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氟比洛芬酯复合纳布啡用于骨科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的效果

2020-11-02张同帅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年13期
关键词:比洛镇痛药自控

张同帅

(河南信合医院麻醉科 固始464000)

骨科手术与颅脑手术、开胸术相比,对器官损伤较小,但其创伤面积大,手术部位末梢神经、血管丰富,患者术后疼痛感明显高于其他部位手术,且疼痛时间较长,因此采取行之有效的术后镇痛措施对骨科手术患者意义重大[1~2]。硬膜外自控镇痛是近年国内外广泛应用的镇痛技术,小剂量纳布啡等阿片类药物与低浓度局麻药产生协同镇痛作用,术后镇痛效果较好。但对于骨科术后患者,即使采用持续纳布啡硬膜外镇痛,运动疼痛(如翻身、训练时)仍得不到满意的改善[3]。氟比洛芬酯是非甾体类药物,具有抗炎、镇痛双重作用,与纳布啡无配伍禁忌,理论上两种药物合用能达到更佳的镇痛效果,但目前关于氟比洛芬酯复合纳布啡用于骨科术后镇痛效果研究的报道尚少[4]。本研究以我院收治行骨科手术的患者300 例为研究对象,探讨氟比洛芬酯复合纳布啡镇痛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 年8 月~2019 年8月收治行骨科手术患者300 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50 例)与研究组(150 例)。研究组男78 例,女72 例;年龄20~71 岁,平均(47.43±8.47)岁;胫骨手术50 例,腓骨手术35 例,股骨手术36 例,踝关节手术29 例。对照组男79 例,女71 例;年龄22~72 岁,平均(47.21±8.51)岁;胫骨手术48 例,腓骨手术34 例,股骨手术38 例,踝关节手术30 例。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纳入标准:(1)无读写等语言、文字障碍者;(2)心、肝、肾功能无异常者。排除标准:(1)有椎管内麻醉禁忌证;(2)凝血功能障碍;(3)伴有精神类疾病,依从性较差;(4)对氟比洛芬酯或纳布啡过敏。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情,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镇痛方法 对照组骨科术后采取纳布啡硬膜外自控镇痛。患者入室后行心电图、血压等监测,腰硬联合阻滞麻醉选取L2/L3为穿刺点,成功穿刺后经蛛网膜下腔注入1.7~2.0 ml 0.5%布比卡因(国药准字H31022840),然后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4 cm,调节麻醉平面,若阻滞平面不足,可经硬膜外导管注入2%利多卡因(国药准字H31021052)。缝皮时将镇痛泵与硬膜外导管相连,镇痛药为:20 mg 纳布啡(国药准字H20130127)+150 mg 罗哌卡因(国药准字H20100126)+0.9%氯化钠溶液,共100 ml。输注速率为5 ml/h。患者自控锁定5 ml/次,每小时≤2次,持续48 h。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复合氟比洛芬酯静脉镇痛。在手术结束12 h 后,静脉注射50 mg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41508),每12 小时1 次,连续48 h。

1.3 观察指标 (1)所有患者术后12 h、24 h、36 h、48 h 进行疼痛程度评估,包括静止状态与运动状态的疼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分值0~10 分,分数越高疼痛感越强。(2)记录两组术后12 h、24 h、36 h、48 h 内硬膜外镇痛药累积消耗量并进行比较;(3)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嗜睡、皮肤瘙痒、眩晕等。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 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疼痛程度比较 研究组术后12 h、24 h、36 h、48 h VAS 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VAS 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术后VAS 评分比较(分,±s)

组别 n 术后12 h 术后24 h 术后36 h 术后48 h对照组研究组150 150 tP 2.79±0.96 2.36±0.88 4.04 0.00 3.07±1.12 2.40±1.01 5.44 0.00 2.87±1.03 2.01±0.98 7.41 0.00 2.12±0.87 1.63±0.79 5.11 0.00

2.2 两组术后硬膜外镇痛药消耗量比较 术后12 h 两组硬膜外镇痛药消耗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36 h、48 h 研究组硬膜外镇痛药消耗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硬膜外镇痛药消耗量比较(ml,±s)

表2 两组术后硬膜外镇痛药消耗量比较(ml,±s)

组别 n 术后12 h 术后24 h 术后36 h 术后48 h对照组研究组150 150 tP 59.11±19.89 58.98±19.86 0.06 0.48 145.87±34.56 114.78±27.89 8.57 0.00 232.67±45.78 200.78±38.78 6.51 0.00 294.89±56.89 254.78±43.88 6.83 0.00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均未出现呕吐、呼吸抑制,研究组出现恶心3 例、嗜睡3 例、眩晕2 例、皮肤瘙痒2 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67%(10/150);对照组出现恶心4 例、嗜睡3 例、眩晕3例、皮肤瘙痒2 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00%(12/150)。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P=0.65)。

3 讨论

术后疼痛是骨科患者术后较常见的临床症状,尤其是术后功能锻炼的运动疼痛往往难以忍受,不仅会加重患者术后心理负担,使患者出现焦虑、情绪低落等不良情绪,甚至引发抑郁症,产生自杀倾向[5~6];还会增加患者机体躯体性和内分泌不良反应,导致自身抵抗力下降,引发各种术后并发症,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传统的术后镇痛以芬太尼等阿片类药物为主,镇痛效果良好,但易引发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影响术后镇痛效果。因此探寻更完善的术后镇痛方案对减轻骨科患者术后疼痛,促进患者恢复意义重大[7~8]。

氟比洛芬酯是以脂微球作为药物载体,是可选择性地蓄积在炎症组织及血管损伤部位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对骨关节损伤造成的运动痛具有良好的效果,联合纳布啡具有平衡镇痛的作用。纳布啡是新一代阿片类镇痛药,主要通过激动κ 受体来发挥镇痛镇静作用,且无明显呼吸抑制现象。可采用硬膜外自控给药方式,将小剂量纳布啡注入硬膜外间隙而发挥镇痛作用。两种不同药理作用的镇痛药物联合应用可有效增强镇痛效果。本研究显示研究组术后12 h、24 h、36 h、48 h VAS 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纳布啡硬膜外自控镇痛复合静脉使用氟比洛芬酯术后镇痛效果确实优于单一纳布啡硬膜外自控镇痛。分析原因可能是骨科手术造成伤害性刺激至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不是单一的,同时采用氟比洛芬酯与纳布啡既能抑制炎性疼痛,又能发挥阿片受体中枢性疼痛抑制作用,各发挥其优势,具有明确的联合镇痛优点,因此镇痛效果更佳[9]。罗良英等[10]的研究显示,镇痛药物联合应用,可减少单一药物的剂量。本研究显示术后24 h、36 h、48 h 研究组硬膜外镇痛药消耗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与他们的研究结果相似,表明复合用药确能有效减少纳布啡药物用量。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67%,与对照组的8.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复合用药并不会增加用药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骨科术后使用纳布啡硬膜外自控镇痛复合静脉使用氟比洛芬酯可有效减少硬膜外镇痛药消耗量,且镇痛效果良好,不会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安全性高。

猜你喜欢

比洛镇痛药自控
次氯酸钠消毒系统及其自控改造与应用
观察氟比洛芬酯联合神经阻滞超前镇痛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电气工程中自控设备电磁干扰问题探讨
成功来自于自控
吃镇痛药还是要听医生的
服镇痛药六误区
服用镇痛药的六大误区
自控技术优化3D打印机
胃痛,不能乱用镇痛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