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体育舞蹈教学的德育浸润①

2020-11-22

当代体育科技 2020年29期
关键词:德性舞蹈青少年

(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 100084)

德育是教育之本,若德育缺位,教育宛如失源之水、殊同断根之木。体育舞蹈蕴含丰厚的人文价值和德育因素,是开展德育教育的优良载体。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育舞蹈教学存在“专于培技,疏于育德”的现象。塑造技高艺深的专业舞者并非青少年体育舞蹈教学的唯一目标,促进青少年深中笃行、和谐发展是体育舞蹈教师的不让之责。深化体育舞蹈教师对德育教育的理性认知是其在青少年体育舞蹈教学中浸润德育的首要与前提。只有自立立人,才能把立德树人落实到实处[1]。

1 德育是青少年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1.1 德育的地位——“育人为本,德育英才”

我国自古崇德向善,东汉著名经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育”为“养子使作善也”,即传授涵育子弟,促使其善性内化于心、善举外化于行;使其身心各得其益、使众人各得其所。西方历来导德齐礼,“arete”即伦理意义上的“德性”,是希腊式教化的三项基本内容之一,它追求的是本体的善,意指心智善性与行为善性的统一[2]。回望古代哲人的见解,“教育”与“善性”紧密相连,求知之路,便是修德之旅。现观21世纪,错综复杂的信息时代不断地对人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在西方应运而生,其指人在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解决问题的高级能力和人性能力,其本质是“道德创造性[3]”。在我国新时代背景下,落实“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方针和核心任务,其理念在于教育青少年修养良好的社会品德和个人美德,做到学思并重,情理兼修,知行合一,旨在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1]。德育在教育事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其历久弥新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地描绘着教育事业的新图景。

1.2 德育的旨归——“品正为范,明德惟馨”

青少年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皆处于逐渐趋于完善、成熟、稳定的阶段,德性的涵育对青少年学生发展至关重要,理应是所有教育者开展工作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德性如根,唯根茎深稳,生命之木才会枝繁叶茂。人成长发展的历程若缺失了德性的涵育,那其他素质的教化便会失去真正的意义。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将教育者的使命定义为“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他曾言“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德育贯穿于教育过程始终,教育活动的宗旨为培养和谐发展之人,并非体强智高的机器。正所谓“君子修德进业”,德性品质的修养与知识技能的学练相辅相成,良好的德性品质不仅能够促进学习与训练表现的提升,而且能够迁移并应用于不同领域中,并对其他情境的认知与实践产生积极影响。

1.3 德育的形态——“协同而育,因课制宜”

德育教育任重道悠,德性品质的生成与发展久久为功,需整合各个学科之力,在不断的动态优化过程中进行。德性的涵育并不仅局限于专门性德育课程,了解德育的种类与形态,有利于非德育学科的教育从业者厘清开展德育工作的思路。根据德育活动的作用形式,可将德育分为3种形态,即直接德育、间接德育和隐性课程意义上的德育,间接德育最主要的形态是直接德育课程以外的各科教学,隐性课程意义上的德育是指通过教学流程和组织形式、学校人际交往方式、教育空间安排等教育途径、形式隐蔽实现的德育影响[4]。由此可知,各科教学对青少年德性的涵育皆具有其特有的优势。若教师循序而引、相机而导,学习知识技能与积累实践经验的过程能够促发学生思维观念与行为习性的养成与迁移。

2 德育教育是青少年体育舞蹈教学的核心要义

2.1 体育舞蹈稳中向好的发展特点是开展德育教育的前提

体育舞蹈是以双人配合的规范化舞蹈为载体的身体运动项目,包括拉丁舞和标准舞两大舞系。体育舞蹈在社交性与娱乐性相容、竞技性与艺术性共长、规范性与职业性并行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拓深自身影响力,引发国际体育舞蹈热潮。竞技性体育舞蹈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中国推行,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体育舞蹈已步入历史新台阶。当前国内体育舞蹈的群众基础和专业构建呈稳中向好之势,组织机构逐渐完善、参与人群逐级扩大、竞技实力逐年增强、在素质教育、大众健身、竞技体育等领域大放光彩。体育舞蹈项目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目前,在青少年业余爱好的体育项目参与人数排名中,体育舞蹈的考牌考级人数名列前茅,每届青少年体育舞蹈锦标赛参赛人数往往可达3000余人[5]。展现出此项目蔚然成风的吸引力及宛如常青树般的活力。

2.2 体育舞蹈历久弥新的文化内涵是实施德育教育的基础

体育舞蹈的前身即交谊舞,其在100多年的时间洗礼中不断发展规范,由休闲特性十足的社交活动逐而为演变竞技特性突出的运动项目。交谊舞源自社交场所,舞会中典雅和谐的情景气氛衬托着参与者们得体怡人的言行举止,参与者在举手投足间表现的品行修养流露出其深厚的礼仪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交谊舞逐渐在竞技平台上发扬推广。赛场里激烈严峻的比赛情境反衬着参赛者灵动潇洒的身姿舞步,参赛者在技艺角逐中展现出的竞技意志彰显出体育舞蹈良好的体育精神。可见,体育舞蹈在固本培源,推陈出新中不断演进,蕴含着丰厚的人文价值和教育意义,是强健身体,改善体态,修炼心智,陶冶情操的良好形式,更是对青少年进行“全人教育”的优良载体。

