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备课工具的开发与运用

2020-11-09任慧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0年9期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

【摘要】学习者中心的集体备课,以学生和教师为中心,重视人人参与备课活动,重视在场人员思辨研讨,重视核心素养,重视规律发现,重视真实课堂的预判。备课工具的开发是成功保证备课效果和质量的有效手段,同时备课工具的使用也是检验备课效果的最有力的量化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集体备课,可在“谋备”“验备”和“促备”三个环节中通过开发和运用备课工具来促进。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备课工具;工具开发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70-0020-04

【作者简介】任慧,南京市科利华中学(南京,210009)教研组长,一级教师。

一、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谋备”范式的建立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某一学科课程学习所能获得的价值观念、关键能力以及具体学科所体现的育人价值。具体的学科中的核心素养,体现在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为目的,使学生能够养成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因此,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谋备”是教师在教学中能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最重要的保障,是真正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关键基础。具体的范式为: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立足学科教材对知识、能力和方法三个维度进行重点的谋备——结合学生的学科学习学情,选择不同“层次”的难点——基于核心素养,细化重难点,将其中知识内容、教学策略等疑点形成“谋备”的主题。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谋备”的方式在我校所有学科中都进行了实践和探索,效果明显。下面就以化学学科人教版九年级上《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为例,对“谋备”的范式进行依次诠释和分析。

1.立足学科教材剖析“谋备”重点。

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及化学教材对本节课的要求,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将本节课重点内容按照知识、能力、方法进行了分析和归纳(见下页表1)。

2.分析学生学情选择“谋备”难点。

对于本节课,学生已有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知识基础和相关实验操作技能,已具备了研究如何制取二氧化碳的先决条件。但是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二氧化碳的制取,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研究二氧化碳制取的一般方法和思路,并通过学习掌握制取气体的技能与方法,促进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依据学情,在“表1”中的重点中分析难点。如“知识”维度的难点为①和③。

3.基于核心素养确立“谋备”主题。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以学习者为中心,将上面两步中所选的“谋备”点进行相应的调整和细化,最终形成谋备的主题(见表2)。

通过这样的“谋备”范式,真正地立足学科核心素养,真正地以学习者为中心,不仅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还利于化学学科思维的形成,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基于初中学业评价的“验备”工具的开发

经过“谋备”“预备”“说备”“复备”环节后,备课过程看似结束,但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集体备课还要关注备课的质量和实施情况。所以,在课堂实施环节中需要教师借助相应的工具关注学生学习状态,重点关注状态不佳的环节,并提出问题及改进措施以便能及时了解备课效果,精准地找到问题。

1.借助双向细目表衡量教学内容。

双向细目表是教育统计测量中一种常见的应用表,通过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反映考查能力水平目标和考查内容之间的具体关联情况,它为我们提高备、教、批、辅、考等工作的精细化和高效操作提供了依据。双向细目表在各类试卷命题中应用非常广泛,但是在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还属于空白领域。所以,在验备中,学科组在学校课题的引领下,在课堂实施中,借助双向细目表来检验备课的效果。下面就以政治《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课为例,制定双向细目表(见下页图1)。

根据上述双向细目表分析《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节课就会发现:学生对“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的认识还不够清晰,学生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的理解还存在偏差。所以在“验备”过程中根据双向细目表可以帮助备

课组分析和反思课堂实施过程中內容、策略等出现的问题,从而为备课的后一环节做好准备工作。

2.撰写微实验报告验证实验教学。

在物理、化学、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三个学科的核心素养中,对科学探究(实验探究)以及科学态度和责任有明确的要求,而实验教学正好就是形成科学探究意识、培养社会责任的最有效途径和手段。因此,要衡量实验教学的备课质量,就需要借助实验报告的方式,让学生写出实验课中自己的收获与感想,从而了解实验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情况。下面就以物理实验教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课为例,教师对实验教学进行备课、授课,结束后让学生通过撰写实验微报告的方式(见图2),验证备课的效果,感受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通过审阅学生的实验报告单,备课组成员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去感受学生在实验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和策略的偏差。

3.命制纸笔测验来鉴定教学策略。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要体现在新课中,还要体现在复习课中。如,在数学复习课备课中,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因此验证数学复习课的备课情况,就需要借助纸笔测验的方式来检测了。

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去解决问题,是衡量复习课中教学策略是否有效的最好方法,也是检验备课环节最好的手段。

三、基于学生发展的“促备”模式的确立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在特定学科或某一领域的知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学科思维特征及态度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所以,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集体备课,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科发展,让学生形成学科思维,具备学科关键能力。在“验备”环节后,根据发现的问题和不足,我们需要进一步进行思辨“促备”,也就是教师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思考在后续课程实施中可能出现的生成情况,做好相应的应对准备,包含争论问题和解决策略等。“促备”的效果和实施的成效需要借助以下两种方法进行评价。

1.立足思维能力的发展,确定“促备”内容。

以英语学科为例,在进行9A Unit 8备课时,根据验备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调整,并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找出了“促备”的内容,以使学生学科思维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见表3)。

通过环环相扣,使我们的备课更加体现学科核心素养,更加以学习者为中心,这种“促备”方式不仅促进我们教师教学,更加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2.根据学习者的学情构成要素,确立内容。

学习者的学情构成要素主要有学习动机、能力倾向、知识基础、人际状况、个性特点以及学习状态等六个方面,在促备过程中根据验备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学习者的学情构成要素,确立“促备”的点,以促进学生的学科发展。

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效能、认知特点进行“促备”点选择,利于学生的学科思维的发展,利于学生的关键能力的形成,利于学科必备品质的培养。

总之,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备课工具的开发与应用,能有效提高学科组的备课效率,使备课立足于学科核心素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同时还利于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最重要的就是,这些范式、方法等备课工具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备课质量,更能通过这些工具检测备课效果,从而进行不断地调整和修正,让学科组的备课真正地成为教学质量的奠基石。

猜你喜欢

学科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研究与分析
聚焦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模拟政协”: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培育新路径
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学化学教学的启示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思政课教学研究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浅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