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2020-11-17李杜若

新媒体研究 2020年16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高校大学生

李杜若

摘 要 文章通过对南阳师范学院舆情工作实验室日常工作的记录、观察、分析报告,结合对相关部门人员和在校大学生进行观察和访谈,找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改进与解决建议,为高校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工作机制,维护校园环境的安全稳定做出有益探索。

关键词 网络舆情;高校;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6-0039-02

基金项目:南阳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南阳师范学院舆情工作室为例”(项目编号:QN2017012)。

1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背景及现状

高校网络舆情是网络舆情发展在高校的具体反映,是大学生在社会公共网络平台或校园网络空间内,通过多种多样的互联网渠道对其所关心的或与其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事件、政策、新闻等表达的个人看法、意见、态度、情绪,从而汇集而成的信息集合[ 1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内容主要是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日常监控、搜集整理、分析汇总、及时处理。不同于常规的教学管理工作,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对象是不稳定发生的网络舆情,其工作内容较新、工作难度较大,对于很多高校来说,这一工作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

探索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及其解决对策,有利于高校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工作机制,有利于及时了解大学生群体的意见和诉求,维护校园环境的安全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2]。

2 南阳师范学院舆情工作室发展现状

2.1 舆情监测系统的建设过程

经过长期论证与考察,2015年9月,南阳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与新闻与传播学院合作,建立南阳师范学院舆情工作实验室,安装基础设施,并组织教师参加培训。2016年9月起,由2名教师负责舆情工作实验室的日常运作和管理工作,长期监督南阳师范学院舆情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分类、分析和上报。

2018年2月,结合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实际情况,形成《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舆情工作室规章制度》,规范和加强建设和运行管理。2019年3月,与西盈信息大数据实验室合作,更新舆情监测系统,开发舆情监测App,构建高效的舆情收集、舆情研判、舆情报告、舆情处理等系列工作模式。

2020年4月,舆情工作室成为“河南高校舆论大数据研究中心”成员,与清博大数据华北地区研究中心和省内14家兄弟院校结成高校联盟,探讨校企合作新思路,分析网络舆情工作中技术层面、管理层面、观念层面、制度层面存在的现实问题,探索舆情监测系统建设和应用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2.2 南阳师范学院舆情工作室承担的主要任务

1)承担舆情监控任务。由2名专业素质高、新闻敏感性强的党员教师从事舆情监控工作,每日实时舆情监控,每周制作《南阳师范学院一周舆情简报》,在本院书记和主管实验室的院长审核后,发送主管部门党委宣传部。自2016年来,网络舆情监控实验室累计制作舆情报告二百余期,有效监控到少量的不良和不实信息,提升了本校网络舆情工作应对的效率和质量,维护了校园舆论环境的安全稳定。

2)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满足了新闻学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网络舆情》《融合新闻》《新媒体研究》《报刊编辑实务》等课程的实训教学的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舆情分析能力和新媒体运用能力,建立科学严谨的媒介素养,受益学生从2013级到2019级,累计人次2 321人次。

3)承担科研创新任务。提升了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科研创新能力。相关教师承担并完成以“高校舆情”为主要课题内容的河南省社科联项目、河南省教育厅项目、南阳市社科联项目和南阳师范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等项目。

3 南阳师范学院舆情工作室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

3.1 技术层面

南阳师范学院舆情工作室在工作起步阶段技术问题频出,主要原因如下。其一,缺少专业技术人员。舆情工作室建立初期,由学校招标的外地的技术公司负责安装电脑、交换机、路由器、舆情教学服务器、网络舆情系统等实验室基础设施,并对即将负责舆情工作的教师进行了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基本的操作和常规问题的处理。在随后的工作中出现了系统故障或者硬件故障时,只能通过网络进行联络和咨询技术公司,修理维护不便。负责舆情工作室日常运营的教师为新闻传播专业教师,并非专业的技术人员,及时维修和处理非常规技术问题的能力尚欠缺。其二,缺乏学校技术部门的支持。舆情工作实验室最初使用的是所在教学楼的普通网络端口、服务器和电路,但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和其他办公室、教室都一样使用教学楼的普通端口则不利于保密。同时,舆情监控系统需要24小时不间断处理大量信息,和一般办公室或教室的网络需求不同,因此经常出现网络和服务器故障,但学校网络中心也难以解决。

3.2 管理层面

对网络舆情工作管理观念较为落后,对网络舆情工作不够重视。主要体现为两点。其一,舆情监控的责任主体不明确。网络舆情工作涉及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荣誉和声誉等重要问题,已日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南阳师范学院舆情工作室在工作起步阶段主要将舆情监控的领导责任归于传媒专业相关院系和宣传部门管理,出现舆情事件时,则倾向于直接交由事件涉及的对应院系自己处理。这一情况在随后的舆情工作开展中已经好转,学校领导层对舆情工作的重视正在逐步加强。其二,未建立科学合理的舆情事件处理机制。网络舆情工作具有常规性与突发性结合的特点,在重要节假日(如国庆节期间)、涉及國家的重大事件(如两会期间)和高校的重大或敏感事件(如奖学金评选)等特殊时期,需要加强监控力度。在出现突发性的重大网络舆情事件时,如按照常规逐级上报,会延误处理网络舆情的最佳时机。自南阳师范学院舆情工作室建立以来,尚未出现过重大舆情或者突发性舆情事件,但需要未雨绸缪,建立科学合理的舆情事件处理机制势在必行。

4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发展的对策探究

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的问题在如今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并不鲜见,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顺利开展,要促进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良性发展需要从这两方面入手改进。

4.1 技术层面

首先,建议高校重视网络舆情工作,为学校的舆情工作实验室设立专门的技术人员,甚至专门的技术服务部门。高校可以在人才招聘时增加岗位,聘任有相关技术专业背景的人员作为专门的网络舆情专业技术人员。或者高校也可以划拨资金,聘请招标的技术公司派专业技术工作人员常驻高校单位,为高校舆情工作实验室随时提供技术指导和维护。其次,高校应为舆情工作实验室设立专门的服务器和网络端口,设置专门的电路及专人维护。网络舆情监控工作需要24小时不停地处理大量信息,需要提供稳定的电路和服务器,并建立停电和断网的处理预案,以保证网络舆情工作正常运行。

4.2 管理层面

大部分高校尚未建立网络舆情工作专门领导机构,导致工作措施缺乏及时性和连贯性,这一问题需要得到重视和改进。一方面,高校不应将这项工作看作一项传媒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或者看作传统的高校宣传工作,高校应深刻重视网络舆情工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良性发展的重要意义,成立专门的领导班子。网络舆情的领导班子成员应包括校级领导成员,以及宣传部、学生处、网络中心等相关部门的领导成员,以及相关专业院系的领导。各部门协同合作,共同为网络舆情工作提供服务和指导。另一方面,高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舆情事件处理机制。对于突发性负面网络舆情时间的处理要建立一套应急预案,避免因为逐级上报延误最佳时机。同时要注意应急预案处理舆情事件的方式方法,不能一味批评教育、强制删帖,要建立快速消除影响与深入调查处理相结合的多层次、科学处理方案。通过舆情工作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思想道德和心理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校园环境的和谐美好。

参考文献

[1]王灵芝.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政治学院,2010.

[2]丁义浩,王烁.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424-428.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高校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