑思考。此外,幼儿园等教育实践基地给予幼师生锻炼的机会也有限,并不能完全放手让幼师生独当一面。

3.管理能力欠缺,管理效率较低。

管理能力是对人的管理本领考量,幼师生的管理对象比较特殊,管理的是一个个稚气未脱的幼儿,对于幼儿的管理除了必要的爱心、耐心、细心,还需要充足的智慧和艺术,幼师需要通过语言、行为洞察每个幼儿的心理特点,读懂幼儿的心语,更要会通过语言、舞台帮助幼儿学会基本的自我管理,从而使幼儿的一日活动能够高效率地完成。然而,现实的情况不尽如人意,幼师生的管理方法比较简单,缺乏新意,不能较好地理解幼儿心理。在园内,幼兒教师对幼师生的指导也不足,幼师生往往充当了学习者、辅助者的角色,不能真正深入学习管理之法。

三、教育实践协同创新培养的具体举措

幼师生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一系列不足,折射出幼师培养体系中存在隐性问题。从协同培养的角度来看,幼师培养院校、教育实践基地、政府相关部门等多方仍需要共同努力,改进协同培养中的不足。

(一)在教育领域方面,优化幼师生培养模式,协同培养幼师生

幼师生人才的培养需要优秀的幼师对其进行指导培养。虽然幼师生在校期间接受、学习了幼师院校人才培养设置的各类课程,接受了系统的理论与技能学习,经过五年时间的学习,能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技能,但要培养优秀的幼师人才,还需要优化幼师生培养模式,协同各部门培养幼师生。

首先,幼师生培养院校需要加强整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资源。幼师生培养院校中设置的课程主要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各板块教育课程界限明晰,学科、专业、教师之间泾渭分明,未能完美融合教学、师资与科研的优秀成果,因此,幼师院校要构建学科、专业、师资融合平台,为幼师生的全面发展、智慧生成等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其次,幼师培养院校需要加强与幼儿园之间的紧密联系,及时洞察幼儿教育最新动态,根据教育实际需要,调整教育方向与内容。长期以来,幼师院校对幼师生的培养处于封闭或半封闭式的教育状态中。幼师生虽然接受了系统的理论学习,但未能及时通过教育实践检验理论学习,或者未能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幼教实践中,因此,幼师院校要勇于“走出去”。

最后,幼师院校要大胆开拓,做到“引进来”,即引进卓越的一线幼儿教师、幼教专家,协同合作,打通幼师院校与幼儿教育联系的通道,大胆创新,敢于放手,采用符合学校实际的聘用制积极引入人才,将最新的幼儿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管理机制、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传授给幼师生,帮助幼师生及时洞察、掌握外界幼儿教育的动态和走向。幼师院校要根据时代的需求及时调整教育的方向和重点,帮助幼师生努力学习,成为一个具备敏锐观察力、较强接受能力、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幼师生。

(二)在组织方面,细化教育实践过程,目标定位要明确

高职院校幼师生的教育实践培养模式,往往采用见习、教育实习、分散实习等模式,其中见习时间为一到七天不等,教育实习一般为一到两个月时间,分散实习在某些高职院校则是利用一个完整的学期,由学生自行选择实习地点进行实习。

见习一般是在幼师生学习生涯的早期,即一二年级进行,主要是为幼师生创造条件,让其初步体验幼儿教育的过程,初步了解幼儿园一日常规安排,知晓幼儿园教学流程、组织管理内容;接触并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掌握与幼儿沟通的科学有效的方法;观摩学习幼儿教师的教育、管理方式。这一时期的教育,幼儿师范院校可以和幼儿园协同合作,为幼师生量身制订合理的教育实践内容,如:每个实习幼师生负责5-10名幼儿,针对不同幼儿的行为表现建立幼儿行为档案,并作案例分析,可以为后期的学前教育课程教育作素材积累;见习学生可以记录幼儿园教师的教育、管理的细节及内容,并对教师的教育过程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记录,如有能力,可以提请进行思考点评;对见习幼儿园中教育管理的优点及存在的不足进行思考,形成见习报告。

