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凉州贤孝的起源及其与凉州宝卷的关系

2020-10-26赵大泰张国才

戏剧之家 2020年27期
关键词:宝卷

赵大泰 张国才

【摘 要】凉州贤孝、凉州宝卷都是流传于甘肃武威市以及周边地区的古老的叙事性民间说唱艺术。凉州贤孝起源于盲人说唱艺术,产生于西夏。凉州宝卷是河西宝卷的分支,起源于唐代敦煌变文,产生于宋代。二者有诸多相似之处,亦有许多差异,两者具有密切的联系,呈“H型”关系。

【关键词】贤孝;凉州贤孝;宝卷;凉州宝卷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7-0008-03

一、凉州贤孝简介

凉州贤孝,是流传于甘肃武威市以及周边地区的一种古老的叙事性民间说唱艺术,2006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唱凉州贤孝的一般为盲人,主要用三弦作为伴奏乐器,所以当地人称为“瞎弦”。

凉州贤孝曲目丰富,有“二十四孝”“三十六记”“七十二案”之说,类别上可以分为国书和家书。国书一般讲述重大历史事件,演绎帝王将相、忠臣良将、英雄贤士的故事。家书一般讲述日常生活故事,演绎淑女烈妇、孝子贤孙、才子佳人的故事。无论是国书还是家书,都有很强的劝化属性,旨在劝化听众“出世为贤,居家尽孝”,故名“贤孝”,也被稱为“凉州劝善书”。

“贤孝”作为一种曲艺形式,在甘肃、青海都有流传。甘肃省内除了凉州贤孝外,还有河州贤孝,流传于临夏回族自治州一带;永昌贤孝,流传于金昌市永昌县。在青海西宁一带流传的则称为“西宁贤孝”,或称“青海贤孝”。

二、凉州贤孝起源的三种观点

关于凉州贤孝的文献记载始于明代。民国谢树森、谢广恩等所著的《镇番遗事历鉴》之英宗正统十一年(1447)丙寅条记载:“是月(据前条时间指七月),凉州瞽者钱氏,来镇卖伎。所唱‘侯女反唐‘因果自报‘莺歌宝卷等,原以觅食计。其声腔浩酣,拨弹谙熟,日每围观者以数百计。按此伎久盛凉州,多为男女瞽者所事之。多说唐宋事,盖汴京遗俗也。尝览江苏聂谦公《凉州风俗杂录》云:州城俗重娱乐,虽无戏而有歌曲,古称‘胡人半解弹琵琶,今犹未衰。而此时最盛行者,无如‘瞎弦。每曲,瞽者自弹自唱,间有白语。调颇多,喜怒哀乐之情,择其最可者而表之。然所演乐器,已非琵琶,大多为弦子,亦有胡琴、唢呐之类。弦子长三尺许,鼓不大,以羊皮挽面,音沉闷浑浊,犹老翁语。胡琴俗谓‘胡胡,盖由西域而出故名。四弦,以马尾制弓,摩擦令响。其音苍凉粗猛,殆为塞上古音,听之令人凄然。或曰:瞎弦,本胡乐也,余亦谓然。”

由此判断,凉州贤孝在明代已经非常成熟,已经有《侯女反唐》《因果自报》《莺歌宝卷》等曲目,采用盲人自弹自唱、韵白相间的表演形式,使用弦子、胡琴、唢呐等乐器伴奏。

毋庸置疑,凉州贤孝起源于明代以前。那么,凉州贤孝到底起源于明代之前的什么朝代呢?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三种,即起源于秦代、起源于唐代的敦煌变文、起源于西夏。

三、凉州贤孝并非起源于秦代

第一种说法认为凉州贤孝起源于秦代。

传说,秦始皇时代,征召民夫修筑万里长城,盲人也不能幸免。为了加快修筑进度,秦始皇下令将劳动力薄弱的盲人垫筑在长城下面。伏羲大帝听说此事后,就变成一个盲人,用弹唱的形式劝说秦始皇撤回命令,并且医治好了生病的皇后。秦始皇撤销了命令,伏羲也教会了盲人弹唱的技艺,让他们卖唱谋生。盲人为做苦役的人们演唱,可以缓解疲劳,振奋精神。

这种说法来源于传说,其佐证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相关文献记载,如西晋傅玄的《琵琶赋·序》中就说:“杜挚以为,嬴秦之末,盖苦长城之役,百姓弦鼗而鼓之。”二是三弦起源于秦代。三是解放以前,贤孝艺人建立有“三皇会”的行帮组织,供奉天皇伏羲,地皇女娲,人皇神农。

