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网络舆情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

2020-11-17欧文姬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话语权舆情话语

欧文姬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137)

高校网络舆情是在高校范围内,学生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对所关心或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公共事件所表达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和倾向性的意见、情绪和态度的总和[1]。当前网络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捷性、草根性、自主性、交互性形成了强大的聚合力与传播力,随之而来的网络舆情却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大变量”。网络舆情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体现,在积极正面的网络舆情环境下,可在高校大学生中实现正确的思想引领、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突出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中的主体导向作用。反之,消极负面网络舆情的蔓延,容易消解部分大学生对主流价值的认识,甚至造成思想混乱、精神萎靡,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因此,把握网络舆情的特点,认清网络舆情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2]。

一、高校网络舆情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现实特征

思想领导权的实现路径就是话语权,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表达和传播思想以影响、引导大学生的意识与行为,其根本就在于掌握话语权利和话语权力,其中既包含了话语主体通过承载其价值观的思想、观点、诉求的表达,也包括话语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话语的到达力、公信力和传播力。

(一)多元化的话语模式使话语主体“平权化”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比例高达98.6%,其中学生群体的网络使用率最高[3]。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权力话语、学术话语和实践话语在网络舆情中出现转型,传统话语模式的绝对权威和有效控制在削弱,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致辞中“金句”悄然兴起,打破了传统的学术逻辑,以网红词汇、走心路线使大学生“最后一课”变得有新意接地气,一度使各大校长成为网络舆情的焦点。日常生活中师生立体运用语言、文字、图片、视频、弹幕、表情包、直播等形式进行交流,在微博、微信、QQ、抖音等平台深入互动,网络的平等性和交互性,让网络流行词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话语体系,打破主导式话语模式,解构强制性话语逻辑,也消减了教育者的话语优势和霸权,以平民化、草根化、非主流化为特征的话语模式成为新态势,在话语的表现形式上更贴近学生生活和个性特点。

(二)同质性的网络社交使话语客体“圈层化”

网络舆情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力度,QQ、微信、微博、微信朋友圈等交互平台及其衍生的网络社群(QQ群、微信群等)的发展,使信息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加之大学生群体基于喜好、兴趣、籍贯、区域、关系等形成了高度同质性的圈子,形成了具有归属感的社群环境。普遍关注的话题一旦经网络发布,容易在第一时间得到社群成员的回应,通过众多网络渠道反复升级传播,具有传播时间短、速度快的特征,使话语主体表达的思想、观点、价值观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强化。此外,同质的集群效应也容易带来信息来源、思维方式的趋同化,很大程度上容易驱动负面舆情,造成判断的偏差和非理性表达。

(三)虚拟化的话语空间使话语传播“情感化”

教育话语是促进价值认同最直接的表达。网络舆情对观点态度的即时反应,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从话语表达到效果反馈的滞后性。在网络舆情的推动下,话语客体点击量、点赞量、转发量、评论量可以考量话语权的到达力,有效的话语权力能促进大学生从价值的经验认同到理性认同再到情感内化的积极演变。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实践表明,有温度的交流、讲情怀的教育才是最打动学生内心的有效形式。这也促成了话语权力的释放和迁移,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主体不仅仅是高校教师和相关部门,任何一个“有情怀”的普通网民都容易成为新的话语主体。

二、高校网络舆情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矛盾冲突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解构与回归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因此,人的回归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论域基点。”[4]现实生活中大学生需要什么、关注什么本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的逻辑主线,关注大学生价值认同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在归宿。然而,有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进行网络舆情引导时,仍倾向于以事件“主导者”自居,对负面网络舆情第一反应是控制而非疏导,甚至以简单、强硬态度处理网络舆情,这种处理方式在一定范围内能遏制网络舆情的发展,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中“价值导向”功能的缺失、话语权力运用的僵化,长远看来不仅难以获得大学生的思想、情感认同,甚至会让一些大学生产生非理性化表达,加之话语的力量分流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力,难以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不同声音出现时,多元思想和多样价值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凸显。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模式的价值阐释与非范式发展

互联网对网民的技术赋权,让“人人都有麦克风”,话语建构从精英话语向大众话语下沉,网络舆情以少量信息、瞬时交互、广泛参与、价值多元等特征冲击着主流价值观及其话语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承载着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职责,非主流化范式的转型使话语模式的价值观依附与话语方式转换在耦合过程中出现错位。一味追求话语方式的新颖、个性、张扬、多元与开放,容易走入话语内涵泛化、思想体系弱化的困境。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网络舆情中不仅要强调话语效用的公共性,更要解决好辩证思维、价值导向在话语权中的牵引作用,发挥好其隐性育人的功能。无论是网红校长的毕业典礼致辞还是网红教师的思政课教学,不能仅追求“一笑了之”的现场效果,实际的话语模式中热衷于形式、注重包装和所谓的方法,虽然有时能渲染气氛,但容易偏离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取向,消磨学生提高思想认识的积极性。大学生是高校网络舆情的参与主体,他们思维活跃,善于尝试新鲜事物,掌握了多种形式的信息发布、沟通渠道,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要占据话语权的制高点,要打破传统刻板严肃的理论和“填鸭式”的灌输,话语主体的话语表达需要更好掌握和契合话语客体的情感需求、信息需求、表达愿望和接受心理。

