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电视节目的创新之路

2020-11-17刘欣庭

新媒体研究 2020年16期
关键词:电视节目融媒体创新

刘欣庭

摘 要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传统电视媒体如何在与新媒体的融合中实现创新,是谋求自身发展的长远之道。CCTV-1于2019年年初推出的融媒体节目《瞬间中国》围绕改革开放40年的大主题,独辟蹊径,以大格局和低姿态做出了一次电视融媒体演进的全新尝试。文章尝试从内容生产和传播路径两个方面解读《瞬间中国》的创新之法。

关键词 瞬间中国;电视节目;融媒体;创新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6-0068-02

融媒体时代新的受众需求为电视媒体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中央电视台勇担主流媒体使命,落实“台网并重”的发展战略,积极迎接时代挑战。《瞬间中国》借势短视频,以微观个体砥砺奋进的“瞬间”讲述国家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还原隐藏在个体命运背后的国人群像与历史记忆。该节目热情拥抱新媒体平台,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改革故事,一经推出便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共鸣。

1 内容生产创新

1.1 传统节目借势短视频“出海”

短视频是一种随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新型内容传播方式,具有生产流程简单、观看方式便捷、参与性强等诸多优势。随着短视频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内容制作者也从UGC向PGC化专业运作进军。《瞬间中国》告别纪录片与访谈节目的固定模式,将二者与短视频相结合,探索出一条电视节目形态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该节目突破单一制片思维,故事紧凑精炼,脉络结构清晰,充分契合当下人们随机化碎片化的观看风尚。同时,短视频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应多平台多终端的发散推广,从而提升节目的整体影响力。

相较于传统访谈节目一来一去的对话模式,《瞬间中国》并未直接利用主持人控制节目走向,所有内容均由嘉宾亲口讲述。嘉宾面对镜头娓娓道来,未加设计的神情仪态与言语间自然流露出的真情实感,贴合融媒体环境下受众追求真实自然的审美取向,更易引发情感上的共鸣。

同时,《瞬间中国》将央视的制作品质一以贯之,节目延续传统电视节目的叙事策略,牢牢把握视频讲故事的规律。纪实元素的加入拉近了观众与历史时刻的距离,慢节奏的叙事更是增添了一份庄严与厚重,彰显央视节目的深度与温度。

1.2 “小我”命运编织集体记忆

宏大的社会主题,最终是在个人的情感与命运中生长出来的。《瞬间中国》采用微观叙事方式,以40余个鲜活动人的小故事描摹改革开放40年的巨变。节目在人物意象的遴选上,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他们是人民群众中普普通通的一份子,却拥有与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紧密相连的不凡经历。单独看每个小故事,无一不蕴含着扣人心弦的人物命运与厚重深沉的人文情怀;如若将这零星散落的点滴片段编织在一起,投射的则是40年的时代脉络和改革故事。

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提出,集体记忆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 1 ]。在民族国家主体性和自我认同的形塑中,集体记忆乃是凝聚性的文化结构[2]。而《瞬间中国》正是以一种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借助个体记忆唤醒国人的集体记忆。纵观40多位嘉宾,他们的命运与时代的机遇是密不可分的,如第一家个体饭馆创始人郭培基,营业之出店里只有“一瓶二锅头”“四张桌子”。而如今,他已是四世同堂、吃穿不愁。陈述往往比讴歌更加有力,他们的讲述,将千千万万观众的思绪带入到特定的历史场景,使人们在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深层认同中展望未来。在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的交汇点上,“小我”和“大我”合二为一。

1.3 沉浸式视听搭建立体时空

“沉浸”在中国语境下具有双重含义:一个是本义的,即客观存在物在实体空间中的“沉浸”;另一个则是引申义的,即主体认知在意识空间中的“沉浸”[3]。通过独特的场景打造与声效设计,不仅能够实现现实空间的沉浸,还能够将观众带入意识空间的深层思考。《瞬间中国》摒弃复杂炫目的灯光舞美,一桌、一椅、一茶杯,光影交错的年代感油然而生。全景式大屏营造出观影般体验,将嘉宾带向回忆的同时,也将观众带入嘉宾的视角。