但这种说法主要的问题就是混淆了盲人说唱艺术和“贤孝”的概念。

毫无疑问,盲人说唱艺术历史非常悠久。有学者指出,甲骨文中就有“教瞽”一词,指盲人乐师传授音乐。东汉郑玄对《周礼·春官》的注解说:“凡乐之歌,必使瞽蒙者为焉。命其贤知者以为大师、小师。”春秋时期,盲人师旷,博学多才,尤精音乐,擅长弹琴,辨音力极强,被后世盲艺人奉为祖师爷。而在西方,古希腊的《荷马史诗》相传也是盲人荷马所作。

“贤孝”属于盲人说唱艺术的一种,但盲人说唱艺术起源于秦代,不等于“贤孝”就起源于秦代。“贤孝”具有很强的教育性,修筑长城的民工,工作辛苦,闲暇之余需要的是娱乐性强的弹唱来舒缓情绪。另外,这个传说很可能受到了“孟姜女哭长城”的影响。盲艺人们把自己的行业与伏羲联系起来,很可能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通过这种“神化”的操作,增加神秘感,避免弱势群体遭受欺凌。

四、凉州贤孝并非起源于唐代敦煌变文

第二种说法认为凉州贤孝是唐代敦煌变文的“子孙”,是河西宝卷,特别是凉州宝卷的“分支”或者同源异流的“兄弟”。

敦煌变文是佛教传播的产物,佛教要想发展,就需要通过通俗化、艺术化的手段传播至普通大众,而变文,按照向达在《唐代俗讲考》中的说法,就是“民间流行说唱体”,也就是“民间曲艺”。在用民间流行说唱体宣扬佛法的过程中,首先产生了宝卷。流传于河西走廊的河西宝卷,特别是凉州宝卷,与凉州贤孝同出一地,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深受敦煌变文的影响,二者在曲目内容等方面有诸多相同之处,教化功能一脉相承。

然而,凉州贤孝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武威地区的集中体现,其融合了儒释道三教的思想和内容,不仅仅限于佛教。其取材来源非常广泛,不仅有宝卷,还有“二十四孝”,以及地方戏曲、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小说、评书等。凉州宝卷对于凉州贤孝的发展影响巨大,但不足以成为母体,同样,敦煌变文也不足以作为凉州贤孝的唯一渊源。凉州贤孝有宗教的因素,但其民俗性、娱乐性更强,佛教、道教、儒教都可将其作为宣传的工具。如凉州贤孝中的《韩湘子探家》《吕祖买药》等都是典型的道教题材作品。

五、凉州贤孝起源于西夏

西夏学专家、武威人孙寿龄先生曾发表论文《凉州贤孝源于西夏》,认为凉州贤孝起源于西夏。这一观点令人信服,并且可以补充更多的证据。

乐器方面,三弦在西夏国内被广泛使用,在西夏辞书中已经有关于三弦的记载,将“三弦”用西夏音注为“桑冷讹”。

音乐结构方面,不同曲牌连缀成套曲的音乐组织结构形式——诸宫调,在西夏也广为流传。

宋朝的盲人说唱艺术“陶真”也传入西夏,为西夏的说唱艺术注入了活力。

如此种种,可以说“贤孝”的诞生,“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场“东风”就是西夏朝廷动用国家力量的大力推动。李元昊建立西夏国之时,反对儒教,废除汉制,导致了贵族阶层毫无礼义廉耻,弑君、乱伦、叛乱等事件层出不穷。为了巩固统治,建立秩序,李元昊之后的继任者谅祚、秉常、乾顺、仁孝等都锐意改革,恢复汉制,尊崇儒教,“贤孝”这一说唱艺术形式便应运而生。

特别是在仁孝一朝,通过尊孔崇儒,办汉学,立唱名法,大量出版《孝经》等儒家书籍,使汉家的儒文化孔孟之道,在西夏政权的官僚阶层中影响深入,上下阶层都形成了讲贤孝、办贤务、说贤德、唱名法、立忠孝、敬老人的良好风气。西夏统治者将儒学思想精炼为“贤孝”二字,并且利用盲人说唱这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形式,通俗化、娱乐化地向普通大众宣扬。因此,在这个时期,唱“贤孝”之风非常盛行,西夏大地到处传播着这种民间说唱艺术,教育人们树立忠孝、养贤敬老的高尚道德品质。

“贤孝”不仅有凉州贤孝,还有金昌市的永昌贤孝、临夏河州贤孝、青海西宁贤孝等,而“贤孝”的地域分布与西夏的疆域正好吻合。在临夏,还存在一种据说传自长安皇宫的高端说唱艺术——河州平弦,由此启发,可以猜测西夏也存在三弦弹唱的宫廷乐师,负责为贵族表演,负责创作和教授“贤孝”曲牌、唱词。在西宁,有史料记载,明代就存在慈善机构“养济院”,教习盲人唱曲。由此启发,可猜测,在西夏也存在一种官方机构,专门教习盲人弹唱“贤孝”。

