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数字化课堂,用音乐激发写作课程的灵性

2020-11-05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杨海萌

天津教育 2020年30期
关键词:桂花文本作文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杨海萌

■杭州钱塘新区教师教育学院 孙 琍

文乐本同源,在漫长的写作过程中,我们借助音乐的情感和灵性,借助美妙的旋律和缤纷的歌词,让学生感到写作可以成为一种享受,这个师生共同化情为文的过程,更是一种生命质量的提升,师生共同在随文伴乐练笔、音响创意作文、歌词文学借鉴中点燃内心深处写作的灵感。本文从上述三个维度展开探讨,并结合相关成功课例谈如何用音乐激发写作课程灵性的思考和相关实践,使学生在不自觉中进入写作境界,享受写作之美,同时实现数字化课堂的打造。

一、伴乐练笔,送给写作三寸天堂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其广阔的情感空间为学生提供将思绪自由飞翔的天空。在课堂中,基于文本,凭借音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课堂体验在文乐交辉中展开思绪进行写作,进而理解文本的主题。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又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强烈的审美共鸣。课堂随文伴乐小练笔可以心随意动、意到笔随,有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课文留白想象处,开掘课堂深度

以文本为基点,充分利用课文的留白处抛出既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问题,引发学生高阶思维,使课堂充满活力、激情和创造力。教学中,笔者关注课堂有“生长点”的课文留白教学资源开掘课堂的深度,音乐是采撷教学资源矿藏时的高效助力仪。

课例: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学片段

教师: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你是怎么理解“全年”的?

学生:“全年”就是一整年。

教师:为什么一整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呢?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想想村子里的人们在不同的时间都会做些什么呢?母亲、我、父亲、胡家老爷爷、毛家老婆婆……任选一个,按照排比的句式来写。

例如:春暖花开的时节,胡家老爷爷把桂花加在新茶里,为村子里的人沏上一杯香醇的桂花茶;

学生在班得瑞《仙境》音乐中展开课堂小练笔。

学生1:莲叶田田的初夏,父亲捧出珍藏了一冬的桂花放入冰糖里,给孩子带来最美味的冰糖桂花。

学生2:清香宜人的秋天,毛家老婆婆将桂花加到新打的桂花糕里,给左邻右舍送去桂花糕的芬芳。

教师:同学们写得饱含深情。确实,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浸在桂花糕的香甜里,浸在邻里间浓浓的关怀里。这桂花里浸润着多么淳朴的乡情啊!难怪母亲说—

学生: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齐读)

这个教学片段紧扣“全年”一词,让学生伴随着轻音乐,任选一个课文人物展开想象练笔,感悟村里人淳朴的乡情。音乐成为学生理解文本、感悟作家思乡之情的载体,刺激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在展开写作的同时,对文本主题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二)作品思维发散处,开拓课堂广度

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课文与原著之间触摸到名著作家的思想,以及进行创作时的心境?音乐是很好的媒介。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的教学为例,在课后延展环节,教师看似随意地与学生交流:“这么可爱、聪明、勇敢的闰土,长大以后是否依然可爱、聪明与勇敢呢?”学生的回答是毋庸置疑的。抓住教学契机,师生在略带哀伤、悲壮的苏格兰风笛《勇敢的心》旋律中共读鲁迅小说《故乡》。音乐的渲染烘托,小说情节的强烈对比,学生读完《故乡》之后震惊、沉默。此刻,教师在开拓学生思维广度上进行指引:“怀着一份对童年的美好憧憬,我们学习了《少年闰土》;带着一丝无奈和凄凉,我们读完了小说《故乡》。想不到,深蓝的天空中,皎洁的明月下,那个见多识广的瓜地刺猹小英雄闰土竟成了鲁迅心灵深处永远追忆的画面。你愿意和一起分享你的读后感悟吗?”那个可爱的少年闰土的不公平命运震惊了学生,在背景音乐中,学生抒写自己的见地。

学生1:对于人的心灵,我认为它是不允许血腥的;对于这个世界,我认为它是拥有死亡和衰老的。对于鲁迅,我无言以对;对于闰土,我更无话可说。现实是不存在虚构的,当闰土在风雪的世界中极限退缩时,离别成了两位昔日好友的唯一选择。可正在这时,另一对兄弟又在不知不觉中结合。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鲁迅不得不情感真挚、血肉丰满。

学生2:为什么,为什么一个是老爷,一个是贫民,就使昔日的兄弟情谊荡然无存?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会有一道永远无法超越的墙?隔阂,真的令人恐惧。数年后闰土的一声“老爷”,像一把利剑刺向彼此心中的蜜甜。为何江山不变,唯有友情会背叛?

