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免疫功能及炎症介质的影响

2020-11-02陶宝琴王俊秋智月丽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年13期
关键词:特钠孟鲁司布地

陶宝琴 王俊秋 智月丽

(1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科急诊 河南郑州450000;2 河南省儿童医院儿科急诊 郑州450000;3 河南省郑州儿童医院儿科急诊 郑州450000)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高发年龄为1~6 岁,多以持续性咳嗽反复发作为主要症状,虽然无喘息、气促等表现,但是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剧烈发作时易导致呼吸困难,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1]。该病除受外来刺激和过敏原的影响,还与患儿先天性特异性过敏体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明显遗传倾向,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当,最终易发展为成人哮喘而迁延不愈。长期以来,布地奈德为临床治疗儿童哮喘以及成年人哮喘的常见药物,局部治疗效果显著。但其作为糖皮质激素,使用过量可能引发副作用,影响患儿用药安全,对治疗效果产生负面影响[2]。孟鲁司特钠近些年在儿科过敏性疾病治疗中已有较多应用。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治疗CVA 的效果与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5~9 月收治的CVA患儿78 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各39 例。实验组男20 例,女19 例;年龄3~10 岁,平均(6.85±4.30)岁。对照组男18 例,女21 例;年龄3~10 岁,平均(6.88±4.2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小儿CVA临床诊断标准[3];患儿家属对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年龄3~12 岁。排除标准:对研究药物过敏;治疗依从性差;一个月内使用过激素治疗;伴肝肾功能不全、免疫功能缺陷。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实施常规治疗:根据感染致病菌类型选择抗菌药物,同时给予止咳化痰、营养干预等。对照组接受布地奈德混悬液(注册证号H20140474)治疗,采用超声雾化吸入,每次200 μg,2 次/d。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孟鲁司特钠口服咀嚼片(国药准字J20130054)治疗,每次5 mg,1次/d。以20 d 为一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 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1)疗效。(2)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和炎症因子。清晨采集患儿静脉全血,紫色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管5 ml×2、黄色分离胶促凝管5 ml。待黄管中的标本凝固且析出血清后,将标本置于离心机,在3 000 r/min 的转速下离心10 min 后提取血清待检;血常规和流式细胞技术标本不离心处理。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 对免疫球蛋白E(IgE)、白细胞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进行测定。采用Sysmex XP-100 血常规分析仪对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水平进行检测,使用赛默飞世尔AttuneNxT 流式细胞仪器检测T细胞亚群(CD4+、CD8+),深圳国赛Astep 自动化分析仪检测C-反应蛋白(CRP),检验过程中应严格遵守仪器说明书和实验室SOP 文件。(3)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恶心、胃部不适,过敏反应,失眠、精神状况异常。

1.5 疗效评定标准 对患儿治疗前后咳嗽症状进行评分,0 分:无咳嗽症状;1 分:偶有咳嗽症状,夜间无咳嗽;2 分:咳嗽症状时常发作而未影响生活,夜间咳嗽惊醒≤1 次;3 分:咳嗽症状频发而影响生活,夜间数次出现咳嗽;4 分:咳嗽症状频发且气道湿化后无改善,夜间大部分时间在咳嗽;5 分:剧烈咳嗽、呼吸不畅,夜间睡眠遭严重影响[4]。分值越高表示临床症状越严重,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4~5 分为痊愈,降低2~3 分为显效,降低<2 分为无效。总有效=痊愈+显效。

1.6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录入SPSS19.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NEU%、CD4+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CD8+、IgE 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n 时间 NEU%(%) CD4+(%) CD8+(%) IgE(U/ml)实验组39治疗前治疗后tP对照组39治疗前治疗后tP 50.16±12.48 67.77±12.59*17.901<0.001 50.37±12.89 62.96±11.97*16.996<0.001 29.03±5.78 38.45±5.23*18.546<0.001 29.75±5.28 32.89±5.04*17.543<0.001 35.23±5.27 23.17±5.26*17.134<0.001 35.28±5.47 28.66±5.21*16.003<0.001 1512.39±45.35 655.60±47.23*18.36<0.001 1518.85±46.21 1096.18±45.28*12.36<0.001

2.3 两组炎症介质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血清IL-4、TNF-α、CRP 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炎症介质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炎症介质水平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n 时间 IL-4(ng/L) TNF-α(ng/L) CRP(mg/L)实验组39治疗前治疗后tP对照组39治疗前治疗后tP 125.23±31.29 50.58±13.17*16.733<0.001 122.14±32.80 89.21±16.69*12.345<0.001 1 266.08±55.78 550.89±26.47*17.094<0.001 1 262.21±57.23 807.62±27.33*13.019<0.001 3.52±0.87 0.91±0.52*16.530<0.001 3.58±0.88 1.42±0.54*12.420<0.001

2.4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CVA 为炎症介质介导的呼吸道非特异性炎症疾病,尽管致死风险不高,但长期发展极有可能转变为典型哮喘,因而备受关注。小儿自身抵抗力较弱,支气管黏膜脆弱,因此更容易出现气道炎症反应,及时予以有效治疗至关重要。

目前,抗变态反应药物、支气管扩张制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均为临床治疗CVA 的常用药物,但是长时间使用容易使患儿产生依赖性,一旦停止治疗,复发率较高。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治疗CVA 的效果较为突出。布地奈德作为治疗哮喘的常见药物,可干扰花生四烯酸代谢功能[5],有效抑制炎症细胞活化,从而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起到积极作用。由于使用剂量较大,容易对患儿组织器官造成影响,因此该药多采用雾化吸入的方式进行治疗,可直接作用于呼吸道黏膜[6],抗炎效果良好,同时可有效降低气道反应,提高耐受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NEU%、CD4+水平均明显升高,CD8+、IgE 水平明显降低,且实验组变化趋势更为突出,说明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可有效改善CVA 患儿的免疫功能。究其原因,雾化吸入和口服含片通过不同代谢机制发挥协同治疗效果,两者优势互补,在布地奈德直接作用于呼吸道黏膜的同时,孟鲁司特钠可抑制气道平滑肌中半胱氨酸白三烯受体活性,提高血管通透性,减轻气道痉挛,有利于患儿呼吸功能恢复,因而二者联合对于CVA 患儿的免疫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作用。CD4+、CD8+在免疫系统中存在动态平衡,受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多方面影响。CVA 患儿由于IgE 介导产生变态反应,导致CD4+、CD8+平衡破坏,因此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可纠正免疫失衡,有利于患儿预后。

IL-4 可反映CVA 患儿气道高反应性,且通过激活气道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白细胞产生TNF-α,从而在免疫失衡与炎症刺激下令CRP 急速分泌。因此,上述指标贯穿于CVA 病情发展始末,可反映患儿病情转归情况[7]。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血清IL-4、TNF-α、CRP 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治疗,有利于炎症反应有效抑制。这可能是由于孟鲁司特钠可抑制CVA 患儿体内白三烯合成与释放,通过减少气道毛细血管通透性,达到抑制局部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的目的。

综上所述,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吸入性治疗CVA 的效果突出,可明显改善CVA 患儿免疫状态,并抑制炎症反应,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利于预后康复。

猜你喜欢

特钠孟鲁司布地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孟鲁司特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观察
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观察
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哮喘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孟鲁司特钠联合丙卡特罗治疗慢性咳嗽临床分析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疗效分析
孟鲁司特结合沙丁胺醇对支气管哮喘患儿预后的影响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机械振动排痰治疗喘息性肺炎临床分析
孟鲁司特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效果与安全性观察
布地奈德对哮喘气道重塑大鼠骨桥蛋白和mRNA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