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音乐学科特点下的高校声乐课程思政

2020-10-26范雅慧

戏剧之家 2020年27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范雅慧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了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而实现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途径之一就是“课程思政”。高校的声乐课程作为艺术学科有其独特的教学特点与优势,本文就本校的声乐课程现状谈谈如何结合音乐学科特点进行声乐课程思政。

【关键词】音乐学科特点;高校声乐课程;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7-0109-02

声乐课程作为一门艺术学科有其独特的优势,进行课程思政也更为便捷有效。基于当下的音乐教育形态和社会资源形式,进行课程思政也是各高校必要且刻不容缓的课程改革手段。

一、音乐学科特点

(一)音乐性

音乐艺术是流动的艺术,音乐需要通过音响效果来感受、听辨,所以音乐艺术也是听觉艺术、声音艺术,它看不见摸不着,需要我们通过时间来聆听感受。聆听是音乐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方式,但在高校的声乐课上,练习技巧多过于聆听。就山西应用科技学院来说,音乐表演系的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们很少会去听他们要演唱的作品,所以导致在上课期间,连最基本的音准和节奏都掌握不好,不去听,就感受不到歌曲的美,体会不到作品的含义,无法引起共情,所以导致学生进步较小,唱歌没有感情。归根结底,是学生们甚至老师们对于音乐学科的音乐性特点认识不够深刻,没有将“聆听”这一感受音乐的重要手段放在首位。

音乐艺术之所以迷人且能被人所喜爱,离不开音乐本身的语言,离不开音乐作品通过旋律、节奏、力度、速度、和声等的音响效果表达出来的内容,正是因为听众聆听了音乐的音响效果产生想象与联想,体会到情绪上的共鸣,才会对音乐喜爱有加。若所有人感受音乐的方式都变成了看五线谱,自己打拍子唱音符,或许人们对于音乐的喜爱度会大大降低。所以我认为,即便是高校的声乐课,也不能一味地重视演唱技巧的训练,而忽略了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忽视了声乐课程作为音乐学科的音乐性特点。

(二)审美性

音乐学科另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审美性。音乐课程的审美性是《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的音乐课程性质之一,我认为这一性质放在高校音乐教育中也同样适用。学生通过聆听音乐本身的音响效果之后,会产生自己的听觉感受,在这些时候,学生其实已经通过作品的音乐性特点体会到了更深一步的情感上的审美,老师只需要稍加引导,便能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及所表达的情绪是否如自己所体会到的那样,进而准确地把握歌曲的含义和风格特点。而这些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先去感受音乐和作品。

我们可以通过播放视频音频或者范唱的形式让学生体会音乐的审美特点。其实音乐课上的审美不能依靠强硬理性的语言灌输,而要通过教师自己的情绪情感来带动学生,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主动参与到对音乐的审美中,体会所要演唱的歌曲的魅力。

通过音乐审美感受到生活中的真善美:如通过正能量的励志作品提高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演唱或感受悲伤痛苦的声乐作品使学生能对比当下的生活,从而感受到幸福、学会珍惜等等。通过音乐审美进行思政教育,不枯燥不牵强,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塑造学生的人格与品质。

(三)实践性

音乐学科尤其是声乐,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欣赏感受,还得自己进行实践,自己多练多唱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音乐新课程目标中有“注重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这一条,放到高校声乐教学中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我们要让学生在多听多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在培养音乐审美的同时,鼓励学生用他们自己的声音唱出他们对于歌曲的理解。这里会涉及一些学生不敢唱或者平时上课状态良好,考试却差强人意的情况。导致这些结果我认为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学生对于高音有恐惧心理,或因为曾经受过打击而有自卑感。这些心理上的原因,教师可以通过多鼓励、让学生多唱自己舒服的音域来进行调节。第二,是学生太重视结果而忽视了过程。大部分孩子对于期末考试或参加比赛的成绩都相当重视,导致他们因为压力大而紧张、害怕,在这些负面情绪的影响下最终发挥失常。教师应该合理要求学生,对于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让学生正确认识成绩的作用——只是阶段性的总结,不能代表全部,更不能定性未来。我们只需要努力为之而后看淡得失。压力小了,学生的发挥自然会更加稳定。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尽量克服学生的畏高心理、自卑心理,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得失、客观评价自己,减小学生的实践压力,让学生敢于实践,敢于通过实践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

(四)人文性

音乐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个时期人们精神文化和智慧的结晶。每个时代的音乐作品都注入了当时社会背景下创作者、表演者、聆听者、传播者和其他参与者对于那个时期的认知,融合了当时人们的主流思想和文明,是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时代缩影,他们的性格特点、精神面貌、情感表達都能从音乐作品中深刻而鲜明地展现出来。这就是音乐的人文性特点。而音乐学科作为音乐传播教学的手段,自然也有这一特性。

