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世纪中国医疗题材片的银幕抒写与美学审视

2020-11-20杜鹃

电影评介 2020年12期
关键词:原型题材现实

杜鹃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生的职业特点因与人的生命、健康及现实生存之间直接紧密的关联而具有特殊的职业价值。因而,围绕医生的职业生活及与之相关的医疗事件、医学探索而展开的医疗题材创作,一直是影视艺术审美创作的重要内容之一。21世纪以来,科技的飞跃快速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但人类的生存却依然遭受着重大疾病、环境恶化等非传统安全的威胁,尤其是21世纪之后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几次重大传染性疾病疫情,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现代文明中生命的意义与生存的价值。而医生由于职业的特性,在与疾病的抗争中不断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理智与情感的冲突,这使得医生的职业精神与职业价值倍加凸显。与此同时,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对个体健康关注度的激增,诸如医生与患者的关系问题、医疗体系的改革问题甚至包括现代医学的发展问题等,都会受到社会的特别关注,因而,医生所面临的职业现实已经远远超出其行业范畴而成为窥见个体、家庭、社会之间复杂关系的现实窗口。

正由于此,在21世纪之后中国影视行业创作样态的剧烈演变中,医疗题材是备受社会和行业关注的创作类别,并且成为现实主义影视创作的重要体现。就21世纪之后的中国医疗题材电影而言,从总体的艺术创作和审美特征上凸显了鲜明的主题性、形象的典型性和创作理念的现实性特点,着重于对真实人物原型的艺术再创造,突出刻画了具有中国社会现实典型性的医生形象。但同时,在21世纪之后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变革之下,尤其是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当中,医疗题材电影的整个艺术创作视角却缺乏应有的审美锐度,呈现出叙事模式单一、人物精神维度欠缺和现实主义原则缺失的问题。

一、主题鲜明,但叙事模式单一

21世纪以来,中国医疗题材电影依旧延续我国医疗题材电影创作主题的鲜明特性,即通过对医生职业的叙事描写突出人物个体医术的专业、医德的高尚,总体上突出医生职业精神的感召作用和引领作用。如电影《我是医生》,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为人物原型,讲述了吴孟超以年愈九旬的高龄仍然奋战在医疗一线的传奇故事。影片通过吴孟超的精湛手术、对前沿科研的创新以及对医学人才的培养和发掘等多方面的描写,采用交叉叙事的手法将吴孟超高超的医学技术融入超越个体的奉献与创新精神中去,较为立体地呈现了具有高尚医德、卓越开拓精神的中国医生的崇高形象。电影《门巴将军》是以曾经的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李素芝为人物原型,刻画了一位以救死扶伤的使命担当,坚守雪域高原,刻苦钻研医疗技术,以仁心大爱赢得藏区人民“好门巴”赞誉的人民军医形象。影片以李素芝的女儿为叙述视角,通过跟随李素芝在藏区行医的所见,对父亲的职业情怀由不解转为敬佩。同时,影片将主人公军人和医生的双重身份统一于李素芝在藏区艰苦物质条件下的崇高精神追求之中。再如《国医》《索道医生》等影片,都是将艺术抒写聚焦于医生个人平凡而伟大的精神感召力量。医家有割股之心,医生对生命的真诚和敬畏是其职业的崇高之处,因而,医生所面对的特殊职业环境促使其个人理想精神的形成是可以超越时空,面向全人类的。因而,以表现医生在行医过程中所呈现的人性光辉为主题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医疗题材电影创作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以真善美为永恒价值追求的必然要求。

对艺术来说,思想和价值观念是其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但同时,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既是艺术表现语言丰富发展的标识,又是艺术与时代发展相呼应的体现,电影艺术正是以其独特多变的光影语言对现实世界作以特别的观照。然而,在21世纪之后中国电影类型化叙事探索中,医疗题材电影却并未形成得以支撑其宏大价值主题的多样化叙事,较为单一的叙事模式使得医疗题材本身所具有的时代价值难以得到有效的表达。如《王忠诚》《大爱如天》等作品,都是采用人物传记式的叙事方式和第三人称的旁白表述来渲染主人公的奉献精神和感人事迹,将鲜活的现实人物原型塑造成为了以往“高大全”式的人物形象,对生命涵义、医学价值等充满矛盾与冲突的问题探讨趋于宣教式表达,不仅削弱了题材蕴含的艺术价值,更弱化了人物本身的精神引领力量。又如《有这样一个医生》《最美的乡村医生》等作品,以串联式叙事将医生工作和生活的日常进行呈现,流水式的情节表面上是将医生个体在现实中所遭遇的生存困境、内心挣扎作以表达,但实则由于缺乏电影艺术戏剧化的叙事语言,医生工作和生活的日常冲突与矛盾是在好人好事式的歌颂中得以化解。显然,这些电影作品顯示了艺术创作中没有更合理地将真实原型与艺术表达相结合的问题,因而使得人物原型所具有的丰富故事在单调、模式化的叙事中无法呈现其应有的艺术影响力和感染力。

二、形象典型,但欠缺人物精神维度

21世纪之后,伴随着中国医疗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涌现了许许多多奋战在医疗领域的优秀医护人员。但同时,伴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程度的增高,医患关系也上升为敏感又复杂的社会问题。医生形象从现实层面上既有着平凡中的崇高,又有着特殊中的深广,而术与道、医与患也不仅是医生不可回避的职业命题,更是医生群体理性与感性矛盾冲突的所在。因而,医生面对着人类永恒的主题——对生命表现出的真诚和敬畏,正是其职业所具有的精神高度。正如我国魏晋时期哲学家杨泉在其《物理论》中所述:“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医生用科学治愈身体,用仁爱疗愈心灵。因此,在对医生形象进行艺术表达时,人物的精神维度就有着极为重要的审美意义。