我们之所以能见到学生较为独特的观点以及语言的文学化表达,是因为在经典作品思维发散处的伴乐小练笔使写作灵感飞动,提高了学生文学鉴赏与感悟水平,更能把握到了“怎么写”的秘诀。

(三)课堂激情升华处,开启课堂高度

在语文课堂激情升华处渲染学生的情感体验,是语文教学的精神境界与高度。学生通过阅读电子材料拉近了文本的时空距离,走进文本所描写的历史岁月中感悟人物的真情,产生情感共鸣之后,激发了同样的情怀。在音乐与文本的交融中,学生的写作灵感被触发,于是将情感凝结成心中的语言,定格为笔下的文字。

课例: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片段

教师:少年周恩来在租界目睹了这一幕人间悲剧,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难怪伯父曾经这样叮嘱他——(引读)

学生读: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教师:因为——

学生:那是外国租借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指名读)

为什么?中国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齐读)

教师:伯父三句话用了三个感叹号,中国不振,国民无奈,只能任人宰割!然而,发生这样的事,在当时的中国,哪里只是一件两件啊!周恩来从租界回来以后,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究竟在想些什么?请你梳理一下,写下此时此刻少年周恩来的思考!(学生在大提琴曲《往事》纯音乐中进行随文小练笔)

学生通过阅读电子材料和深情朗读文本后拉近了时空距离,走进了中国近代史上那段沧桑而悲壮的历史,从而进一步明确少年周恩来的立志原因,激发爱国情怀,在悲伤的大提琴曲中很自然地走进了少年周恩来的沉思世界。当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内心的情感储备达到一定程度后,心中的写话欲望萌动起来,课堂小练笔就成为一种流畅且真实的表达。一位学生这样写道:“租界不公平的现象每天都在发生,存在于方方面面。我的中华,你是如此伤痕累累。如果你能强大起来,怎么会如同今日租界的那一幕一幕?”还有一位学生写了:“想不到,在我泱泱中华的土地上,居然有如此令人屈辱的租界地;在我九州华夏的领土中,居然有如此令人愤恨的遭遇。这究竟是为什么?”学生的创作在音乐中激情升华的结晶,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立志原因。评价时,引导学生关注小练笔的四个角度:内心情感、立志原因、因果关联和语言表达,通过师生间的真诚交流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品质。

二、音响创意,带给写作万缕情思

音乐欣赏过程中,在联想的作用下,想象力会自然填充对某个对象的特征细节,使它变得更加清晰、明确、鲜活,理解也会独特起来。语文课堂上,借助音乐,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通过音响作文展现场景、构思情节、刻画形象、表达情感、感悟人生,快意地进行个性表达,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渠道。

(一)音乐话题,行云流水不落俗

音乐材料的选择是进行音响创意作文有效训练的关键。在起始阶段,可采用标题音乐进行训练,如《天鹅》《采茶舞曲》《北京喜讯传边寨》《草原英雄小姐妹》等。标题音乐的优点在于明确了表现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具体的内容,让学生的联想更容易发生,更容易确定引发写作话题。例如,在《写一个熟悉的人》习作指导中,笔者先播放了老狼校园民谣《同桌的你》,随后就老狼当年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创作这首歌与学生进行了片刻讨论。学生对这首歌也产生了共鸣,特别是老狼对那份纯真友情的怀念是引发其创作的源泉。接下来,教师请学生欣赏一篇借用老狼歌曲《同桌的你》写的作文:

“一次无意中,我从书桌中翻出了一本积满灰尘的相册,在第二排,我找到了你,我的同桌,顿时一首歌回荡在耳边,那首《同桌的你》。”阅读时,学生惊叹原来作文还可以如此行云流水,写出如音乐般的美。文章不但借鉴了老狼《同桌的你》的题目与情感基调,而且主人公的心理流程的变化并由此表现出来的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的写作方法也受音乐作品的启发。特别是文章中三次引用老狼歌词作为每个自然段总起句的写作手法让学生认为是本文的亮点。独特的指导、独特的表达,启发学生有了自己独特的写作思路,写人的作文,不再落入俗套。

(二)旋律想象,无限创意抒真情

音乐的旋律能触动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他们写作的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国情怀”主题教学为例,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通过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表达不同时期的作者对祖国的壮志豪情。本单元的习作主题是《二十年后的家乡》,如果文中没有饱含对家国的那份深情,仅仅是穿越时空对家乡的无厘头幻想,那么再大胆的想象也只是空中楼阁。习作教学伊始,笔者在《思乡曲》的旋律中,用深情的文字再次唤醒了学生的内心情感:“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感动中,我们学习了第四单元的课文,于是渐渐明白,只有对祖国饱含深情的人才会真正明白什么是家国情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对祖国统一的誓死心愿,‘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是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对中华崛起的殷切期盼,闻一多笔下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是作家永驻心间的故国情怀……或许此刻的我们,还无法穿越千百年的历史长河去深刻感受每一位作家深沉的内心。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对我们所生活的这片土地,也是如此爱得深沉。二十年后,或许你求学归来,或许你未曾离开,当你再次审视家乡的土地,你会发现有很多变化,或许是环境,或许是你曾经熟悉的人。”教师以真情唤情深,启迪想象类的习作如何怀着一份对故乡的深情去写作,学生的心中已有答案,思绪在旋律中翻飞。以音乐为媒介,学生大胆展开想象的同时倾注自己的真实情感,表达具体而深刻。

