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斯维里加洛夫的“几重”梦境看《罪与罚》

2020-10-26张辉高新月

戏剧之家 2020年27期
关键词:罪与罚

张辉 高新月

【摘 要】《罪与罚》中,很少有学者对小说中另一重要人物斯维里加洛夫进行研究。斯维里加洛夫与主人公一样有着梦境的展现,唯一不同的是斯维里加洛夫的梦是以“梦中梦”的形式出现的。本文通过对斯维里加洛夫的三重梦境进行解析,力求将斯维里加洛夫成梦的因素挖掘出来,从而对他的罪与罚进行解读。

【关键词】斯维里加洛夫;梦念;《罪与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7-0207-02

一、斯维里加洛夫的梦境分析

斯维里加洛夫被心爱的杜尼娅拒绝,在经历了感情的绝望后,他已做好了死亡的打算,在最后一晚,他做了三重梦。第一重他梦见自己满屋子抓老鼠。弗洛伊德认为“梦是在凝缩过程的基础上形成的。”[1]“凝缩作用是通过省略来实现的,梦不是梦的忠实翻译者,而只是它的很不完整的、支离破碎的复制品。”[2]另外,我们在成梦时潜意识会不断建立新的联系。

首先斯维里加洛夫的梦是由于爱而不得,但理性不允许他深陷于此,但杜尼娅的身影不断出现在他眼前,他爱她,潜意识出现的烦躁心情制造出了老鼠的意象。其次,老鼠意象在西方侧重于背叛意义。他亲手毒死了深情对他的妻子,成为了背叛者,而且变本加厉(挥霍财产、与相差34岁的女孩订婚),毋庸置疑,这讨厌的老鼠实际上是潜意识里的自己,一个没有希望的背叛者的形象,也是他在自杀前,临死前自己给自己临摹的一张画像。

第二重梦里阳光明媚,在精致住宅中有一口装饰华丽的棺材,一个14岁小姑娘躺在鲜花中间,脸上无限悲哀,她是被斯维里加洛夫侮辱后投河自尽的,这少女在不甘于耻辱的那一刻发出喊叫……斯维里加洛夫惊醒了。书中,斯维里加洛夫很早便尽其所能引诱女仆杜尼娅,梦中温馨浪漫的场景是他内心渴望的和杜尼娅相伴生活的再现。他早年也的确诱奸过14岁少女,少女最终上吊自尽了。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说“那些在梦的隐意中十分清楚的本质性的东西,也不必在梦中展现。”[3]他把这种现象称为“梦的移置”。斯维里加洛夫的第二重梦,显然是他临死前对于他曾经侮辱过的14岁女孩的忏悔,他将自己对杜尼娅的美好情愫安置在这可怜的少女身上,是想给少女一个美好的归宿。少女在梦中是投河自尽而非实际的上吊自尽,更显示出“梦的移置”,投河自尽的方式使得斯维里加洛夫看不到少女死前的挣扎,但上吊不同,视觉冲击便使得斯维里加洛夫心生畏惧,从而逃避面对这种罪行,说明他想要救赎但不愿正面接受痛苦的挣扎心理。

第三重梦是他照顾一个可怜的小姑娘,他让她睡在自己的房间里,但当他看着小姑娘熟睡的脸,却发现她脸上的红晕是酒后的红晕,接着这个小姑娘用荡妇的眼神勾引他,他惊醒了。弗洛伊德认为“梦念包括高度复杂的理智活动,几乎动用了心理机构内的全部资源,夢念的形成开始于白天,复杂的梦是可以在没有意识参与的条件之下完成的。”[4]斯维里加洛夫在彼得堡长期出入于声色场所,这种荡妇的表情,他都不用刻意记住,便刻在了斯维里加洛夫的潜意识中,在梦里他对下流表情的无限丑恶,也正是对他一生中淫乱生活的最好反思与总结。

