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视频新闻评论栏目《主播说联播》的传播策略

2020-11-17刘苗苗

新媒体研究 2020年16期
关键词:短视频

刘苗苗

摘 要 2019年7月起,央视推出《主播说联播》系列短视频新闻评论栏目,在多个新媒体平台分发。在形式、内容、受众定位上,《主播说联播》都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在新媒体平台争夺主流话语的舆论主导权。文章认为《主播说联播》以下几个传播策略较为突出:采用谈话体评论,突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生动性;跨媒体叙事,分发渠道精准多元,重视宣导公共情绪;将受众转变为粉丝,消解受众观看的仪式感,推动主播明星化。

关键词 短视频;《主播说联播》;语言符号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6-0095-03

《新闻联播》作为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代表,在当代中国人心中形成了严肃、权威的刻板印象。但近年来《新闻联播》人情味报道框架比重在所用框架中排到第二名[ 1 ],开始接地气。自2019年7月29日起,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推出《主播说联播》系列短视频,该栏目在微博、抖音等多个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每期视频时长1分钟左右,从《新闻联播》中播发的新闻出发,结合热点向公众传递党媒观点。《主播说联播》顺应了中国互联网快速视频化的趋势,是主流媒体利用短视频争夺话语权、引导舆论的探索之一。本文旨在从谈话体评论形式、跨媒体叙事方式和受众定位入手分析《主播说联播》,探索该系列短视频在内容和传播上适应新媒体平台的策略。

1 谈话体评论:突出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的生动性

谈话体评论中,主持人用类似与观众面对面交谈的方式阐述对事物的见解和态度,可单独与观众谈话评论,也可邀请嘉宾一起谈话[2]。《主播说联播》采用谈话体评论,同时具有很强的新媒体特征,口头语言注重趣味性,肢体语言突出,增强了亲和力,在网络传播话语体系中,对主流话语进行二次解读。

1.1 竖屏构图凸显非语言符号

《主播说联播》在抖音、快手等移动平台发布,相应采用了竖屏短视频的形式。竖屏视频能实现对移动端屏幕的最大化使用,人像在画面中占比高,因而在突出主播的表情及动作细节时具有生动性,有助于建立交流感、在场感。《主播说联播》采用三分法构图,主播的手部也被纳入画面,让主播的眼部和手部分别大致位于画面上、下三分之一的黄金分割线上,处于视觉焦点。丰富的非语言符号在小屏幕上模拟了人际传播,也增加了视觉看点,增强小屏幕上语言表达的力量感。

从技术形式来看,短视频本身就更容易引发用户互动,根据抖音数据,短视频的平均点赞比是图文内容的3.6倍[3]。竖屏视频能实现媒介观看与交互操作的同步性,在观看的同时控制快进、暂停等,交互性比横屏视频更强[4]。此外,手持手机比看电视具有更近的物理距离,这也能使受众容易卷入与主播短暂的“交流”过程。

1.2 语言符号的意动性与诗性

俄国符号学家雅克布森提出了符号文本六要素论,包括对象、文本、媒介、符码,以及发送者和接收者。当符号表意侧重于接收者时,符号就具有较强的意动性,能够产生促使接收者做出某种反应的传播效果[5]。《主播说联播》以平等的态度、口吻与受众交流,模拟谈话的语言环境,唤起观众观看、分享的兴趣,是符号文本意动性的体现。

以评论前的开场白为例,《新闻联播》为“本台刊播央视快评/国际锐评”等,而《主播说联播》的开场白为“主播说联播,今天我来说”。播报主体从“本台”转变为第一人称的“我”,播报方式从“刊播”转变为“说”,显然语言表达更通俗亲切。视频中还使用了不少网络语、双关语调侃。如“No zuo no die”“奥利给”等网络语均在标题中被使用,权威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是成功的关键[6]。

雅克布森认为,当符号文本侧重于信息本身时,就出现了“诗性”,把解释者的注意力引向文本本身,有助于受众理解和记忆[5]。《主播说联播》中主播的语言符号也常出现“诗性”,朗朗上口。如央视新闻客户端曾推送的标题《欧阳夏丹:下单!》,主播们在评论中提到的“吃劲的时候就该加劲不能松劲”“自我防护应该分级分区,绝不能分心分神”等。

2 跨媒体叙事:精准多元、宣导公共情绪

“跨媒体叙事”最早由亨利·詹金斯提出,即运用多种媒介技术在多个平台上讲故事,且每一种媒介形态中的故事应当有所创新,故事被分散在各个传播渠道中,共同协作以创造一种统一的体验。跨媒体叙事不是将单一的内容复制在多个平台上,而是要使多元的内容适应媒介特征,并讲求整体效果的统一。《主播说联播》内容源自《新闻联播》,但作为新媒体新闻评论,在内容呈现和分发策略上又有其自身特点,可视为《新闻联播》的跨媒体叙事之一。由电视新闻衍生出多元的新媒体内容,作为一个整体,主流话语传播形成“众星拱月”的布局。

