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为转变理论对肿瘤化疗患者应对方式及自护能力的影响

2020-11-02王炎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年13期
关键词:屈服化疗肿瘤

王炎

(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内科 焦作454150)

近年来恶性肿瘤患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与感染、遗传、吸烟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恶性肿瘤具有浸润性、转移性、细胞分化和增殖异常等特性[1]。多数患者早期无明显典型症状,就诊时已达晚期,患者如不能及时接受治疗,可严重影响生存质量,威胁生命安全。现阶段,临床多通过化疗帮助其杀死癌细胞、抑制肿瘤生长。但由于化疗亦可损伤机体正常组织、细胞,引发各种毒副作用,易导致患者滋生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影响治疗依从性[2]。因此,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尤为重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肿瘤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行为转变理论对肿瘤化疗患者应对方式及自护能力的影响,明确行为转变理论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干预方式选择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 年2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肿瘤化疗90 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干预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 例。对照组男25 例,女20 例;年龄50~78 岁,平均(61.26±4.45)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4 例,高中22 例,大专及以上9 例。观察组男23 例,女22 例;年龄50~80岁,平均(61.73±4.50)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3例,高中22 例,大专及以上10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入组标准 (1)纳入标准:均经肿瘤标记物、病理学、影像学等检查确诊;临床资料完善;预计生存期>6 个月;无化疗禁忌证。(2)排除标准:合并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造血系统疾病者;存在精神疾病、沟通障碍者;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无法有效随访者。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化疗前,给予患者健康宣教,详细介绍化疗目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对心态不佳者展开心理疏导;化疗后,遵医嘱输液给药,鼓励患者积极展开体能训练,同时叮嘱其控制高盐高脂食物的摄入;出院后,定期进行电话随访,了解其健康状况。

1.3.2 观察组 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1)无意图阶段。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主动与其沟通,建立友好、信任关系,同时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做好心理疏导。(2)意图阶段。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及治疗手段,重点说明在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毒副反应。(3)准备阶段。发放健康行为手册,内容包括用药指导、饮食指导、作息指导、康复训练指导等内容,引导患者主动了解,为实施自我管理做好准备。(4)行动阶段。化疗初期,帮助患者充分认识病情,明确化疗目的;化疗期间,向患者宣讲健康行为的内容、作用和意义,鼓励患者家属参与健康行为管理;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为其制定饮食、作息、运动方案,以提高其抵抗力和耐受性。(5)维持阶段。化疗后,嘱患者做好自我护理,定期复诊;按时进行电话随访及上门访视,同时利用微信平台对患者健康行为进行督促。

1.4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应对方式。采用医学应对问卷(MCMQ)评分[3],包括面对、回避、屈服3 个维度。其中,面对共8 个条目,总分32分,分值越高则应对方式越好;回避共7 个条目,总分28 分,分值越高则应对方式越差;屈服共5 个条目,总分20 分,分值越高则应对方式越差。(2)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自护能力评分。采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评分[4],共172 分,分值越高则自护能力越强。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应对方式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MCMQ 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面对评分均上升,回避、屈服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应对方式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干预前后应对方式评分比较(分,±s)

时间 组别 n 面对 回避 屈服干预前对照组观察组45 45 t P干预后对照组观察组45 45 t P t/P 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t/P 观察组干预前、后比较17.02±2.23 16.89±2.20 0.278 0.781 20.16±2.78 23.43±3.11 5.259 0.000 5.910/0.000 11.517/0.000 15.93±2.86 16.10±3.01 0.275 0.784 13.84±2.30 11.59±2.05 4.899 0.000 3.820/0.000 8.308/0.000 13.13±1.67 13.54±1.64 1.175 0.243 10.69±1.21 8.12±1.17 10.243 0.000 7.937/0.000 18.048/0.000

2.2 两组干预前后自护能力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ESC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ESCA 评分均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自护能力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干预前后自护能力评分比较(分,±s)

组别 n对照组观察组45 45 7.511 14.240 0.000 0.000 t P干预前 干预后 t P 98.40±8.27 97.61±9.03 0.433 0.666 114.26±11.50 132.07±13.49 6.740 0.000

3 讨论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最常见的方法,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转移,已成为晚期肿瘤患者治疗的首选方法。而化学药物在杀伤或抑制癌细胞的同时也会造成正常细胞和组织器官损害,从而引发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较常见为恶心、呕吐、脱发等毒副作用。患者往往心理负担重,加之社会支持不足、病情控制不理想,导致其常以消极情绪面对疾病治疗,从而影响临床疗效及预后,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及时予以有效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行为转变理论的核心是身心并护,主要是通过调节负性情绪,唤醒其主动改变不良行为和习惯的意愿,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进而维持生理、心理等方面在最佳状态[5~6]。本研究显示,干预后,两组面对评分及ESCA 评分均上升,回避、屈服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评分优于对照组,表明行为转变理论可优化肿瘤化疗患者应对方式,提升其自护能力。分析其原因为无意图阶段给予患者心理干预,利于调节其心理状态,帮助其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从而减少回避、屈服等不良应对方式的发生[7]。进入意图阶段后,对患者展开健康宣教,利于提升其认知度及防护意识,促使其主动展开行为改变[8]。通过发放健康行为手册,引导患者主动了解相关事项,利于其加强自我管理。在化疗初期,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身健康状况,明确化疗的目的,有助于强化其遵医意识,提升其配合医护工作的积极性和依从性。向患者详细介绍规范用药、科学饮食、按时作息等健康行为的作用和意义,利于加快患者行为的转变,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而家属的参与则有助于帮助化疗患者获得一定的心理支持,从而增强其抗压能力,努力保持健康行为[9]。在行动阶段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饮食、作息及运动方案,不仅利于增强其身体抵抗力及对化疗的耐受力,同时能够帮助患者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心与支持,促使其鼓励自己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进而优化其应对方式,提升其自护能力[10]。通过定期电话及家庭随访,利于及时了解患者健康状况及需求,帮助其解决遇到的问题,提升护理质量。通过微信平台对患者进行监督、指导,则利于帮助其维持健康行为,巩固治护效果。综上所述,行为转变理论可优化肿瘤化疗患者应对方式,提升其自护能力,值得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屈服化疗肿瘤
中西医结合护理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
牙被拔光也不屈服的史良大律师秘书
与肿瘤“和平相处”——带瘤生存
廖美琳:肿瘤治疗没有百分百
北京肿瘤防治联盟(BJCA)
滚蛋吧!肿瘤君
The Classic Lines of A Love so Beautiful
跟踪导练(二)(3)
百折不挠
A kind kid helps a classmate beat cancer A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