还有一个细节:小女孩脸上的红晕。弗洛伊德认为“当具有目的性的观念产生之后,一定数量上的兴奋就被转移到这一观念所选择的不同的联想途径上,这种兴奋就是我们所谓的‘贯注能量”[5]。在梦中斯维里加洛夫对小女孩态度的变化是从脸上的“红晕”开始的,在回顾斯维里加洛夫生命中的女性时,有这样几个瞬间值得注意:他在彼得堡有一个还不满16岁的未婚妻,“她是一个含苞未放的花蕾,脸儿绯红,红得像一抹朝霞……”[6]斯维里加洛夫逛了各种下等场所,看见了一个十三岁的小姑娘,她害臊了,脸儿绯红,他知道她误入声色场所。在斯维里加洛夫这里,“脸儿绯红”是小女孩独有的,是贞洁的象征,而斯维里加洛夫第一次对杜尼娅动情,是因为杜尼娅的贞洁,并且这种贞洁“前所未闻,见所未见”。由此可见,梦中小女孩脸上的红晕实际上就是潜意识的杜尼娅的贞洁,小女孩也正是杜尼娅的化身,可见斯维里加洛夫的内心深处,对爱情是做出了极大牺牲的,但他自己却不自知。

二、对斯维里加洛夫“多重梦境”的解读

斯维里加洛夫的梦境不同于一般梦境的地方就在于其多重性。现代心理学认为:大脑最容易识别的梦境是第一重梦境。而梦境的层数越多,陷入梦境的可能性就越大,斯维里加洛夫的三重梦境的程度是逐步加深的,所反映出来的潜意识里的内容也是逐步加深的,这决定我们必须在前一层梦境的心理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下一层梦境,从而发掘出一些制梦材料和成梦因素。

(一)压抑与焦虑

梦在正常情况下承担着守护者的角色,“做梦过程中将原先自由的潜意识兴奋带回到潜意识的控制中,使之成为一个安全阀,只需花费少量的清醒时间就能保证潜意识的睡眠。”[7]但是斯维里加洛夫的梦显然不能保证正常的睡眠,他潜意识的兴奋感太强烈,不断与潜意识的控制功能发生碰撞,“如果企图实现的愿望对潜意识产生了过于强烈的刺激,以至于睡眠无法继续,梦便表现为睡眠的干扰者。”[8]弗洛伊德把这种梦称之为“焦虑梦”。斯维里加洛夫爱而不得,它使得斯维里加洛夫潜意识中的愿望程度不断被加深,在梦境中想要冲破潜意识的控制,但斯维里加洛夫不愿意回忆过往,潜意识便不断压抑着潜意识的愿望,使得斯维里加洛夫产生了焦虑与被压抑的痛苦心绪。

(二)受伤害的自身

斯蒂芬·A·米切尔在意识与压抑问题上认为“最初与他人的联系,是通过共有的消耗和约束感连接起来的,这种关系一般会得到培育和保护。伤害这一隐喻,是在调节与他人(真实与想象的、过去与现在的)的关系中发挥的主要作用的经验组织者。”[9]当考察对象投入更多的主观思想或者意志,随着时间的推移,才会相信自己受到了伤害,才会理解其中的体验。

1.情感上的“受伤害”

斯维里加洛夫的梦境的多重性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他没有觉察到他在情感上受到的伤害,斯维里加洛夫的梦境中都有“小女孩”的形象,小女孩就是杜尼娅的移置,斯维里加洛夫不断与小女孩接触,就是为了反抗和摆脱与杜尼娅之间建立起来的情感约束,他对杜尼娅投入的感情越深刻,这种约束感便越强烈,他想要摆脱的愿望也就越强烈,所受到的伤害感也就越深,并不易被察觉。他在最深梦境中仍旧显示出杜尼娅的倒影,说明他始终沉浸在对杜尼娅的爱中。斯维里加洛夫是情感的“受伤害者”,他对爱而不得的反抗使得他痛苦但不自知。

2.犯罪感的“受伤害”

