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环境下移动直播的发展策略探析

2020-11-17陆范锋

新媒体研究 2020年16期

陆范锋

摘 要 文章通过移动直播在媒体融合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和海南网络广播电视台移动直播实践,探析移动新闻直播如何通过优质内容生产、专业人才打造、技术融合等策略的实施,提升媒体融合背景下的传播能力建设。

关键词 移动直播;技术赋能;融媒体经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6-0070-02

2020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媒体在抗疫报道中可圈可点的表现彰显了媒体融合发展的实绩。移动直播发挥了独特作用,其中,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施工24小时不间断直播火得“突如其来”,上千万网友在线“云监工”,并以娱乐化逻辑衍生了无数话题。在业界,早在2016年就被称为“移动直播元年”,经过多年的“爆发式”发展,移动新闻直播应用正在促进媒体深度融合,随着5G技术的全面商用,移动直播为媒体未来发展迎来一片新蓝海。

1 移动直播在媒体融合中的应用价值

1.1 移动优先,提升传播竞争效力

主流媒体如何第一时间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利用移动传播平台开展直播报道是很好的实践。主流媒体涉足移动新闻直播,可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对信息的需求。尤其是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需要主流媒体第一时间发声,抢占舆论主动权,击碎谣言以正视听。移动直播以单一时间轴贯穿新闻事件始末,无剪辑呈现发展全貌,实现内容真实的同时还达到了过程的真实,通过评论引导实现媒体价值引领,这些都有助于扩大主流媒体的传播力,提升关注度和影响力,增强舆论引导力。

1.2 互动体验,构建开放式用户关系

生产性思维让移动直播形成了特有的“传受”关系[ 1 ],现场记者与用户、用户与用户多方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記者在现场介绍新闻事件进展、背景、成因和细节,引导用户持续关注热点;同时根据网友互动,进行有针对性地采访、现场挖掘,满足用户需求。在评论区,用户之间相互交流对话,碰撞观点,实现了“内容与社交”的新闻生产模式,构建了开放式的用户关系,增强了移动新闻直播的受众黏性。

1.3 边界弱化,促进媒体创新融合

首先,传播形态的融合。移动新闻直播以“零时差”“在场感”突破了传统媒体通过文字、图片、视频报道方式呈现的“滞后现场”,但这不是对传统新闻报道的迭代替换,而是“嫁接”,形成了图文、音视频、互动评论、H5等“全息”报道形态,优化配置了媒体融合中的内容资源。

其次,移动直播跨越了传播媒介的边界。纸媒、广播、电视、门户网站、客户端等媒体和平台都涉足了直播领域,泾渭分明的媒体分工开始变得模糊,媒体的边界正在逐渐弱化和消失。

最后,主流媒体布局移动直播,推进了平台融合。商业移动平台积极融入主旋律,主流媒体也积极入驻移动直播平台开展深入合作,协同发展,实现了平台间的高效融合,引导着全媒体流程运作。央视和抖音、快手、斗鱼的合作,成为传统电视媒体和新兴直播平台跨界融合的范例样本。

1.4 内容变现,拓展融媒经营空间

2020年是中央提出媒体融合的第六年,传统媒体在深入推进媒体融合过程中各显神通,有了长足发展。但是,传统媒体在融媒体经营方面的转型明显滞后[2],移动直播为媒体经营探索了融合经营的路径。2019年,在助力海南国际旅游消费年的移动直播中,笔者所在的海南网络广播电视台开展了《畅游夜保亭》直播,通过主播带货的形式助力消费扶贫。在1小时直播中,海南广电的两位主持人分别介绍了保亭黄金百香果、红毛丹、椰子油、茶树菇等保亭农特产品,并在直播中嵌入购买二维码和购买链接,引流为扶贫产品助销。各直播平台收获总计388 930人次点击量,茶树菇在1小时内售罄。这样的实践给予融媒经营不少启示,在打造优质内容的基础上,传统媒体可以拓展资讯产业链,多元发展盈利模式,通过创新附加值将新闻直播产品化,还可以稳步发展知识服务和内容付费。

2 移动新闻直播路径优化

全民直播时代,主流媒体的移动直播业务发展取决于内容定位、差异化发展、专业团队建设、技术融合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针对这些环节的优化创新,可以让移动新闻直播迈向更成熟的阶段。