种种考证表明,“贤孝”诞生于西夏。但在西夏的首都兴庆府(后称中兴府),也就是现在的宁夏银川一带为什么没有“贤孝”呢?这可能是因为蒙古消灭西夏时,对兴庆府屠城,灭绝了西夏王族和当地西夏文化。而作为西夏辅郡的凉州府,1226年被蒙古人和平占领,免于战火洗礼,所以贤孝文化就被较好地保存下来。

六、凉州贤孝与凉州宝卷的关系

通过探究凉州贤孝的起源,自然而然就涉及到了凉州贤孝与凉州宝卷的关系。

河西宝卷是流传于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和嘉峪关市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2006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分别被称为“河西宝卷·武威”“河西宝卷·张掖”“河西宝卷·酒泉”等。甘肃省武威市古称凉州,所以“河西宝卷·武威”也可以称为“凉州宝卷”。

作为两种流传于武威市及周边地区的民间说唱艺术,凉州贤孝与凉州宝卷有诸多相似之处,亦有许多差异,两者具有密切的联系。

(一)二者的相似之处

其一,二者与敦煌变文、佛经俗讲都有着密切关系。敦煌变文、佛经俗讲、宝卷都是佛教东传的产物。现代学者郑振铎认为,“宝卷”是变文的“嫡系儿孙”。到底什么时候才把变文易名为“宝卷”,则文献无证,不易考之。宋初严禁诸教,并禁止和尚们讲唱变文,则易名改辙,当在其时。车锡伦在《中国宝卷研究》一书中指出,宝卷是继承佛教讲经说法的传统和佛教忏法演唱过程仪式化的特点而形成的一种新的说唱形式,是佛教徒在宗教活动中按照严格的仪轨进行的说唱行动的记录文本。今存《香山宝卷》一般认为是宋代普明和尚所作,结合郑振铎先生的观点,可以认定宝卷诞生于宋代。

凉州贤孝取材广泛,许多曲目就取材于宝卷,如《白鹦鸽盗桃》取材于《鹦鸽宝卷》;《白马卷》取材于《白马宝卷》;《侯美英反朝》取材于《侯美英反朝宝卷》,等等。

凉州宝卷和凉州贤孝受到佛教、敦煌变文和佛经俗讲的深刻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宣扬地狱轮回、因果报应等思想,但在惩恶扬善、唱贤说孝、劝化世人方面一脉相承。二者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民族化、民间化、地方化,形成了今日的风貌。

其二,二者具有相似的结构特点。凉州贤孝和凉州宝卷都由开头、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凉州贤孝的开头叫开篇词,一般是哲理性的诗句,唱完后“将这些诗条对句丢口后,拉开了正传说古人”,就开始讲述故事,最后一般是总结性的或者劝化世人的结束语。而凉州宝卷的开头是一首“定场诗”,用来引起听众注意,提示听众认真聆听。结尾通常是一首“劝善诗”,用来总括全篇主题,强调听宝卷劝人为善的功能。

其三,二者具有相似的语言特点。凉州贤孝和凉州宝卷,在演唱过程中都使用了大量的凉州方言土语、谚语俗语等,语言朴素生动,乡土气息十分浓厚。生动鲜活的语言通俗易懂,地域和民间特色非常突出,符合当地群众的审美情趣,深受欢迎。

(二)二者的不同之处

其一,使用的乐器不同。凉州贤孝以三弦、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有时也会使用碰铃、碟子等敲击节拍。凉州宝卷主要使用扁鼓、简板、碰铃来敲击节拍,在演唱小宝卷时有时会用到钹。

从使用的乐器来看,凉州贤孝旋律和节奏并重,而凉州宝卷以节奏为主,音乐性上要薄弱不少。

其二,曲牌和調式不同。凉州贤孝的音乐单元是曲牌,其曲牌种类非常丰富。根据王文仁教授对凉州贤孝曲调曲牌的调查研究,凉州贤孝的传统唱腔曲牌有31个,杂调唱腔曲牌有22个,传统器乐曲牌有2个,杂调器乐曲牌有22个。

每一个凉州贤孝艺人都掌握了若干种曲牌,在演唱时,根据凉州贤孝的结构、内容、情感等,选用不同的曲牌连缀成套曲以演唱故事。如此多的曲牌,再加上不同艺人的不同排列组合,这样使得凉州贤孝曲目的音乐形式繁杂多样,异彩纷呈。

而凉州宝卷在表演中,仅仅使用几个基本调式就足够了。据凉州宝卷省级传承人赵旭峰总结,凉州宝卷的基本调式有七字调、十字调、五更调、莲花落等四种。在念卷时根据不同的内容套用不同的调式即可,基本调式的串接就可套用到不同的宝卷作品上。

