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哈尔滨开展工作的革命先驱李震瀛
——纪念李震瀛同志诞辰120 周年

2020-11-17肖莉虹

黑龙江史志 2020年11期
关键词:晨光哈尔滨革命

肖莉虹

(中共哈尔滨市委史志研究室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0)

2020 年8 月是革命先驱李震瀛诞辰120 周年。李震瀛是中共早期党员,1921 年7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上海、郑州等地从事工人运动的组织领导工作。参加过五四运动,是觉悟社创建人之一,参与组织五卅运动、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工人运动领袖,为中国工人运动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1923年,到哈尔滨开展组建党团组织工作,是东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哈尔滨组创建人之一。

一、来哈之前组织发起工人运动

李震瀛原名李宝森,别名李振瀛、李泊智、骆森等,笔名警寅。1900 年8 月,生于天津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9 年,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1919 年,参加五四运动,任天津学生联合会干事,与周恩来、邓颖超、马骏、郭隆真等人创建觉悟社,在觉悟社代号为28 号。1921 年7 月,在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月,即被派往上海参加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工作。张国焘任主任,李震瀛等任干事。他还与张国焘、包惠僧等发起创办了劳动组合书记部机关报《劳动周刊》,李震瀛为主要编辑成员。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沪西小沙渡开办了上海第一所工人补习学校,由李震瀛担任校长。学校分日、夜两班,由李震瀛亲自上课,讲授政治常识和劳动组合等问题,向工人传播马克思主义。

1921 年7 月,李震瀛等领导上海浦东英美烟厂工人举行第一次罢工,有4000 余名工人参加,历时22 天。同年10 月,又举行了第二次罢工,有 9000余工人参加,坚持了3 天,两次罢工均取得了胜利。1922 年春,被中共中央派到郑州开展铁路工人运动,建立发展中共组织。7 月,到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 年初,参与领导筹备成立京汉铁路总工会。2 月1 日,在郑州他不顾军阀年队阻挠率代表们冲入会场,主持宣布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任总工会秘书长,参与组织京汉铁路全线大罢工。2 月6 日,在汉口江岸万人大会发表演讲,号召铁路工人反抗北洋军阀的压迫。二七惨案后受到军阀通缉,在中共北平区委做工运工作。在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中,李震瀛都是主要领导成员之一,在革命斗争中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二、在哈尔滨开展的革命工作

(一)当时哈尔滨的社会情况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议决,中国共产党正式加入总部在莫斯科的共产国际,成为它的一个支部。哈尔滨便成为中共与俄共(布)、共产国际之间往来的重要通道,是党的领导人赴俄途中的一个重要落脚点。因此,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十分重视哈尔滨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人运动和建党工作。在20 世纪20年代初,哈尔滨产业工人已近1500 人。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工人运动蓬勃兴起,为在哈尔滨建立党的组织,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和雄厚的基础。

1921 年11 月,根据中共中央的通知,中共北京区执行委员会成立,罗章龙担任区执委书记兼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主任。北京区执委曾多次讨论、研究东北地区建党问题。1921 年底至1922年初,中共北京区执委会派罗章龙赴东北三省考察,深入考察了哈尔滨的工人阶级队伍及其斗争情况,返回北京后撰写《关于东北工人状况和建议在东北建组织的报告》,并向中共北京区执委会做详细汇报。报告中特别提到哈尔滨,认为哈尔滨是东北工业发达地区之一,产业工人数量多且集中,均是来自本地和全国各地破产的农民和小手工业者,他们直接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特别是有中东铁路这个特殊的条件,使他们较早地接受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列主义的影响,觉悟程度比较高,有强烈的革命性。为此,罗章龙向中共北京区执委建议,派专人去哈尔滨开展革命活动和筹建党团组织。

