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心动的信号》受众心理分析

2020-11-17牛鑫鑫

新媒体研究 2020年16期
关键词:受众心理

牛鑫鑫

摘 要 《心动的信号》采用纪实拍摄的手法记录当下年轻人的恋爱发展过程,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和窥探欲,节目的恋爱交友+推理模式,更是博得广大受众的眼球。文章以受众心理为主题,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理论基础对《心动的信号》进行受众心理分析,叙述节目带给受众的心理满足,以此来探讨节目的成功之处。

关键词 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心理;婚恋节目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6-0101-03

起初婚恋节目的内容相对比较纯粹,更多的只是寻朋交友,1988年出现国内最早的婚恋节目《电视红娘》,工作准则就是“为人民服务”,为那些找不到女朋友的青年们提供好的平台和机会。到1996年凤凰卫视的《非常男女》引入内地,才使得内地受众真正意义上认识婚恋交友节目。随之湖南卫视推出《玫瑰之约》,瞬时在社会中引起“玫瑰热潮”,这档节目不仅沿袭了之前婚恋节目的相亲交友形式,更在节目中加强了娱乐性,同时强调婚恋观和爱情观,得到受眾的强烈推崇。但由于模仿之风太过风靡,使得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渐渐地玫瑰之风也停歇了。直到2010年,电视婚恋节目《非诚勿扰》火速在全国走红,两性、金钱、毒舌成为这类节目的卖点,话题人物和相关议论充斥媒体,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1 ]。但是,《非诚勿扰》节目中出现的价值观、爱情观问题,使之慢慢走向了衰退。到2018年,《妻子的浪漫旅行》《幸福三重奏》等的播出,婚恋类节目出现了新的样态,明星、素人的真实婚姻状态和现代年轻人的恋爱交友状态一一展现在节目中,得到大众的极大认可。《心动的信号》以恋爱交友+推理模式,从众节目中脱颖而出。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越来越大,而在21世纪的今天,“90后”的恐婚一族和拒绝结婚生子的人相比以前人数越来越多,而如今的相亲节目,不仅仅是为受众提供相亲寻友的平台和消遣娱乐的选择了,同时也满足了人们想要了解与自己相仿的青年男女的想法,以及他们相处时遇到的问题,受众带着极大的好奇心,走入节目中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心动的信号》更是将猜测推理和恋爱社交相结合,融合了之前婚恋节目的所有看点,加进去新的吸引眼球的元素,成为目前国内婚恋节目的一种新类型。

1 节目内容——满足受众欲求心理

1.1 满足受众的求真心理

娱乐综艺节目大多都有固定的模式,有很重的表演痕迹在里面,久而久之,受众就对此类节目失去了当初的兴趣,转而追求没有表演痕迹、真真实实呈现给大众的节目。而《心动的信号》则正抓住受众的这种心理,把节目打造成素人恋爱交友+明星侦探推理模式。

节目中的素人恋爱交友是从完全陌生的个人一起生活在“心动的小屋”中开始,节目对心动的小屋里面的青年男女的日常进行了一种对受众来说的24小时直播,当然是除去睡觉发呆一些推动不了事情发展的内容,使得受众对这些青年男女的了解达到了他们眼中近乎亲朋好友的程度,完全遵循了受众期望的追求真实的情景模式。节目中,“心动的小屋”内人物的行为细节、一言一行都被记录下来,完完全全地展示在屏幕中给受众观看,加上感情这东西本来就捉摸不透,素人的真实也加大了节目的吸引力,整个节目看起来就是原汁原味的、真真实实的呈现,而不是表演。加上节目结束后节目中最终在一起的素人情侣,在节目外的生活中依旧甜蜜恩爱,甚至在微博中互动聊到结婚生子等事情,更是增加了节目的真实性,极大满足了受众的追求真实的心理。

1.2 满足受众的求知心理

媒介很大程度上引领着受众的语言和行为,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媒体监督者的一个原因。受众在观看一档节目时,常常会从节目中去寻找、模仿他们在生活中想要解决或者自己不明白的事情,所以他们会从观看节目的过程中去追求知识、寻找答案。