教育实习则是在幼师生三四年级进行。它带有明确的目标,主要锻炼幼师生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教育能力、沟通能力,而分散实习则是选择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主要让幼师生以一名准幼师的身份深入到教学一线,利用较长的时间,系统地锻炼自己,全面深入地进行训练。这一时期的教育实践应该更加严格、具体、有条理性、针对性。幼师生应该能够独立写教案进行授课,并在实习地开设汇报课,不断提高个人的教学能力;独立管理班级,组织一次班级活动,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与沟通能力。可以要求学生在实习地完整地组织一次幼儿园主题活动,主题范围可以为:亲子活动、主题活动、参观活动、读书活动、幼儿艺术表演活动等,并邀请实习地、高职校内指导老师等参加点评指导,形成文字报告。

最后阶段的教育实习应是为期一个学期的教育分散实践。这一阶段的幼师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相关教育理论、技能知识等,因此,此时他们的教育实践目标应该向更高层次进发。如能够参与教学实践的教学管理活动,形成自己的教学、管理风格;坚持教育发现、观察,形成自己的教育心得和智慧,能够在教研方面有所发展;学生在实习地能够以副班主任的身份协助管理班级的一日常规,并坚持撰写教育笔记,形成自己的教育智慧;学生能够洞察教育中的问题,在学术教研方面作初步的尝试。

(三)在管理方面,加强协同指导、健全评价与激励机制,促使幼师生管理落到实处

教育管理能力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幼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摸索、锻炼、思考、总结。

加强校、园协同指导。传统的培养模式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协同培养模式中,幼儿园教师首先要对幼师生予以正确的示范,帮助幼师生及时在教育实践中了解幼儿,同时师范院校也应加强指导老师与幼师生的联系,帮助幼师生在教育实践中解惑。

健全教育实践评价机制。评价是管理提升的促进剂,对幼师生的管理起到了监督、促进、评价的作用,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幼儿园教师、教导主任与园长,师范院校应与幼儿园携手制订科学规范的评价细则,帮助幼师生快速成长。同时,幼儿园等教育实践基地应积极为幼师生的成长提供多种平台,可以通过幼教名师的讲堂、论坛、观摩等多种途径指导幼师生,给他们的教育指点迷津。

协同建立激励机制。长期以来,幼师生的教育实践效果总是不能收到完美的效果,这与教育实践激励机制的缺失有一定联系。幼儿园指导老师对幼师生的指导往往流于表面,幼师生更多是充当幼儿园管理的助手,并没有以主人翁的角色全身心投入地到教育实践中。幼师院校、幼儿园等可以携手举办多种教育实践评比活动,通过主题活动等的举办,激励幼儿园指导老师积极投入,并通过奖励等措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培养热情。

协同创新培养理念要求,培养幼师人才的高校要与地方实践基地进行良好的协作培养。双方应积极开展交流活动,对幼师生的实习表现、实习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及时的沟通,从而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幼师生进行实习指导,并且在后续的管理活动中及时查漏补缺,巩固强化。

四、结束語

幼师人才培养需要各种教育力量的介入,只有协同学校、地方、师生的力量才能达到和谐共培的目的。对幼师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工程,需要坚持不懈,才能改变幼师生培养的不良现状。

参考文献:

[1]吴云姣.我国高校协同创新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2]曹青云.协同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徐苏燕.“三方协同”模式下卓越教师培养的实践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7,(8).

[4]曾本友.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的动力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4,(22).

[5]柳国梁.学前教师教育“三位一体”协同创新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7).

猜你喜欢

教育实践协同创新培养
何谓教育理论联系实践
大班幼儿感恩教育实践与探讨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对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落实到教育实践的思考
顶岗实习支教学生评价问题探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