2.1 内容为王重塑新闻内涵

新媒体语境下,新技术、新传播环境无论怎么变化,“内容为王”依然是媒体核心竞争力、立身之本。移动新闻直播作为新媒体报道形式继承了这个基本原则,肩负着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满足公众新闻需求的责任。根据2019年中国移动端新闻资讯头部用户内容消费洞察报告,移动端头部用户的内容偏好更倾向于热点时事和政治政策新闻,娱乐时尚、财经金融资讯排在其后[3]。传统媒体可以通过注重选题策划,找准市场定位,寻求差异化内容设置,打造独特品牌优势。同时,要沿袭在传统媒体中专业、深度、及时的新闻资讯生产能力,提升直播内容价值的最大化,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媒体的公信力、政策资源、强大的内容生产力以及平台沉淀优势,提升新闻直播竞争力。

2.2 “直播+短视频”立体多元传播

“移动新闻直播+短视频”模式创新了新闻生产的方式。移动直播的便捷性和交互性传播特点,具有聚集用户的天然优势。短视频能够为移动直播提炼重点,起到信息加工和再利用的作用。在直播的同时,编辑可以通过快剪辑的方式,对直播素材按照平台特点编辑、包装成不同的短视频进行二次传播,激发直播视频的长尾效应。碎片化的短视频借助各渠道平台分发,通过“借船出海”的方式扩大覆盖范围,增强传播力。

在《万鸟齐飞 螺蟹为食 一起去海南东寨港看万鸟归巢》的移动直播中,海南网络广播电视台移动直播团队运用无人机航拍+高清摄像机+手机直播的方式对海南东寨港红树林进行直播,辅以主持人体验式报道和保护区工作站站长的采访,让受众全方位了解红树林生态环境以及栖息的鸟类,幸运的是在傍晚的直播中还捕捉到万鸟归巢的震撼场面。后方编辑同步运用OBS Studio直播软件对无人机画面、工作站站长现场解说、万鸟归巢的素材进行二次剪辑,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及时播发。这次移动直播在全网收获了超过500万的阅读量,15 431条互动留言,展现了东寨港红树林黑脸琵鹭、鹊鹞、董鸡等珍稀鸟类及相关湿地风光,很好地宣传了海南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行动和效果。

2.3 专业团队孵化精品内容

融媒体时代,要求媒体采编人员坚守新闻专业性的同时,适应新的融媒体工作机制,具备媒体融合的思维和意识,不断探索新媒体发展规律,增强全媒体工作本领,以满足目标受众的需求。同时,媒体机构需要规范新媒体记者、主播的培養制度体系,培养适合移动直播的全能型融媒体团队。鼓励主持人、记者、栏目等以更加人格化、个体化、个性化的方式,进行移动直播尝试,探索应用MCN网红经济运作模式,为移动直播发现和运营优质内容,孵化优秀记者和主持人,从而获得流量和粉丝,实现IP开发、流量变现等系列工作。

2.4 技术赋能创造持续价值

随着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传感设备、全息影像等技术的不断涌现,为移动直播增加了可看性、互动性和趣味性。如5G的高速率、低时延等特点结合超高清视频开展新闻直播,让新闻现场更高清、逼真。VR技术的使用,让受众以第一人称视角亲历事件发生现场,获得“身临其境”的沉浸感和代入感,创造出更具冲击力的内容体验。依靠区块链技术,移动直播的平台会更有吸引力和凝聚力。区块链点对点交易、行为即奖励等特点也会给媒体带来新的经营模式。因此,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实践中,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实现多元技术力量的创新使用,推动技术创新对于融媒体产品价值的多重赋能。

移动直播作为全新的媒体直播方式和传播表现形式,因其报道的真实性、在场感,丰富的主题以及互动性成为传统媒体新闻传播主体重构的契机。站在移动视频直播的风口,传统媒体应该在保持新闻专业性的坚守上,牢牢抓住信息传播主动权,夯实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运用新技术助力直播体验,拓展产业促进新闻增值,努力在移动端重塑影响力。5G时代,随着技术赋能,直播常态化成为了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利器,其生产和传播方式将带领新闻业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张小强,郭然浩.媒介传播从受众到用户模式的转变与媒介融合[M].科技与出版,2015(7):123-128.

[2]姚林.媒体融合中的互联网经营转型之路[J].声屏世界·广告人,2019(Z1):143-146.

[3]艾瑞咨询:2019年中国移动端新闻资讯头部用户内容消费洞察报[EB/EB].[2020-01-09].http://report. iresearch.cn/report/202001/351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