2.1 适应平台特征,重视多元分发

《主播说联播》的分发策略以平台的技术和用户特征为导向。以抖音为例,从发布内容来看,《主播说联播》原本1~2分钟左右的视频,在抖音上大多被剪辑成15秒版,且并非每天一期,发布频率无明显规律。剪辑后的视频内容主要为对暖新闻、软新闻的评论,重在表明观点、发出号召,淡化政治宣传色彩和说理论证。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15秒内,很难说理论证或解释说明,一定程度上不适合发表硬新闻的评论;抖音用户以年轻人为主,评论内容也需要适应平台的娱乐化、生活化特征。

此外,不同平台的标题、视频封图也有区别。B站的PC网页版中,大部分视频都有封图,并在封图上用明显的黄色字体点出核心观点,以吸引用户点击。如2020年1月21日在B站发布的视频封图,是主播戴口罩的照片,封图上标注“面对疫情不可以掉以轻心”,标题为《欧阳夏丹:看封图》。

新闻机构的工作遵循新闻惯习,有模式化、流程化、重复的做法和形式[7]。但在《主播说联播》的跨媒介叙事中,模式化的、重復的形式一定程度上被打破,针对不同平台和用户特征精准分发,体现了新媒体平台主流话语权争夺的迫切性。

2.2 诉诸情感,弱化宏大叙事

区别于电视新闻评论严肃的论事说理,《主播说联播》适应社交媒体的用户特征,及情感胜于事实的互联网传播特征,主播的情绪表达更突出。从修辞策略上来看,前者重在诉诸理性,后者重在诉诸情感,虽价值观同源,但输出方式不同。

《主播说联播》倾向于使用内叙事视角,站在事件之中,或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更细致、有感染力[8]。2019年11月26日,《新闻联播》刊播国际锐评《止暴制乱是当前民意迫切诉求》,谴责“一些政客妄图以香港人民的苦痛谋一己之私”。而当天《主播说联播》标题为《刚强:“家暴”再继续,家就得“爆”了》,提及“好好的家园充斥着暴力,还能是家吗”“温馨、和谐和美好,这才是家的样子”。将主体从宏大叙事的“国”转向“家”,以唤起网民的同理心。

大众传媒是公共情绪的泄压阀,《主播说联播》将主流政治观点带入新媒体,可增强媒体宣导和抚慰公共情绪的功能[9]。

例如2019年10月17日的《新闻联播》国际锐评中措辞为“无疑背离中美建交时的初心,将对两国关系造成严重冲击”,说明事件的后果,表达中方谴责的态度。而《主播说联播》中则表示,“睁眼说瞎话的水平,真的是没谁了”,重在宣导情绪,而非解释事件本身。同一事件、同样的观点,从电视转向移动端,态度从谴责转向了嘲讽,更能够引导网民情绪,进而引导舆论。

3 受众粉丝化:消解观看仪式感与主播符号性

《主播说联播》将传统电视受众转变为产品用户,进而转变为粉丝。转变受众的观看方式,可以消解仪式感和距离感,凸显主播的个人化特征,进而促成受众转变为主播个人和“新闻联播”品牌的粉丝。《主播说联播》关注参与者在跨媒体叙事实践中所营建起的意义空间,重视线上线下的互动行为,也鼓励参与者与媒介内容之间建立持久的联系,是亨利·詹金斯的跨媒体叙事中更深层次要求[10]。

3.1 消解受众观看的仪式感

传统的电视媒介作为家庭媒介,横跨了私人和公共领域,是一种特殊的话语,将家庭和国家的生活联系起来。对部分受众来说,收看电视节目《新闻联播》可能只是一种仪式和习惯、一种划分日常节奏的方法,内容无关紧要,新闻节目不一定完成信息传递的功能[ 1 1 ]。

《主播说联播》则消解了受众接收严肃时政新闻的仪式感,通过移动端短视频的形式,嵌入用户日常信息浏览中。摆脱家庭媒介的时空限制,受众观看行为转移到私人化领域,处于随意而隐蔽的空间中,像日常浏览其他互联网资讯一样接收信息。因此,主流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时空发生变化,重在潜移默化发挥影响力。此外,可见性是决定新媒体内容传播度的要素之一,即内容越容易被看到,就越容易被点击、分享[12]。“新聞联播”品牌从电视走向新媒体,对于受众而言增强了可见性,信息接收可能从被动变为主动。