(二)利用《晨光报》积极宣传革命

1923 年3 月,中共北京区执委根据罗章龙的建议,派遣李震瀛和陈为人到哈尔滨开辟党的工作。

李震瀛和陈为人来到哈尔滨,首先考察了哈尔滨的中文报纸,发现《哈尔滨晨光》报(以下简称《晨光报》)有别于其他各报,是一张比较进步的报纸,并进一步了解到,《晨光报》是由哈尔滨救国唤醒团负责人韩迭声等进步青年于1923 年2 月21 日创办的一家综合性报纸,每日出版对开两大张。由于这个报纸以宣传反帝反封建为宗旨,并与哈埠救国唤醒团的活动密切配合,加之版面、文字新颖,受到各界人士,特别是青年读者的喜爱。一天,李震瀛和陈为人来到《晨光报》社,提出想到报社工作。韩迭声接待了他们,对来报社工作表示欢迎。但因经费困难,报社编辑人员均不发工资,所以对他俩也不例外。李震瀛和陈为人对此深表理解,愿意义务为报社工作,韩迭声聘任二人为《晨光报》记者。李震瀛、陈为人过去分别在上海和北京办过党刊,经常为报刊撰稿,不仅有办报经验,也有群众工作经验。到报社后埋头苦干,夜以继日地工作带动了报社其他人员,使《晨光报》越办越好,并得以迅速发展。《晨光报》尤其注重市民生活和群众团体活动的报道,有选择地配发短评,以加强报道的针对性和战斗性。社论和短评经常抨击直系军阀政府和吴佩孚。《晨光报》对日本帝国主义在哈尔滨的非法活动特别注意,常在显著位置刊载反日文章。李震瀛和陈为人利用这个阵地积极宣传救国、反帝、反封建军阀,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1923 年9 月11 日,日本国内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地震,灾情严重,伤亡很大。陈为人当时写了一篇短评,登在《晨光报》副刊“寸铁”栏目里,抨击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掠夺的罪行。评论登出后,引起日本驻哈机关的不满,日本总领事立即向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朱庆澜提出抗议;日本报纸《哈尔滨日日新闻》攻击《晨光报》编辑人员是暴烈分子,“有碍日中邦交”。这件事发生后,报社内部发生了分歧,有些编辑人员怕受牵连,极力想把李震瀛和陈为人排挤出去。为保住这个阵地,二人决定退出《晨光报》,另外组织新的宣传机构。

(三)创立哈尔滨通信社

20 世纪初叶的哈尔滨,约有32 万人口,中国人占三分之二。近二十余个不同国籍的外国侨民中,俄国人和日本人居多数。在哈尔滨这个所谓的国际都市的外国势力中,有领事馆、大洋行、大银行等。这些外国势力相互勾心斗角,又都代表各自在华利益,经常欺凌实施管理的东省特别区当局。当时“哈尔滨华文报纸9 家,除一家是日本人办的外,余者都无自己的生命,不只不敢针砭时局,有时还助军阀的威势”。对此,他们感到必须有自己的舆论阵地,决定创办哈尔滨通信社。地址在道里区中国十四道街(现道里区西十四道街)。

经李震瀛和陈为人、韩迭声的积极努力,哈尔滨通信社筹备就绪,于1923 年9 月16 日发表了哈尔滨通信社成立公告。哈尔滨通信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哈尔滨创办的第一个新闻通信社。它是“以宣传消息,介绍文化,拥护舆论,编纂各项统计调查为宗旨。”哈尔滨通信社有社员4 人,社长韩迭声,编辑主任陈为人,新闻主任李震瀛,丛刊主任吴春雷。李震瀛和陈为人以哈尔滨通信社为阵地开展革命活动。

哈尔滨通信社成立后,电台发出的稿件均由通信社提供。电台收到日文、俄文、英文新闻稿后,发挥李震瀛懂俄文、陈为人懂英文的优势,译编俄文、英文的新闻稿件,并巧妙地加以改编,然后传送到本埠的报刊、电台使用,大受欢迎。他们还以通信社记者的身份,深入各地和机关团体进行采访,编辑了很多反映劳动人民苦难生活和遭遇的稿件,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并发挥其反帝反封建的宣传作用。通讯社还与东三省无线电台建立联系,开创了中国共产党人最早利用现代传播手段传播马列主义的先河。

哈尔滨通信社虽有电台的帮助,但由于人员少和资金不足,办社也是相当的艰难。李震瀛在哈尔滨期间,还和陈为人共同建立了党的临时交通线,担负着护送中共党员赴苏联的出境工作。哈尔滨通信社直到1924 年2 月28 日停办。环境是如此之艰苦,而在哈尔滨传播马列主义的革命热情却有增无减。他们一方面传播马列主义;一方面结交各界人士,谨慎而积极地在进步青年教师和工人中物色培养适合人选,发展党团员。哈尔滨通信社不仅是宣传阵地,更是灌输革命思想、组织革命队伍、培养党团员积极分子的“培训班”。这些情况表明,哈尔滨既有了建立党的组织的需要,也具备了建立党组织的思想和组织基础。

(四)创建中共哈尔滨组

李震瀛与陈为人在哈尔滨期间,一方面通过办纸报进行革命宣传,培养进步青年投身革命;另一方面着手发展党团员。先后在进步青年中发展了汪洁曼(教员)、李铁钧(广益学校教员)、马新吾(又名马万录,三十六棚工人)、陈毅可(滨江地方审判厅翻译)、刘天佑(东华学校教员) 5 人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 年7 月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哈尔滨支部。汪洁曼任团支部秘书。哈尔滨团支部成立后,即与上海团中央建立了通讯联系,及时得到上级团组织的领导和帮助,并陆续收到团中央寄来的不定期团刊、《团的“二大”决议案》小册子、《国庆日宣言》、教育委员会组织法、团员调查表、十月革命传单以及《中国青年》第一、二、三期各数本。哈尔滨团组织共散发纪念十月革命六周年的传单2000 份,受到团中央的表扬。