在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中,对于音乐的人文性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当中原因较多,就山西应用科技学院来说,学生接触音乐时间短,多为“半路出家”,导致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较差,在自觉性与热爱度上有所欠缺,所以学习声乐时,仅仅是音准节奏等基础就让学生足够费力,自然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音乐作品的人文内涵上。且由于生源的基础薄弱以及学习能力不足,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差,思想认识觉悟不高,所以我们更加需要强调音乐的人文性,通过学习音乐作品的人文内涵而进行思政教育,使学生能从思想态度和认识上做出改变,从而进入到良性循环之中。

音乐的人文性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核心价值体系,我们的学生现在所学习的就是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声乐教师在教演唱技巧的同时还应该将作品中反映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达给学生。

二、如何结合音乐学科特点进行高校声乐课程思政

高校声乐课程思政的维度有很多,这里主要谈谈如何就选材的维度来与音乐学科特点进行结合。

(一)结合人文性和音乐性

结合音乐学科的人文性及音乐性特点,首先我们在声乐教学时可选择题材积极向上的和具有教育意义的声乐作品进行课程思政。例如:中国梦主题的系列歌曲——《不忘初心》《共筑中国梦》《共圆中国梦》等,这些歌曲不仅旋律优美、朗朗上口,并且对学生的独唱能力会有所提高,还可以将其排练成合唱作品在校庆或红歌会等活动中演出,既进行了思政教育,又积累了舞台经验。另外像经典的《绒花》《共和国之恋》《我的祖国》《思乡》《长相知》等具有时代精神文明特点的歌曲也是很好的思政作品。学生可以通过《我的祖国》《共和国之恋》等作品体会到那个年代的人们对于祖国的热爱,可以感受到我们如今的幸福美好;还可以通过《思乡》《长相知》等古曲作品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包括用词的细腻和旋律的古风古韵,从中激发学生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并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此外,基于音乐学科的音乐性特点,我们在选择时要尽量选择调式、调性明显,利于感受音乐情绪的作品,如一些意大利歌剧选段采用的并不是学生所熟悉的五声、七声等调式,会有较多的变化音,在学生能力尚未达到的情况下,教师可先选择调式调性明显,旋律简单易学的歌曲供学生学习,而无需急于求成、千篇一律地安排学习意大利歌剧选段,让学生在学习和演唱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的正能量和真善美的品格,这是我们选择声乐作品进行课程思政的基础。

(二)结合审美性

绝大部分的音乐作品尤其是声乐作品都具有审美性,那么在给学生安排学习歌曲的时候我们就要选择适合学生的,能让他们自己产生共鸣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才能让学生主动去审美和学习。比如,有些学生喜欢意大利语歌曲,那么就可以根据他的喜好和声音状态来选择他可以驾驭的作品;而有些学生喜欢民族特色浓郁的古曲,他能与这样的歌曲产生共鸣,感受到美和愉悦,那么就需要去找适合这个学生当下水平的古曲。这就要求声乐教师必须有大量的曲库,了解什么样的作品适合什么样的学生演唱,并且要对学生的聲音特点和能力水平以及对歌曲的喜好了解清楚。当然,也有很多时候并不是学生喜欢什么风格的歌曲他就可以演唱,或许是技术没达到也或许是音色等的问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适合他演唱的作品进行审美,用教师的情绪来带动、感染学生,让学生发现这类作品的美从而便于学习。只有学生对于所唱歌曲有了兴趣、懂得审美以后,他才能有意愿去挖掘作品背后更加深入的东西,这个时候不管是对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和态度上的进步还是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都有较大帮助,也是我们进行课程思政的目的。

(三)结合实践性

基于音乐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和本校学生的基本学情,我们在给学生布置歌曲时要选择具有可操作性的歌曲,避免过度增加演唱技术难度。如给大一学生布置歌曲时,就避免布置跨度过大或音域不适合的曲目。我在这一年的教学工作中也发现有部分老师认为一些学生的条件好,就会选择难度较大的歌曲让学生演唱,而这样做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不仅没有激发出学生的潜力,反而使学生喊坏了嗓子。所以在选材时,声乐教师要注意结合音乐学科特点的实践性,基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选择声乐作品,减少学生因能力不足却演唱较难歌曲,而导致音不准、节奏乱以及演唱方法错误的情况。

选择适合学生嗓音和能力水平的作品,便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有愉悦的情感体验和良好的审美感受,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肯定自己、形成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的好习惯和乐观向上的好心态。“立德树人”是当下高校教师教学实践的第一要务,所以保证学生有积极正能量的精神面貌、乐观阳光的心态和不畏艰难努力拼搏的品质,是我们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目的。

声乐课在教学中的选材环节,离不开与音乐学科特点的结合,不论是基于音乐学科的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还是音乐性,都是为了能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宗旨都是从学生出发,以人为本。相信在广大声乐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不仅可以做好课程思政,更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俊纬.“课程思政”理念下红色经典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

戏剧之家,2019,(12).

[2]潘刻科.思政教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J].现代职业教育,2019,(3).

[3]赵雪.课程思政导向下高校声乐课堂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策略[J].艺术评鉴,2018,(10).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