斯维里加洛夫是一个十足的恶人,他杀害妻子,背叛家庭,挥霍财产。但值得注意的是,斯维里加洛夫知道自己是一个罪犯,不能说他对于自己的犯罪事实有多大的忏悔,但潜意识中犯罪的事实已经让他相信“犯罪的人是不会受到伤害的”,即“恶毒的人只会伤害别人,自身不会被伤害”,这种既定事实更加阻碍了他“意识到自己受了伤害”,所以他自身因为犯罪而进行的精神折磨便不会被他自己所发觉,这也是为何斯维里加洛夫与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对话总是没有重点。可是在斯维里加洛夫死前的三重梦境中,我们看到他深埋在潜意识中,通过焦虑与压抑表现出来的梦境中,他是痛苦的、忏悔的、恐惧的、向往美好的,但因为受犯罪感的压抑,他觉得犯罪者的这些痛苦是理所当然的,并不觉得被折磨,但就是这种“犯罪感”上“受伤害”不自知,加深了他潜意识中对自身的折磨和忏悔。

三、斯维里加洛夫的“罪”与“罚”

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杀了人,精神折磨使得他痛不欲生;斯维里加洛夫也是一个十足的恶棍,可即使他杀过人,也从未因为罪恶的痛苦而不能生活,平静是他生活的代名词。但他在一个再正常不过的早上自杀了,这样的结局,我们很难相信他的精神没有受折磨,他的“罚”不仅仅表现在深刻的梦境中,也表现在生活的平静与死亡的反差中,我们相信作者将斯维里加洛夫的精神惩罚作为一条暗线深埋书中,一直行进着,直到自杀前才将其在梦境中全部呈现,使得这种“罚”犹如决堤之水一般喷薄而出,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斯维里加洛夫也在这里成了拉斯科尔尼科夫,他的一生就像是一部小的《罪与罚》,只是结局不同。

斯维里加洛夫在他自杀的那一刻得到了救赎,这是死亡、更是一种新生,是“罚”的升华:爱而不得和罪恶感,激发了他内心无尽的绝望与痛苦,但斯维里加洛夫用自杀的方式走向了解脱,但同时也走向了他的美好和理想。梦中的斯维里加洛夫越是痛苦,潜意识中越是复杂,罪恶感越是深重,他最后朝着自己的那一枪便越有冲击力,那是对他痛苦的解脱和美好的成全。所以斯维里加洛夫的梦既是忏悔的梦又是新生之梦,这样的结局才更纯粹与永恒,给读者更多的留白。

综上所述,梦境中,斯维里加洛夫首先塑造了自己背叛者的角色,之后通过梦境起到移置作用,实现自己对被迫害小女孩的忏悔,但实质上梦境是斯维里加洛夫对杜尼娅的依恋表达,斯维里加洛夫多重梦境是痛苦与压抑的结果,并且也没有通过主观意识的参与,对自身产生共情,通过自我折磨,最终选择了自杀。但较之于主人公,他的自杀成了“罪与罚”的升华,是罪的解脱与理想的实现与新生。

参考文献:

[1][2][奥]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邢雷雷,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01-202.

[6][俄]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M].岳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532+540.

[3][4][5][7][8][奧]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邢雷雷,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19+220+417-419+420+410+411.

[9][美]斯蒂芬·A·米切尔.精神分析中的关系概念[M].蔡飞,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36-237.

[10]蔡飞.结构神经症与自身分裂:广义自身心理学的阐释[J].南京师大学报.2007,(5).

[11]甄静.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罪之梦幻[D].河北师范大学,2009.

[12]余华.内心之死——关于心理描写之二[J].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1998,(12).

[13][俄]帕·福金.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中的世界信息图景(以<罪与罚>为例)[J].俄罗斯文艺,2017,(2).

猜你喜欢

罪与罚
明星逃税罪与罚
解脱与救赎
百度商业模式“罪与罚”
从《鸿门宴》《项羽之死》看项羽的罪与罚
洋奶粉的罪与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