1923 年8 月以后,中共北京区执委又派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彭守朴、中共党员陈晦生来哈尔滨协助李震瀛和陈为人筹建党组织的工作。此时,哈尔滨有党团员9 人。其中,党员3 人,团员6 人。10 月,正式建立中共哈尔滨组(亦称中共哈尔滨独立组),陈为人为负责人,这是东北地区最早建立的党组织。中共哈尔滨组,是撒在东北大地上的一颗革命火种,不仅为哈尔滨也为东北地区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标志着哈尔滨及东北地区的斗争进入了由无产阶级先进政党领导的新阶段。

(五)创办哈尔滨青年学院

李震瀛和陈为人到哈尔滨筹建党组织的初期,经过一段时间考察了解,李震瀛在他的《东三省实况分析》的报告中说:“东三省是文化落后的地方,教育是落后的”。李震瀛、陈为人认为创办学院很有必要。李震瀛和陈为人即进行筹备,并委托韩迭声出面通过关系向官厅备案。李震瀛和陈为人创办青年学院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这个阵地开展革命活动,培养教育进步青年为发展和壮大党团组织创造条件。1923 年11 月22 日,李震瀛与陈为人创办了哈尔滨青年学院,地址在道里区外国二道街(现道里区中医街)。

李震瀛和陈为人为使哈尔滨青年学院合法办院,拟定了《东三省哈尔滨青年学院院章》,共23 条。总纲称这个学院为“东三省哈尔滨青年学院”。为办好学院,使东三省各地青年都能参加学习,院章规定:“总院设在哈尔滨,分院设在各埠”“学院以研究学术、交换知识、宣传文化、改善社会为宗旨。”招收的学员“不分男女、国籍、以人品端洁为合格”,广泛招揽人才。“学院分设政治经济组、文学组(分中国文学、美国文学、俄国文学)、哲学组、社会学组、实业组”。哈尔滨青年学院创办后,吸引了很多青年工人和其他劳动者参加学习。学院安排不识字的学员参加文盲班;识字者可以任选一门学科深造。除上述各学科外,还开设了俄文班、英文班、法律班。授课教师分别由李震瀛、陈为人、彭守朴担任。

李震瀛和陈为人在办哈尔滨青年学院的同时,兼办哈尔滨通信社,还要做好党团组织的发展工作;工作上夜以继日地奔忙,生活上十分艰难。他们白天奔波于工厂、学校、机关各阶层采访、翻译新闻稿件,晚上还要到青年学院讲课。一方面,教授青年语文,以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同时讲述国内外形势,宣传革命思想,启发青年的觉悟,促进其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在讲课中要求学生不要死读书,要学以致用,联系社会,改造社会;在讲社会科学理论时,由浅入深地介绍马克思、列宁的学说,介绍十月革命的经验。由于他们的讲课通俗易懂,深入人心,使一些青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前来参加学习的人数逐渐增多。

青年学院出版《青年》半月刊,并成立了学术研究会,分“政治经济”“实业”两个组,各组学术研究和公开演讲常常在星期日进行。这个研究会,吸引了不少青年学生,他们讨论中国革命问题,国际国内形势问题;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很多青年在这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提高了思想觉悟,找到了拯救民族的道路,从这里走上了革命道路。他们以青年学院为掩护,在学院里开会、印刷宣传品等,而且以哈尔滨青年学院作为中央的联络点,凡中央的来信均邮到“哈尔滨市道里外国二道街,门牌7 号青年学院汪洁曼收”。

此间,李震瀛还参加了《国际协报》工作,被聘为该报专门撰写言论的主笔。他在《国际协报》上发表了不少评论文章。1923 年12 月13 日,《国际协报》曾刊登了《骆森(寅)启事》和他以警寅署名的一篇社论《我们要努力为反抗二次华会作战》。文章指出,两次华盛顿会议都是帝国主义国家“分赃”和“阴谋协调的掠夺”会议,“来宣告中国的死刑”。

李震瀛、陈为人在哈尔滨青年学院的频繁活动,引起了反动当局的注意。他们以严防“赤化”为由,加紧了对该学院的监视。东省特别区警察管理处还派警察到青年学院以学习为名,进行监视与捣乱,搜捕骨干分子,致使学生不敢来上课。为安全起见,1924 年,党组织将李震瀛、陈为人派往大连、唐山、天津等地开展革命工作。此后,李震瀛曾先后到上海、湖北、山东等地从事工运工作,1937 年病逝于天津家中。

革命先驱李震瀛虽早已逝去,但他坚定的理想信念、英勇的革命斗争精神、大无畏的革命勇气、感人的革命事迹永远值得铭记。今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纪念李震瀛同志诞辰120 周年,缅怀他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追思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就是要从中汲取信心、智慧和力量。坚定信心、奋发进取、攻坚克难、埋头苦干、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推动哈尔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晨光哈尔滨革命
中国·哈尔滨第38届国际冰雪节暨第23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晨光
晨光与小鹿
静听花开
中国的出行革命
刘派
哈尔滨冰雪之旅
粉红革命
晨光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