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龙山石窟的开凿原因及其研究价值

2020-11-17高丁丁车环宇

黑龙江史志 2020年11期
关键词:龙山石窟道教

高丁丁 车环宇

(1.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山西 太原 030001; 2.太原市博物馆 山西 太原 030002)

龙山石窟位于今太原市晋源区西镇村西北5 里的龙山东峰。该石窟东临晋阳古城及明太原县城遗址,南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祠,北与太山龙泉寺、店头古堡等隔风峪沟相望,西可沿太原西山旅游公路直达天龙山石窟。龙山石窟由金元之交之全真教披云子宋德方主持营建,现存8 窟分别为卧如窟、虚皇窟、三清窟、玄门列祖窟、三天法师窟、药王窟(三皇窟)、元真窟(玄真窟)、宋披云辩道窟。

一、龙山石窟的开凿原因

元代营建开凿龙山石窟,是基于以下两条原因:一是基于金、元朝代之交战争频发,人民迫切需要精神信仰的历史背景下,利用山西的道教传统及蒙元统治阶层的大力扶持,最终促使了龙山石窟的开凿。二是龙山区域的秀丽风光,古道观遗存及其清幽优雅的周边环境,促使宋德方选择在龙山开凿道场,用于修行。

道教自长春子丘处机掌教始,因为长春真人在成吉思汗西征时曾经奉诏觐见铁木真,所以全真一派与蒙古以至于后来的元廷高层贵族,一直保持有密切的联系。而全真教的传道修道行为,也能够为统治集团快速稳定山西局势、安定山西民心提供帮助。所以全真教在山西的传教行为,必然会得到当局的大力支持。正是在金元之交的兵连祸结及全真教传教行为,契合蒙元高层安定民心的政治需求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才最终促使宋德方选择在龙山开凿石窟作为修行道场。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其根本理念与秦汉以来“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一脉相承,主张清静无为、天人合一、道法天然,在社会意识方面,则具有强烈的“出世”倾向,主张修身养性。

全真教作为金元之际的道教主要流派,一直主张三教合一,丘处机及其门下弟子虽然主张内外双修,追求无为有为之统一,强调外“入世”而内“出世”,但清净修养依然是其修身练道的基础。而这种理念前提就是需要清净优雅,山水合一和天人共生的自然环境。

《汉书·地理志》中曾说道:“龙山者,晋阳西北,晋水之源,东汇入汾。”由此可见,龙山背山面水,环境优美。石窟所在的龙山东峰植被茂盛,环境清幽,山腰处更存有八仙古井,西峰则建有伴云亭,风景如画。其东南可见汾河及太岳山脉,也可远眺太原市区及晋阳湖,实为风光秀丽,风水宜人之处。这样的自然环境正与全真教清净修养基础理念所需要的外部环境不谋而合。此外,虽然道家少有开凿石窟之举,但龙山周边之古迹遗存为龙山石窟的选址及开凿提供了参考依据。

《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则曾言道:“披云子宋德方受大丞相胡天禄邀请,并游历太原西山,看到此地有唐代古昊天观遗址,并已存有两个道教石窟,但不知其具体开凿时间。于是,宋披云在此地用了三年时间修葺昊天古观,并主持开凿了龙山石窟。”这也就充分证明在宋披云主持开凿龙山石窟,与修葺昊天观和道教石窟遗存有一定关联,这也证明其周边古迹遗存对其选址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龙山石窟的选址开凿,与龙山东峰的自然环境及古迹遗存都是有一定关联的,正因为清净幽雅的风水环境以及道教石窟、道家古观的遗存,宋披云才会选择在此开凿石窟,用于信众修行。

二、龙山石窟的研究价值

龙山石窟作为太原西山古晋阳地区重要的文物遗存,不仅拥有数量可观,形制各异的石刻雕像,也拥有许多石刻文字遗存及碑刻遗物,这为后世窥探全真教及披云子宋德方在太原地区的传教历史提供了原始材料。道教石窟本身较为稀少,周边包括天龙山石窟在内的佛教石窟却极多,通过对比这些石窟的形制,学者亦可以考证其中是否隐含佛道融合历史,对中国宗教史的发展也有一定意义。

龙山石窟内包括服饰、藻井、“妇女启门”石刻对研究宋金元之际的人们的审美观,也有着很重要的艺术价值。透过这些元素,可以清晰地知道当时人们的着装风格,这些古典元素则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艺术宝库。

(一)历史研究价值

龙山石窟作为道教全真一派主持开凿的石窟,不仅拥有精美绝伦的石刻雕像,还有诸如秦志安、尹志平等全真大道的石刻文字遗存,这也为研究全真教在山西的传播历史提供了现实的文字佐证。通过对龙山石窟及周边大小佛教石窟的形制进行对比,也为对这批石窟间是否存在相互融合影响提供了参考依据。

