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孔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

2020-11-02吴胜晓王慧蕊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年13期
关键词:单孔胸腔镜根治术

吴胜晓 王慧蕊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部 平顶山467099)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中发病率较高的类型,治疗以手术切除与放化疗为主,临床病死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对于早期NSCLC,外科手术切除是最佳治疗方案,也是临床唯一可能治愈NSCLC 的方式。随着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发展,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成为治疗肺癌的首选外科手段,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且随微创外科理念发展,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逐渐由多孔发展至单孔,更大程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减轻术后疼痛,但同时也增加了手术难度[1~2]。本研究探讨单孔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在早期NSCLC 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2 月~2019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早期NSCLC 患者92 例,按手术方案不同分为三孔组45 例和单孔组47 例。单孔组男29例,女18 例;年龄42~74 岁,平均(57.59±7.71)岁;鳞癌18 例,腺癌20 例,其他9 例。三孔组男28 例,女17 例;年龄41~73 岁,平均(56.41±7.63)岁;鳞癌17 例,腺癌21 例,其他7 例。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入组标准 (1)纳入标准:经穿刺活检确诊为NSCLC,病理分期处于ⅠA~ⅡB 期;临床资料完整;未经放化疗治疗,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可耐受手术,有VATS 治疗指征;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2)排除标准:认知功能障碍者;广泛胸膜粘连,无胸腔镜手术条件者;合并凝血机制障碍、麻醉禁忌证、胸部创伤、远处转移者。

1.3 手术方法

1.3.1 单孔组 予以单孔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治疗。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患者取健侧卧位,腰部垫高,插入气管内双腔管,形成健侧单肺通气。于患侧腋前线第4 与第5 肋间作切口(3~5 cm),放置切口保护套,撑开肋骨,置入胸腔镜探头与手术器械,通过显示器观察患者胸腔粘连及周围解剖结构,注意在术中随时调整镜头对于切口的位置。各部分切除顺序:下叶,静脉、支气管、动脉及叶裂;右中叶,静脉、叶裂、动脉及支气管;右上叶,尖前段动脉、支气管、静脉、后升支动脉及叶裂;左上叶,尖后段动脉、静脉、支气管、后升支、舌段动脉及叶裂。使用腔镜下切割闭合器处理动静脉主干等,安全起见动脉主干处理前可用血管夹结扎。切除肺叶后装入标本袋并取出送检。术中快速病理证实为恶性,均行纵隔淋巴结清扫,右侧肿瘤清扫区域:4、7、9、10 及11 区,左侧肿瘤清扫区域:5、7、9、10 及11 区。放置引流管,实施负压引流,当引流液清澈且小于50 ml/d 时可拔管,术后予以抗感染与镇痛处理。

1.3.2 三孔组 予以三孔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治疗,麻醉方法同单孔组,于患者患侧第5 肋间隙腋前作一主切口(3 cm 左右),置入切口保护套,于第7肋间隙腋中线、腋后线分别作1.5 cm、1.0 cm 的切口作为辅助操作孔,置入相应Trocar 管,进入胸腔后切除肿瘤所在肺叶、动静脉、支气管,具体切除方法同单孔组,淋巴结清扫区域及术后处理参照单孔组。

1.4 观察指标 (1)围术期指标:统计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2)疼痛程度:术后1 d、3 d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分值范围0~10 分,评分越低,疼痛越轻。(3)免疫功能:术前、术后12 h 抽取静脉血,离心取血清,以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与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4)并发症:统计术后切口延迟愈合、肺部感染、肺栓塞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2.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两组淋巴结清扫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孔组手术时间长于三孔组,但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三孔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s)

术后住院时间(d)单孔组三孔组组别 n 手术时间(min)淋巴结清扫数(个)引流时间(d)47 45 tP 170.36±18.25 156.27±17.58 3.769<0.001 11.36±1.43 10.99±1.25 1.319 0.191 4.33±0.98 5.68±1.02 6.474<0.001 8.05±1.53 9.64±2.17 4.076<0.001

2.2 两组术后疼痛程度比较 术后1 d 单孔组疼痛评分为(4.41±1.02)分,术后3 d 为(3.61±0.99)分;三孔组术后1 d 疼痛评分为(5.95±1.23)分,术后3 d 为(4.35±1.04)分。术后1 d、3 d 单孔组疼痛评分均低于三孔组(t=6.549、3.497,P<0.05)。

2.3 两组免疫功能比较 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2 h 血清IgG、IgA 水平均降低(P<0.05);但单孔组术后12 h 血清IgG、IgA 水平高于三孔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免疫功能比较(g/L,±s)

表2 两组免疫功能比较(g/L,±s)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P<0.05。

IgA术前 术后12 h单孔组三孔组组别 n IgG术前 术后12 h 47 45 tP 15.02±2.31 14.66±2.48 0.721 0.473 11.18±2.03*9.67±2.54*3.157 0.002 2.05±0.50 2.01±0.45 0.403 0.688 1.34±0.25*1.09±0.21*5.182<0.001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单孔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三孔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早期NSCLC 患者使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可防止癌细胞扩散、转移,但传统开胸手术创伤大,愈合困难,预后不良。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近年以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治疗为主,可有效减轻手术创伤,促进患者术后恢复[3]。

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以三孔手术较为常见,在观察孔、主副操作孔下可有效切除肿瘤组织,清扫淋巴结,效果肯定。但近年研究发现,单孔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较三孔手术可降低手术创伤,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患者术后恢复[4~5]。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淋巴结清扫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单孔手术也能达到与三孔手术相当的淋巴结清扫效果。由于单孔探查胸腔,肺暴露欠佳,增加操作难度,器械反复交换进出,可增加手术时间,但仅有一个3~5 cm 的孔道,可较大程度减轻组织损伤,避免肋间神经过度破坏,进而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因此本研究中单孔组手术时间长于三孔组,但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三孔组,术后1 d、3 d疼痛评分均低于三孔组(P<0.05),说明单孔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虽延长手术时间,但在术后疼痛与术后恢复效果上优于三孔手术。临床术后易出现的并发症是切口延迟愈合、肺部感染等,主要是手术创伤及免疫功能降低等引起,本研究中单孔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三孔组(P<0.05),说明单孔手术还可降低患者切口延迟愈合、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风险。有研究发现,胸腔镜下手术可影响肺癌患者免疫功能[6]。手术出现免疫抑制主要与手术创伤、应激反应密切相关,而IgG、IgA 可阻止病原体与细胞结合,降低术后感染,反映机体免疫状态[7]。本研究中两组术后12 h 血清IgG、IgA 水平较术前降低,但单孔组水平高于三孔组(P<0.05),说明单孔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小。但该术式操作应注意:单孔操作难度大,避免暴力牵扯,为获取更好视野,可选择胸腔镜置于切口后缘,手持器械在胸腔镜视野前端,可促进手术顺利进行。综上所述,对早期NSCLC 患者应用单孔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治疗,虽延长手术时间,但术后恢复快,可减轻术后疼痛,避免免疫功能损伤,同时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

猜你喜欢

单孔胸腔镜根治术
不同肺复张方法应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比较
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对胸膜间皮瘤诊治的临床价值
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及全胃切除术用于胃上部癌根治术的疗效
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后不留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分析
单孔腹腔镜手术后脐窝创面的简单缝合术
乳晕入路全腔镜下甲状腺癌根治术与小切口甲状腺癌根治术的临床对比分析
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11例治疗体会
H形吻合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经耻骨联合上单孔腹腔镜行直乙交界癌手术的应用效果分析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