(三)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话语监管机制与队伍缺失

高校网络舆情映射出学生泛娱乐化心态的存在和认知程度的差别,高校学生之间多元化思想和多样化价值选择已成为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缺乏话语管理机制、缺少一支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对网络舆情开展动态预测、分析和监管,难以把握舆情发展的潜在风险和矛盾。一方面,网络舆情在话语平台多样化的时代下变得复杂,带来了话语监管的“真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集中的领域容易出现话语主体的缺位,他们没有主动参与到话题中,也没能及时有效发声引导舆情发展态势。另一方面,高校缺乏有影响力的网络意见领袖。目前,微博粉丝量达到千万级以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见领袖和网民中具有主导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微信公众号仍是空白,某些文化公司或个人冒充高校名义注册相关账号发布的信息,在高校学生中容易造成思想的困惑和混乱,部分以高校名义建立的网络互动平台还有泄露学生的信息风险, 带来安全隐患,如在一些校园悄然流行的“卖室友”活动、“表白墙”活动。

三、高校网络舆情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提升路径

(一)推进思维转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力

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是学生,代表的是学生的想法、态度和利益诉求,反映的是其真实需求。一是要强化立足整体的顶层设计思维。“准确、权威的信息不及时传播,虚假、歪曲的信息就会捣乱人心;积极、正确的思想舆论不发展壮大,消极、错误的言论观点就会肆虐泛滥。”[5]高校要从话语理念、话语内容、话语形式、话语载体等方面统筹,将“全媒体+服务”的理念融入其中,推进主流话语媒体矩阵式管理,形成合力。二是要注重立足学生的话语置换思维。大学生强烈的现实主义与自我主义并存,价值观和思维模式的应然状态与实然问题并存,强硬化、行政化、学理化的话语模式会造成话语主体和话语客体之间的矛盾激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力,保证主流话语和价值观在学生中的理性认同和情感内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要转换思维模式,面对网络舆情重疏导、轻封堵,重对话、轻命令,重互动、轻说教,尊重话语客体的表达权利,理解话语客体的表现形式,满足话语客体的实际需求,形成适应网络舆情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与新模式。

(二)用好话语权利,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有效供给

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通过思辨维度、方向维度、转化维度、服务维度,丰富供给向度和内容(如下页图所示)。要加大权威正面内容的供给力度,建设现代青年话语传播体系,做到学生在哪里就服务到哪里,学生需要什么就服务什么。一是以综合多样化的表现形式,积极主动搭建好权威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要遵循学生的个性路线,允许beatbox、漫画、网络小说、游戏等个性元素的表现,鼓励将个性元素与主流话语结合,推动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再造的参与者、实践者和受益者。二是围绕思辨维度、方向维度,用好青年,诠释好青年故事。通过高校大学生中的身边故事、热点话题,讲清楚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逻辑思路,重点突出青年担当与公民素养的培养,将学理化的说教转换成日常正能量的反复熏陶,使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取自于学生生活和实际,鼓励师生利用所见所知所学所悟正面发声,传播网络正能量,守护好共同的网上精神家园。三是提升内容供给的高品质和时效性。互联网已进入可视化、碎片化传播时代,网络短视频的使用率占用户规模的73.9%。在庞杂的网络资源中,“短平快”的视频资源,加之优质的原创作品更胜一筹。同时,要充分利用好话语转化维度,注重网上网下活动的衔接,形成“互联网+社会实践”(如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形成优质的线上资源。

(三)加强话语管理,建好网络舆情的话语管理队伍

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范围,建设一支立场坚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信息技术娴熟的话语队伍,是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主体保证,对于主动掌控话语权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调控力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建设一支以教师指导、学生为主体的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通过在党团骨干、思政教师、学生干部中遴选形成“核心成员—骨干成员—外围成员”的层级式梯队结构,承担起主流话语传播、朋辈话语交流、舆情信息反馈的责任,通过用文明言语和理性态度及时发声,及时发现舆论苗头,合理调控舆情走向,引导话语客体的媒介素养的提升。在网络文明志愿者基础上推动“意见领袖”的培育,扩大话语主体的影响力。

(四)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舆情反馈机制的构建

话语客体的思想状况、兴趣倾向、学习需求、利益诉求、心理期望和表达习惯等通常会在网络平台中体现出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所了解和掌握。一是设立网络舆情的大数据平台,建立网络舆情研判机制。通过收集、分析和处理网络舆情大数据,对高校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话语特点、价值取向等进行科学精准的分析,揭示庞杂数据背后的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开展网络舆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判,更好地把网上的舆情引导和网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增强治理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二是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通过对校园网站、微信、QQ等平台数据设置敏感词过滤,设立安全等级,通过大数据找出网络舆情发生的敏感区和高发区,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点,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预警应急机制,争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动权。

猜你喜欢

话语权舆情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舆情
舆情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舆情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