以秦志安撰述在三清窟中的石刻文字为例,其留下的清晰的年份记载,即丙申为1236 年,窝阔台,即元太宗八年,南宋理宗赵昀端平三年,全文大概叙述了披云真人开凿龙山石窟的具体年份以及龙山石窟的壮丽非凡。

伟披云之老仙,占龙山之口口。

凿千寻碧玉之岩,幻数洞黄金之像。

玄台共汉月争高。杰阁与晨霞相抗。

幸自灵之拱上,互万劫而矢量者也。

丙申岁七月初九日门人舜译 秦志安述

这为后世研究龙山石窟的开凿具体时间提供了现实依据,同时告诉龙山石窟的开凿具体时间大体应在1236 年左右。同时,这也是学者们考证历史古籍、丰富当代历史理论的重要现实依据,是研究龙山石窟的历史价值的具体体现之一。

卧如窟中的涅槃神像,其身份学界暂无定论,但其形制与佛教石窟的涅槃窟形制相近,不同之处只是佛教石窟涅槃像往往头向西方,而脚朝东面,卧如窟中卧像则是头部朝向东方,而脚部朝向西方,这似乎在向人们揭示道教石窟对佛教石窟的学习借鉴,却也发展出道教本身自我的艺术审美。

此外,据日本学者《山西龙山石窟概说》一书中所述,龙山石窟现存部分造像形态似应是模仿佛教的入定相及说法相,且许多造像不论是其整体形态还是背光、顶光等部分的形貌,应都是模仿佛教造像的式样。从常盘大定先生的研究及笔者对卧如窟的简单分析来看,龙山石窟的形制、造像风格等不仅反映了道教石窟创作对于佛教石窟的学习借鉴,却也通过当时全真一派的艺术创作,展示出全真教特有的艺术审美。通过对龙山石窟更深入挖掘,可以为学者们研究中国本土宗教与外来宗教的相互融合学习以及借鉴,提供一定的历史价值,对中国宗教史理论的丰富与完善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艺术研究价值

龙山石窟不仅拥有庄严肃穆、保存完好的道教造像,也留存有许多灵动飘逸、色彩鲜艳的藻井艺术。如云龙及双凤藻井,其雕刻行云流水、形貌灵动大气,不仅充分给予观者美学的极致体验,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艺术审美观及道教之朴素自然信仰。这种审美观及自然信仰,是建立在人们面对当时的现实生活,对神灵产生的一种自然崇拜之情,希冀于神灵保佑,解除战争带给人民心灵创伤的基础之上的。

此外,玄宗列祖窟中的“妇女启门”,为研究宋金元时期的艺术审美提供了现实的艺术参考。“妇女启门”艺术表现手法,常见于宋、金、辽及元初期的墓葬及石窟中。以龙山石窟玄宗列祖窟中的“妇女启门”为例,这种手法不仅给人一种立体和空间观感,扩展了人们在有限空间中所能获取的视觉张力,也正是这种手法给观者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对“门后”世界的极强探索欲。从妇人的虔诚形态,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世俗人们对于神灵的崇拜之情,对于全真教的一种自然而然的信仰,说明了全真教在太原乃至整个山西的盛行,也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美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我国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通过对龙山石窟艺术价值的挖掘,在充分理解龙山石窟艺术背后深刻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可以利用诸如灵动大气的双凤、五龙藻井、美不胜收的“妇女启门”手法,来为当代的艺术创作(例如文创产品的开发、特色纹饰的利用)融入中国古典元素,从而实现当代艺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此外,通过对龙山石窟艺术的不断研究,对当代艺术理论的丰富完善,提升学者们对于美学的理解亦存在重大意义。

(三)社会及经济价值

龙山石窟位于晋阳古城保护区的核心区域,不仅拥有便利的交通与优美的自然环境,且与晋祠、天龙山石窟、太山龙泉寺、明清太原县城遗址、蒙山景区、晋阳湖景区共同构成了古晋阳历史文化及自然大景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此探索与欣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应有自信,深化人们对自然与文化美感的理解。在太原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的时代背景下,龙山石窟凭借秀美的自然风景以及深厚的人文历史积淀,对太原市发展旅游经济有着极为重要的经济与社会价值,这也是对龙山石窟进行研究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龙山石窟的深入研究,可以了解全真教在山西发展传播的历史,以及佛、道两教文化相互融合借鉴的历史,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历史信息;了解包括云龙藻井、双凤藻井及“妇女启门”表达艺术手法,创新发展中华古典元素在新时代的发展。今天,我们应该深入发掘研究龙山石窟文化,为太原市构建古晋阳文化遗产旅游景区,为太原地区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文化动力。

猜你喜欢

龙山石窟道教
古越龙山5家专卖店同开
浪淘沙·岳阳龙山行
夏季从阿龙山开始
夜宿石窟
夜宿石窟
道家道教研究
龙 山
全国首次道教刊物座谈会在延安召开
中国道教学院将于2001年改建教学楼
大足石窟人物造像的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