3.2 推动主播明星化

《新闻联播》的主播具有很强的符号性意义,正襟危坐的形象代表着党媒的权威,通过口播传递信息,几乎没有表情和动作的变化,个人特色不突出。但《主播说联播》让主播从代表党媒的“符号”回归到“个人”[13],表现出个人化特征。

构建魅力、营造流行,将是未来媒体的核心能力[14]。让主播从“符号”回归到“个人”后,央视进一步推动主播明星化。主播康辉在第一期短视频中表示,“粉联播,有眼光”,将观众称为“联播粉儿”,直接体现了栏目对受众的“粉丝”定位。2019年7月康辉在《新闻联播》中播出言辞尖锐的国际锐评多次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在社交媒体吸引了大量粉丝,《主播说联播》节目在7月底推出,实际顺应了这一主播走向社交媒体的趋势。

约翰·费斯克提出,“迷”是过度的读者,对文本的投入主动、热烈,是狂热、参与式的[15]。粉丝通过互动特质独立于传统受众之外,又通过参与的热情积极融入传播者的阵营[16]。将受众转变为粉丝,不论是“新闻联播”品牌粉丝还是主播个人粉丝,都有利于将被动的主流话语输出转变为粉丝积极主动的获取和参与。

明星化的主播与“新闻联播”品牌密不可分。“新闻联播”所具有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为主播的个人魅力增加“光环”,主播的个人魅力又会进一步扩大媒体的影响力。好内容可以将用户吸引过来,价值观的植入又可以将用户转变为粉丝[17]。由于晕轮效应,粉丝又更易认同主播所传达的主流话语。这实际上形成了循环促进的模式,即用户首先认同价值观、被主播个人魅力吸引,又可能因此促进对价值观的认同,甚至成为自发的传播者。

4 结语

技术赋权下,互联网用户争取话语权的诉求上升,乃至对主流话语形成挑战[18],主流话语“放低姿态”,主动走向用户,是传播的必由之路。《主播说联播》以用户的话语,传递官方的态度,是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融合的产物,承担起宣传、引领的作用。此外,当算法推荐、VR/AR、交互可视化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于新闻业,主流媒体内容生产紧跟趋势的同时,更应重视从“注意力市场”转向“公信力市场”的竞争,提升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19]。

参考文献

[1]段鹏,杨蕙宁.媒介融合生态下电视新闻的报道框架和创新途径——基于中央电视台多媒体平台新闻报道框架的透视[J].现代出版,2019(4):42-46.

[2]王振业,李舒.广播电视新闻评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91-250.

[3]字节跳动算数中心.短视频美好生活内容生态报告[EB/ OL].(2019-02-27)[2019-12-09].https://mlab. toutiao.com/report.

[4]喻国明,杨颖兮.横竖屏视频传播感知效果的检测模型——从理论原理到分析框架与指标体系[J].新闻界,2019(5):11-19.

[5]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78.

[6]方可成.社交媒体时代党媒“重夺麦克风”现象探析[J].新闻大学,2016(3):45-54,148.

[7]卡琳?沃尔-乔根森,托马斯?哈尼其.当代新闻学核心[M].张小娅,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65.

[8]李水仙.电视新闻语体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89.

[9]詹绪武.公共情绪与大众传媒的宣导机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6):159-163.

[10]刘煜,张红军.遍在与重构:“跨媒体叙事”及其空间建构逻辑[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26(9):26-37,126-127.

[11]戴维?莫利.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M].史安斌,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295-299.

[12]方可成.社交媒体时代党媒“重夺麦克风”现象探析[J].新闻大学,2016(3):45-54,148.

[13]詹詹话媒.激活联播IP,从“主播说联播”开始[EB/OL].(2019-08-23)[2019-12-09].https:// mp.weixin.qq.com/s/WM8W_8V-8DpnVHSnljFazw.

[14]喻国明.再造主流话语形态的关键:用户本位、构建魅力、营造流行[J].新闻与写作,2019(9):54-57.

[15]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王晓珏,宋伟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73-174.

[16]蔡骐.大众传播中的粉丝现象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37.

[17]喻国明.内容生产的供给侧与需求侧:趋势与变化[J].新闻与写作,2018(11):53-56.

[18]隋岩,罗瑜.论网络语言对话语权的影响[J].当代传播,2019(4):30-34.

[19]张超.释放数据的力量:数据新闻生产与伦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234-235.

猜你喜欢

短视频
短视频生态现状及优化研究
移动互联时代短视频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资讯短视频平台“梨视频”的问题与建议
NowThis短视频新闻的精品化策略浅析
我国短视频著作权的保护研究
生活类PGC短视频运营及前景分析
“去阅读”时代短视频自媒体发展现状及其文化解读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