21世纪之后的医疗题材电影多以真实的人物为形象原型,这些真实人物有的为我国的医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我是医生》以“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为原型,《王忠诚》以中国神经外科专家王忠诚为原型,《大爱如天》以中国妇产医学开拓者之一的林巧稚为原型;有些是因其医德高尚而被人们所铭记,如《有这样一个医生》以有着“小处方医生”之称的王争艳为原型,《索道医生》以“全国道德模范”乡村医生邓前堆为原型,《国医》以著名中医学家、教育家班秀文教授为原型。这些真实人物为艺术创作提供和铺垫了丰富的叙事脉络,更鲜活地展现着平凡中的伟大、质朴中的崇高所产生的精神引领作用。

然而,与依托的真实人物原型相比,有些电影作品从总体上缺乏对人物精神维度的多元刻画,缺乏对人物精神世界剖析的理性叙事梳理与感性艺术抒写。比如,《大爱如天》展现的是林巧稚医生为中国的妇产医学事业贡献一生的故事,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故事情节是:年轻的林巧稚如果选择继续从事妇产医学,就要签订当时创办医院的外国人所制定的终身不能婚育的特殊协议,为了继续从事妇产医学事业,林巧稚仍然决定签署协议。这样的决定是以牺牲林巧稚个人一生的幸福为代价的,因此,对人物而言,必然会有无比复杂的心理活动,但影片以人物独白的形式将这样一个艰难的决定直接诉诸于林巧稚的善良与大爱,呈现出了一位近乎完美的中国女医生形象,但这样的完美却缺乏来自真实的精神质感,也就使影片在对人物精神高度的升华中缺乏了更深层次的艺术感染力。艺术形象是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和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的聚合体,应积聚着艺术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独特的观察,是凝聚着意与象、富有艺术魅力的审美创造。因此,形象所表现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是对普遍性的凝练和对特定时代环境的反映。医生之所以受人们尊重和敬仰,是其形象既真实地凸显着人类社会既有的关系规则,又闪耀着全人类对真善美生命价值的守护和追寻。

三、观照现实,但缺失现实主义原则

医学的进步对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医学对生命现实性的意义不断以理性的声音告知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期待。而医生,对真实的生命而言,即是生的现实寄托和希望,因此,现实主义特性是医疗题材艺术创作的题中要义,通过对现实的拟真性描摹将人们从现实世界的既有逻辑和感性经验中暂时脱离出来,在获得精神自由的同时对习以为常的现实生活进行新的凝视与阐释。21世纪之后的医疗题材电影普遍具有着对现实的审美观照,以电影艺术的语言记录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并且触及关于医学与道德、人性与生命等复杂关系的探讨。如《乡医》《最美的乡村医生》《索道医生》等影片,在展现乡村医生这一群体无私奉献精神的同时,也较为客观地呈现了我国农村医疗体系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你若安好》《判我有罪》等影片则将近年备受社会关注的医患关系、医药贿赂问题作为主要的叙事情节,通过不同的医生形象展开对道德、利益、人性等灵魂深处问题的艺术思辨。

然而,作为艺术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是艺术对于现实审美的一种基本原则,在强调表现生活现实本身规律的同时,需要将对现实的审美感受以现实真实的形态呈现出来,最终达到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因而,现实主义原则的贯通是医疗题材电影能够由感性的艺术创作达到理性的自觉思辨的必由之路。但就21世纪之后的医疗题材电影作品来看,叙事的轻浅化、传奇化、类型化在一定程度上使作品仍然存在“悬浮”式的创作倾向,削弱了艺术再现的真实性和震撼力。如影片《叛我有罪》,改编自真实的案件,是揭露医药贿赂黑幕的作品。影片主要讲述了一名女医生因为重病的女儿而陷入自己工作的医院副院长所设计的圈套当中,成为包庇医药贿赂、掩盖问题药品的帮凶,最终受到法律制裁的故事。真实案件的典型性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可能探及的广度和深度,因而在影片中可以看到创作者試图通过叙事情节探讨事件中涉及的关于道德、情感、利益等问题的思考。然而,影片从整体构建上却过于突出悬疑犯罪电影的类型化模式,刻意突出黑暗交易的悬疑特征、人物设置的多面性,而使医生的职业身份、医院的戏剧场景成为制造悬疑的补充,显然过于窄化医疗题材所能触及的广度,也使其试图达到的艺术创作深度失去了现实逻辑的根基。因此,如何将生活真实以现实主义原则艺术化地呈现并凸显艺术的现实主义价值,依然是医疗题材创作探索的根本。

结语

纵观21世纪以来中国医疗题材电影的创作与发展,既突出地呈现了时代需求与文艺创作的休戚相关,又映射出医疗题材创作艺术性探索与时代发展之间的不相协调。这就要求创作者必须从最真实的生活出发,聆听时代的声音,按照艺术的规律深刻提炼生活。特别是在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国的医护群体以及整个医疗行业所显现的专业的医疗技术和勇敢忘我的职业精神,给医疗题材创作提供了最真实的艺术积累、最鲜活的艺术发现、最生动的艺术创造,对他们的刻画和抒写是医疗题材艺术创作理应承担的时代使命。也唯有此,才能够创作出具有思想穿透力、审美洞察力、形式创造力的医疗题材电影作品。

猜你喜欢

原型题材现实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原型理论分析“门”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现实的困惑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