婚恋在生活中对于年轻人本来就是一件模模糊糊的事情,没有人知道关于感情这件事我们到底怎样做才是最正确、最合适的,所以,只能从经验、旁人建议和媒体中获得。《心动的信号》在这里就充当了“情感助手”,受众通过观看节目中“心动的小屋”中的男女们交往,去和自身联想在一起,通过节目中人物的行为,去反思和审视自己,以此来判断自己的对与错,从而使自己向理想中的方向发展。比如节目中男嘉宾A喜欢女嘉宾B,可是因为性格原因迟迟没有说出口,因此被男嘉宾C抢先向女嘉宾B告白了,这时男嘉宾A怎么做了,做完之后的结果怎样,都是受众从中吸取经验、总结反思自己的好机会,或许就有受众在这里就学到了男嘉宾C勇气,也警示了自己不要像男嘉宾A一样犹豫不决。

2 节目形式——满足受众窥探欲

2.1 生活向度下的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好奇心和窥视欲是人类的本能,人类普遍对现实生活范围之外的世界和他人的隐私有着强烈的好奇心[2]。《心动的信号》运用纪实的拍摄手法,将青年男女恋爱交友这种原本私密的事情被事无巨细的搬到银幕上,极大的满足了受众的窥探欲和好奇心。而这个节目也不像其他婚恋节目一样,让单身男女直接与受众和主持人等处于共同的空间,在固定的时间内,根据对方提供的信息资料以及对方的现场表现直接做出是否是“对的人”的判断。《心动的信号》则是分为两个空间,单身男女们单独处于一个他们自己有足够自我空间的住宅里面,而主持人和被邀嘉宾处于另外一个空间,去观察和分析他们的行为表现,去猜测他们的“心动人”,受众则和主持人和被邀嘉宾处于共同的视角,从媒体信息中,去观察他们的日常生活、交往方式。

就像近几年火起来的抖音短视频,宣传语为记录美好生活,然后里面的短视频除了各种教学科普类和搞笑类的以外,最多的就是抖友的各种“秀”,而这个“秀”里面最多的就是“秀男友”“秀女友”,一时吸引不少眼球。我们试着去分析一下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外乎是对视频中“别人家的男女朋友”的需求和渴望,没有男女朋友的人希望自己也能拥有这样的男女朋友,有男女朋友的则是想要自己的男女朋友变得像视频中的“人家”一样优秀。婚恋节目则是在此基础之上的大型“秀”场,而且还增添了寻求和接触的过程,可以说是“一条龙服务”,使21世纪青年人从心理上对爱情的追求和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2.2 娱乐消费下的满足

从心理学角度讲,每个人都有想要了解别人更多不在公众视野内的事情,特别是个人私密的东西,受众通过凝视电视而达到一种出神忘我的状态,实际上是一种“窥探欲”的生产和再生产。就像现在我们生活中电影院里面的氛围一样,把受众带进一个封闭黑暗的空间,只留下面前的大荧幕在忽明忽暗,这些都是为了迎合人们心中的一种窥探欲望。

这些原本私密的东西展现在大众面前,成为一种消费。在当下这个男女失衡、快节奏生活的社会,年轻人们急需娱乐和婚恋结合体的节目,他们心甘情愿甚至说迫切的去为此买单,使得自己从中看到自己想要了解的东西,从而达到一种心灵上的满足感。受众群的年龄不大,消费观念淡薄,节目中出现的,不管是受众自己喜欢的节目嘉宾还是一对看起来很甜蜜的CP推出或者使用的产品,他们都会去购买消费。

同时,节目中明星侦探团的存在,带来了更多人的观看。每一季的侦探团成员身份、年龄以及婚恋情况都不同,特别是自《创作101》起火起来的杨超越,年龄性格更是符合节目受众群,因此,受众会不由自主的想从这些星人身上找他们想要的东西,以及他们的观点是什么,与自己的是否一致。侦探团和受众同是处于观察者的身份,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使受众感到一种欣喜感。同时,他们与侦探团的身份一致,都是推测和评论者,使得受众以平视的角度去观看明星们的一言一行,达到一种更高级的“窥视”。

3 节目效果——满足受众认同心理

3.1 娱乐明星形象带动下的认同

理查德·戴尔在《明星》一书指出:“明星作为一种符号,作为一种通过互文本网络建构起来的形象加以理解,明星的特定意义只有在媒介文本(包括影片、报纸报道、电视节目、广告等)中才能实现。”[3]在节目中,表面上看来侦探团的明星没有被设定身份或角色,他们就是他们自己,和生活中的自己一样,无须去掩饰自己的性格,只是把真实的自己带到节目中而已。其实,明星侦探团的身份不是没有设定,而是被很好地设定成了受众想要看到的形象。