其三,表演主体不同。传统上,凉州贤孝的表演主体是盲人,盲人由于身体残疾,本身就是弱势群体,演唱“贤孝”首先是为了谋生,而劝化世人“为贤行孝”。这样的沉重责任可能是统治者的意愿,很多情况下并不是贤孝艺人优先考虑的事情。“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贤孝艺人很难有教化世人的自觉。旧社会贤孝艺人的地位是很低的,伴随贤孝艺人的,除了三弦、二胡外,还有一件不可或缺的道具——讨钱的铁罐,或者讨粮食的褡裢。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凉州贤孝正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大量的音乐人介入其中,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人们对凉州贤孝的认识也会随之改变。

凉州宝卷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本身具有很强的宗教性和神秘性。在宝卷盛行的地方,信徒们会花钱请人抄写宝卷供奉起来,会毕恭毕敬地去听卷,或者花钱邀请念卷人到家里念卷。念卷人一般都是地方上德高望重的读书人。

其四,表演仪式不同。许多民间文艺形式,在表演的时候都有一定的仪式或者仪轨,或者祭奠祖师爷,或者敬奉神明,祈求演出顺利。

凉州宝卷因为其佛教渊源,在表演时也有严格的仪轨。念卷人要洗手、漱口、焚香拜卷,最后才是开卷念卷。凉州贤孝则更具有民俗性、娱乐性,贤孝艺人拿起三弦定好音,随时随地就可以演唱。只有在解放前后存在的行帮组织“三皇会”春节期间的年度集会上,贤孝艺人才会祭拜“三皇”,即天皇伏羲、地皇女娲,人皇神农。

其五,表演技艺不同。凉州贤孝和凉州宝卷都是说唱艺术,韵白结合,有说有唱,以唱为主,除了“说”和“唱”,还有“吟”与“和”的技艺,但具体来说各有差别。

以“说”为例,凉州贤孝的说白,除了交代故事外,还有对话的形式,贤孝艺人在表演的时候,会模仿曲目中角色的声音、情感,惟妙惟肖地表演,更具有戏剧性和趣味性。而在凉州宝卷的表演中,往往是单纯表述,为了交代故事,串接演唱的韵文。

从“吟”的技艺来说,凉州宝卷里有大量的诗词,念卷人会用特定的口吻吟诵出来,但凉州贤孝里罕有这样的表演。

从“和”的技艺来说,凉州贤孝和凉州宝卷都有“一唱一和”的做法,但在凉州贤孝中叫“接后音”,一般是重复语句;在凉州宝卷中叫“接佛音”,一般是诵佛号。

其六,学艺要求不同。凉州宝卷是照着文本“念卷”,这就要求念卷人会识文断字,并且有一定的文化程度。音乐方面的学习主要是掌握节拍,熟悉几种基本调式,反复练习就可以掌握。可以说,学习凉州宝卷,最关键的是“虔诚”,正常人只要肯努力就可以学会。

凉州贤孝传统上是由盲人来演唱,盲人学习的过程可以说艰辛异常。首先,盲人需要学习三弦、二胡等乐器技艺,需要学习繁杂的曲牌,这需要一定的音乐天赋。其次,盲人需要背诵大量的贤孝唱词,有的唱词其实就是一本书,背诵的难度很高。

(三)二者的关系是“H型”

综上所述,凉州贤孝起源于秦代的“盲人三弦说唱艺术”,诞生于西夏;凉州宝卷起源于唐代的敦煌变文和佛经俗讲,诞生于宋代,在其发展历史上与凉州贤孝多有交叉,互相影响。这样两者的关系应该是“H型”,如下图所示。

参考文献:

[1]王奎,赵旭峰.凉州宝卷[M].武威:武威天梯山石窟管理处编印,2007.

[2]赵旭峰.凉州宝卷[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3]赵旭峰.凉州宝卷精选[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19.

[4]李武蓮,冯天民.凉州贤孝精选[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

[5]李贵生,钱秀琴.凉州贤孝唱词整理与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

[6]王文仁.凉州贤孝渊源初探[J].人民音乐,2014,(02).

[7]钱秀琴.同源异流下的河西宝卷与凉州贤孝[J].河西学院学报,2017,(06) .

[8]孙寿龄.凉州贤孝源于西夏[J].发展,2012,(02).

猜你喜欢

宝卷
陇原“寻宝”
——河西宝卷整理的回顾与反思
新编常熟宝卷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从泽田瑞穗藏品看宝卷的分类问题*
清末民国文益书局石印宝卷始末*
北方宝卷语言文化研究刍论
新世纪以来山西宝卷研究综述
《香山宝卷》在越南的传播及流变
武陵山区宝卷结构类型研究——以保靖县宝卷田野调查为基础
从敦煌本《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到《金牛宝卷》
南京图书馆藏珍贵宝卷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