2.3 体育舞蹈体艺结合的项目特质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优势

体育舞蹈具有强烈的竞技感染性和独特的艺术涵养性,能够触发人强烈的机体刺激和情感体验,使人的身心潜质在肢体的修炼与感官的陶冶中得以发展。其运动性和艺术性相得益彰,不仅主张“快、准、稳”的技术,而且强调“和、美、雅”的意象,蕴含“以体载道,以舞育德”的独特作用。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言“体育,载知识之舟,寓道德之舍也”。体育文化是人化的一种生存方式和化人的一种重要手段,具有独特的知识文化内涵和精神文化价值[6]。可见,体育在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能动地渗透德育的内容,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舞蹈教育具有“导善”的道德价值、“向美”的审美价值和“和“启真”的智慧价值[7]。它通过经由意识加工的肢体语汇表露内心情意,使人在真善美的追求与浸润中实现综合素质的发展。体育舞蹈将“文武双全,德艺双馨”的求索精神交融渗透,从而孕育出别具一格的德育价值。

3 在实践情境中浸润德育是青少年体育舞蹈教学的应有之义

体育舞蹈教师需明确自身工作的德育责任,积极挖掘体育舞蹈的德育资源。应始终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教学的本位,将体育舞蹈的教学和德性的涵育结合起来,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促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推进德育教育的基础。在体育舞蹈的技能学练、同伴合作、竞赛参与、作品排演等情境中浸润德育,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德性品质的发展。

3.1 在技能学练中磨练刻苦坚韧、自律笃行的意志品质

体育舞蹈属于技能主导类的难美项群。基本技术的稳固程度对舞蹈的水平具有极大影响。其对技术的要求以规范、严格为特征,每个舞系都设有多维的技术要求用以衡量舞蹈的动作质量。正所谓“九层之台,始于累土”,学习者只有通过持之以恒地练习与打磨,体会与思考才能把握技术要领、提高动作表现。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韩愈曾言“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舞蹈运动的训练久久为功且无捷径可寻,技高艺深的舞蹈表现必定建立在枯燥艰苦的训练之上。在基本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由浅至深地为学生其创设实际可行的阶段性目标,目标应依循整体的教学进度与学生的个体差异酌情而定,使学生能够体会克服挑战的成就感,进而促发其继续向新的目标奋进。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求进意识和自律能力能够随寸积铢累地应对挑战而得以提升。

3.2 在同伴合作中培养同心共进、豁达融通的思维意识

体育舞蹈作为男女搭配成对而进行合作的双人或团体项目,舞伴之间或集体内部的协调配合尤为重要,无论是技术展示亦或是情感传达,都力求统一和谐的画面及意象呈现。“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精湛的单人技术只有在珠联璧合的情境下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其积极作用,默契的舞蹈状态只有在稳定和谐的合作关系下才能产生。正是舞伴之间的完美配合,加强了体育舞蹈的艺术观赏性与美感,拓展了体育审美的空间。在训练中舞伴之间出现矛盾在所难免,“有容,德乃大”,信任倾听、谅解包容是化解分歧的基础。教师可引导男女双方交换位置,即改变舞伴之间“引带”和“跟随”的角色,通过交流与尝试对方的动作步伐,从而感知对方的处境和想法,在肢体语言与文字语言的双重推动下,进行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及沟通能力能够在舞伴或同伴之间日积月累的磨合过程中得以优化。

3.3 在竞赛参与中培育文明守规、拼搏不息的价值取向

体育舞蹈是程序性和竞技性高度集中的运动项目,具有规范严谨的技术体系。正所谓“无规矩不以成方圆”,技术规定是衡量动作质量的标尺。在比赛中,参赛者要根据评判的标准而展现动作;竞赛规则是定夺博弈胜负的明镜,参赛者要遵循竞赛的准则而比拼求胜。竞技赛场中鲜花与掌声、漠然与唏嘘并存。常言道“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教师应关注学生在体育舞蹈参赛过程中的实际感触,而非结果导向,以指引其合理地认识成功与失败,在丰富竞赛经验的过程中,学会尊重欣赏他人,坦然接受裁判评定,虚心学习对手优点;学会客观审视比赛,明晰个人缺陷,勇于正视自我;引导自身自省自新,鼓励个人砥砺奋进。学生的规则意识与抗挫能力能够在体悟比赛、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得以增强。

3.4 在作品排演中陶冶兼容并蓄、继往开来的精神信念

体育舞蹈作品中良好的审美情操和积极的主题思想能够振奋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当前我国体育舞蹈作品的中西融合特征日益增强,即以保留体育舞蹈的舞种风格和语汇特性为基础,通过肢体舞动而展现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审美意象,创作出许多反映本民族历史气息、社会风貌及时代旋律的体育舞蹈舞剧和表演舞作品。此创作趋势在丰富体育舞蹈作品表现力及感染力的同时,更为传播海纳百川的中华精神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正所谓“美即是善”,在教学过程中,向上向善的传统文化主题作品能够促发学生在切身入境的表演中体会民族文化的精神;还可推动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欣赏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教师可在体育舞蹈表演作品的编排中注入此类主题题材并在排练中辅以相关优秀表演作品的视频欣赏,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能够在感知作品、体会主题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4 结语

体育舞蹈教师应以自身的育德自觉浸润青少年学生的崇德信念。第一,应完善对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的学习,深化对德育教育的理解。第二,应拓展对体育舞蹈内涵的认知,厘清体育舞蹈的德育功能。第三,应积极思寻开展德育教育的可行情境,挖掘体育舞蹈的德育因素。第四,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发挥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观其舞而知其德”,一个人在体育舞蹈的践行中所表现出的状态与习性是其德性品质的缩影。体育舞蹈教师需让品行陶冶与技艺培养并行,将德育因素浸润于教育情境,通过引导实践而完善认知,在潜移默化中涵育学生兼蓄竞攀,促使其良好的德性品质沉淀于心,渗透于行。

猜你喜欢

德性舞蹈青少年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德性的自然与不可教的悖论*
——柏拉图《美诺》中的德性难题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如何在舞蹈表演中巧妙运用舞蹈技巧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与现代德性伦理学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