特别是和受众群年龄最为相似的杨超越,一直备受关注,简直是自带流量群,节目因为她的存在上过微博热搜,当然同时在各平台带来的受众群也数不胜数。明星们也会在自己的微博、微信平台去推送节目,与受众进行互动,这种宣传效果可以说是明星自身和节目的一个双丰收。还有对心动的小屋里面的青年男女的挑选,也根据节目的定位、类型和受众心理来进行,每个素人的性格、身份、年龄各不相同,满足观众的需求,形成节目的亮点。

节目中的明星侦探团为节目增加了亮点,他们处在和受众一样的视角,和受众一样,去猜测、评论心动的小屋里的故事走向,单从这一点来说,就使得大多数受众心甘情愿的去买账,从心理上产生认同感。节目是恋爱真人秀,主角不是我们的明星们,而是将他们换在了和受众一样的第三视角,使得受众拉近了和明星们的距离感。之前有明星之间的恋爱节目,可是慢慢得出结论,受众感觉这种感情是不真实的,是与他们相离很远的,就像是在观看一个完全与自己无关的事情,致使最终对节目产生不了太大的观看兴趣。《心动的信号》中的明星侦探团,他们的年龄、职业、性格、感情狀况都各不相同,满足于各个受众的情况,也因为明星们本身所处的位置和受众所处的位置都是旁观者、第三人、评论者,因此受众会产生情感共鸣性的认同。而这些明星们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流量来源,他们原本的粉丝群,会因为他们个人而选择观看节目,从而使得节目在一开始就有了根本的粉丝群。

3.2 “素人”明星化下的认同

《心动的信号》播出后,节目中的“素人”嘉宾也开始慢慢火热在网络中,微博、抖音粉丝急速上升,有嘉宾新浪微博粉丝量已达到百万。从评论中可以看出,90%以上都是从节目中跟踪跑去的粉丝。素人嘉宾受到受众的喜爱,拥有一定数量的粉丝,为节目提供了稳定的受众群,并且使节目自带话题[4]。素人嘉宾使受众更愿意去相信节目下的感情问题以及节目的真实性,他们和受众同样都为普通人的身份,更具有说服力,使受众从心理上感到极大的认同感。素人形象在节目中也让受众感受到了自身的可能,受众得到了自主性的认同,因为节目中的素人主角,受众感受到了被重视、被尊重,感觉到了自身存在的自主性。

因为节目主要人物的素人化,很多受众得到很大的认同,主动向自己的生活圈中去推送节目,以此带来的传播效应也不可忽视。素人的真实化,没有表演痕迹,以及个人的形象,受到观众的喜爱,这种喜爱感带来的是粉丝群,而这些对于素人个人的粉丝,在之后的节目中,就会因为他个人的存在而持续关注节目。素人的存在,带给观众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原本和受众一样的普通人的他们,就像是代表着广大受众的地位,因此受众也会更愿意去推崇、喜爱他们,直到最后的受众群成为庞大的粉丝团。

4 结语

节目通过分析受众心理,以此改进节目内容是《心动的信号》做的极好的地方,也是节目获取成功的原因。如今,婚恋节目不仅仅是单纯为青年男女寻求另一半的单一平台,它慢慢地融合社会中各大因素,从受众心理入手,满足受众的需求,发展成为一种多元素、多功能节目。这种发展趋势对婚恋节目本身无疑是一种好的方向,能够让婚恋节目持久且有看点的发展下去,当然,也需要在此基础上加大本土文化的创新、更加注重内容而不是节目形式,继续抓取受众心理,推出更多的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好节目。

参考文献

[1]陈晨.“电视婚恋节目生产”研究综述[J].新闻传播,2010(12):131-132.

[2]关峥,白锐.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慢综艺受众需求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9(17):98-100.

[3]杨远婴.电影理论读本[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360.

[4]万好.以《心动的信号》为例探讨婚恋类节目发展的新思路[J].东方艺术,2019(1):110-113.

猜你喜欢

受众心理
从受众心理略论提高我国科普读物质量的策略
广告中陌生化手法的使用效果
移动媒体背景下城市电视台发展研究
电视交友真人秀节目导向与受众心理探究
网络媒体受众心理研究
基于观众心理的环保记录片的高潮点设置
韩剧《太阳的后裔》“典型”理论研究
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推送中图像的运用
论受众心理对微电影的推动作用
论主持人如何把握受众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