(三)触景生情,天人合一即兴文

写作的感染力除了来自音乐,更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作文的要求本身具备丰富的精神内涵;二是教师面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迷人的个性色彩。这两点处理得当,学生便会把写作当作一次倾情的对话,一次情感的宣泄,或哪怕仅仅当作一场作文的游戏。即兴而来的音乐作文则更让学生心动。一年春天,下起了今年的第一场雪。在学生惊呼、雀跃的时刻,笔者请学生静静地透过窗户欣赏飘飞、穿行于美丽校园的雪,而后播放了两首关于雪的歌曲《2002年的第一场雪》《飘雪》。教学过程不是精心预设的,而是根据天空降雪即时生成的,甚至这两首描写雪的歌也是即兴从网络下载。因为即兴,所以动心。在音乐中,我们看满天飞雪,又将《我爱你,塞北的雪》的音乐电视请进了课堂,而后引导学生品赏电视荧屏上的雪景与此刻的校园雪景。将塞北的雪与今年的第一场雪进行对比,引发学生的联想,让两处雪景相映生辉,在音乐中让学生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思维在“纷纷扬扬”与“飘飘洒洒”的雪花里飞舞,可以说意到笔随。

三、借鉴歌词,借给写作一双慧眼

好的歌词,以质文相谐的语言美、变化多样的修辞格、雅俗共存的意象美、鲜明突出的情感、含蓄空灵的意境美等特征被堪称不朽的文学巨作。不提古典诗词新唱的音乐,就说当代流行音乐的歌词——由古典传统文化的诗词语言,到以散文作为叙述的直切热烈,乃至犹如现代诗的耐人寻味,越来越显示出其文学价值。从文学的角度提炼歌词的文化内涵,可通过歌词填写、手法鉴赏、文学新作等有效方式,给写作带来积极的影响。

(一)歌词填写,音乐抒写世间情怀

古往今来,很多文学创作者从音乐中得到灵感,汲取营养,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王维、李白、周邦彦、姜夔等大诗人或大词人皆精通音律。音乐赋予这些文学家、思想家以创作的激情、灵感和资源。同样,和着音乐的旋律填写歌词,语文课堂是承载学生写作的精神家园。统编教材六上册《草原》的读写结合点,笔者选取了和课文《草原》主题一致的乌兰图雅代表作《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作为重要的拓展资源进行音乐鉴赏,课堂上回旋着荡气回肠的悠扬旋律,民族氛围浓厚。以歌词为“抓手”拓展写作,句式上不仅要符合原词要求,更要在心中涌动的草原风光、民族情谊的牵引下,通过具体的意象把它表现出来。填词不仅是对学生的构思和写作能力的挑战,唱词时学生又一次体验了美丽大草原的风情,增加了对主题的理解和认同。

(二)写法鉴赏,行文摇曳多姿

歌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表现手法纷繁复杂。除了学习歌词中精湛的修辞促进学生写作语言运用手法的多样化,从而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之外,我们在歌词鉴赏中引导学生关注歌词运用白描或工笔凸显细节的手法会对写作行文有所启发。如《外婆的澎湖湾》:“晚风轻拂着澎湖湾,白浪逐沙滩,没有椰林醉斜阳,只是一片海蓝蓝。坐在门前的矮墙上一遍遍回想,也是黄昏的沙滩上有着脚印两对半……”这样的细节描写较之“我思念我的外婆”更让人感怀。

(三)文学新作,脱胎换骨当力作

不可否认,在作文中引用歌词会让语言“华彩满天飞”,引用一些经典歌词可以使作文增色不少。引用歌词堪称写作中的拿来主义,如果化用得当便会更具风采。鉴赏歌词,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歌词是对文学的再创造。如:《新鸳鸯蝴蝶梦》(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邓丽君的《人面桃花》(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莫文蔚的《如果你是李白》(你又不是李白,不用说诗的对白),梅艳芳的《床前明月光》(是你吧,高高挂在穹苍千年啦)……有些则是间接受到了启发,如姜育恒的《梅花三弄》(红尘自有痴情者)。听着这些歌,学生也会跃跃欲试,来一番文学再创造。

人类历史上任何一部不朽之作都只能在某些时辰进入生命,唯有自己的作品才能终生相伴。用写作承载对生活的爱和思考,生命因写作而精彩。在充满音乐的语文课堂,写作不再是绞尽脑汁、费尽心思的事情,而是在超越自我中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在音乐相随中阅读文学,遇见思想,写下力作,写作课程才能赋有灵性,承载生命的永恒。

猜你喜欢

桂花文本作文
桂花
做桂花糕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桂花蒸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打桂花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