此外,依托情景化叙事与场景化音效,屏幕上看似静止的老照片被赋予新生。如“船工校长”黄中桂撑船时孩子的嬉笑声与水流潺潺声,使观众宛如亲历。在黄中桂的讲述中,背景音乐是钢琴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耳熟能详的轻快旋律兼具抒情性与时代性,在描写主题的同时,搭建起立体的历史时空。

在史料与音乐音响的交叠中,嘉宾的记忆被唤醒。他们面对照片,脸上洋溢着或喜悦、或自豪、或欣慰的笑容,也为观众的心灵世界注入了千丝万缕的温情。沉浸式视听颠覆了传统电视节目的表现手法,使观众深度参与到嘉宾自身的经验、情感、价值中去,从中联想、补充、重塑自己的身影。在虚拟空间、现实空间、历史空间和心灵空间的交相辉映中,一代人的精神之光照亮又一代人的奋斗之路。

2 传播路径创新

2.1 融合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

南振中先生指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一个老百姓的‘口头舆论场和一个新闻媒体着力营造的舆论场,即主流媒体舆论场[4]。”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民间舆论场的作用日渐显著,新媒体平台逐渐成为民意的聚集地。而受众恰恰是传统电视媒体打破定势的一大切口。《瞬间中国》正是以一种“台网互动”的方式,改变以往电视节目的单向式灌输,在与受众的双向互动中融合两个舆论场,凝聚情感共识,潜移默化地引领话语建构方向。

作为官方舆论场主动拥抱民间舆论场的一次有益尝试,節目播出之前,主创团队便通过央视网、新浪微博等途径发起口号征集,并最终确定“你的瞬间,我们的中国”这一主题基调。这一举措,使受众从电视节目的“接收者”向“创始人”的角色转变。节目正式播出之后,央视综合频道每天以“电视封面故事”的形式多时段滚动播放四条短片;同时每条短视频还会在央视网、腾讯视频、快手、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更新,填补电视所不具备的面对面交流平台。

跨平台互动传播将麦克风送到受众手上。由于网络的二次传播性与视频本身的话题性强,人们可以在自由交流、转发的过程中,抒发着自己对视频故事的理解和对改革开放这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体悟。受众的参与,为改革精神不断注入个体的生动诠释,节目的舆论导向、审美导向和文化价值导向得到进一步实现。

2.2 适应不同平台的“二次创作”

姜文波先生在《电视媒体的融合演进路径与展望》的演讲中介绍了电视媒体融合的演进路径,从1+1独立发展到加深融合发展,最终形成媒体生态。在媒体生态中,不同的媒体特质组合起来,能够满足用户多层次的需要。而《瞬间中国》的传播正是主流媒体、社会媒体和社交媒体各展所长的体现。

新媒體平台有着其自身的传播调性和用户特点,一方面,“内容为王”仍是当下视频创作的法则,另一方面 “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老话却往往并不适用。在新媒体平台,标题可以说是生死簿,没有“吸睛”的标题,再精彩的内容也可能无人问津。节目注重从原有IP中发掘话题点,形成网络化标题,例如《当年的“大鼻涕”男孩如今……》《不得了了!这只熊猫开口说话了!》《去过南极11次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等,巧妙设置悬念,激发用户好奇心。

此外,节目结合不同平台的风格定位,对视频内容做出适当修改,如精彩前置、情节的化繁为简、横竖屏的变化等。“接地气”的标题和“有温度”的故事,使原本宏大的主题为受众所津津乐道。追溯过去,观照当下,继往开来,人们在观看、评论、分享关于改革开放的鲜活故事的同时,节目所蕴含的精神情怀得以传递。

3 结语

作为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片,《瞬间中国》运用融媒体手段讲好宏大背景下平凡人的不凡故事。节目依托短视频形态,以个体记忆凝聚集体记忆,使观众在沉浸体验中共情共鸣。同时,节目高度契合新媒体语境下的受众偏好,跨平台打造互动传播,使改革开放的精神内涵深入人心,为融媒体时代下传统电视节目的发展创新提供了参考之道。

参考文献

[1]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胡百精.互联网与集体记忆构建[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3):98-106.

[3]孔少华.从Immersion到Flow experience:“沉浸式传播”的再认识[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74-83.

[4]赵子忠.媒体融合与两个舆论场[N].光明日报,2014-11-08(10).

猜你喜欢

电视节目融媒体创新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