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坝藏羌地区“藏戏”的调查研究

2020-10-26黄凰

戏剧之家 2020年27期
关键词:藏戏价值

黄凰

【摘 要】阿坝藏羌地区藏戏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数千年来人类文化的结晶。它是在藏族人民特有的生活环境中生长起来的,有着独特的戏剧性、风格性。藏戏和藏文化一样,从中世纪到近现代时期,它的特点是封闭内敛的,因此它具有创造性和神圣殊异性。尤其是阿坝藏羌地区的“藏戏”在历史发展中,将生活礼仪与宗教信仰相结合,使得藏戏内容丰富化,演变得具有包容性。现实、理想、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不同的时空、不同的人生故事构成了互相融合的神圣殊异性世界。从总体艺术特点来看,藏戏它具有说唱歌舞性、丰富的戏剧性、鲜明的民族性、起伏不断的音乐性。它不仅形成了独有的完整剧目体系,而且在其表演艺术上呈现出了非常古老的藏族文化形态。本文对阿坝藏羌地区藏戏的种类、艺术特点、艺术价值进行了调查研究,对阿坝藏羌地区藏戏有了进一步了解。

【关键词】阿坝地区;藏戏;价值

中圖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7-0039-02

一、阿坝藏羌地区藏戏的种类

阿坝藏羌地区居住着许多藏族人民,他们分布在各个不同的区域,形成了不同的藏语口音,因此产生了不同种类的藏戏。

(一)嘉绒藏戏

18世纪,西藏藏戏传入到四川阿坝地区。当时第八代土司苍旺扎尔甲在理县修建了一座灵塔,目的是纪念乾隆皇帝加封。他特别邀请了西藏政府派往嘉绒区域的堪布为技术师,组织扎巴排练《文成公主》和《卓娃桑姆》,在灵塔建成时演出。后来,苍旺扎尔甲土司为筹备自己执政三周年庆典,特命令部下支波柯巴布·泽让编写剧本《泽让兰芝》。1728年藏历年,土司苍旺扎尔甲为表彰嘉绒藏戏班的成立,命令建筑师,在执政中心地区修筑了一座宽12米高4米的嘉绒藏区的第一个藏戏剧场。此后,又在离这区域不远处的马尔康处,建立了两个藏戏班名为“嘉绒陆噶尔”。每到藏戏演出时,当地的藏族人民身穿干净整洁的嘉绒服装,头戴漂亮的嘉绒头饰,在寺院或大草坪上观看藏戏团的表演。这时的藏戏存续了一个世纪,在19世纪初便消失了。《安多政教史》中记载道,第六代土司卓克基拜访乾隆皇帝时,他们观看了藏戏的演出,乾隆给予这个表演很高的评价。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发现清朝乾隆年间,迁往北京的金川藏族中的戏班,在保和殿演出的剧目是嘉绒地区的剧目《吉祥颂》,以及《英雄战神降妖魔》。到了民国时期,恢复了藏戏的表演。

(二)康巴藏戏

唐代以后,寺庙逐渐增多,大小寺庙都修建起来了。各地寺院僧人想获得更高的学问造诣,纷纷前往拉萨学习。在五世达赖喇嘛时期,康巴僧人们在拉萨见识了藏戏的排练、演出活动。有部分僧人抄写了手稿,在拉萨学习了演唱技艺,回到康巴地区号召当地僧人排练藏戏。在排练过程中,根据本地的民间舞蹈、寺庙音乐,创立了带有本地民族色彩的藏戏。大部分学成归来的僧人都是取其大部分元素,再融入本土的民间风格,借鉴寺庙的民俗仪式,形成了不同流派的藏戏。康巴藏戏分别在康定、甘孜、巴塘、理塘地区,占阿坝州地区藏戏活动的三分之二的区域。

(三)阿坝安多藏戏

杂谷脑宝殿寺的喇嘛赴拉萨色拉寺学习,把《文成公主》《顿月邓珠》以及《智美更登》藏戏剧目带了回来,清末民初在四川马尔康、理县进行演出。这为后来的阿坝安多藏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0世纪40年代,甘南藏族自治州拉卜楞寺的安多藏戏传入了阿坝地区。1949年,青海祝青寺活佛日格洛前往拉卜楞寺学习安多藏戏,学成后返回青海。拉卜楞寺为了传播正统的安多藏戏,扩大本寺的影响力,特派出本藏戏团的演员来到青海。1949年7月,青海祝青寺活佛日格洛成立了阿坝地区第一个安多藏戏班,并在阿坝地区的桑龙寺、赛格寺有所停留,并演出了《松赞干布》《智美更登》两个藏戏剧目,在草原上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这一带寺庙的主持纷纷请日格洛活佛传授藏戏,日格洛活佛在阿坝地区传授藏戏长达半年,从此安多藏戏流传于阿坝境内。

二、阿坝藏羌地区藏戏的艺术特点

(一)嘉绒藏戏的艺术特点

嘉绒藏戏的内容带有很多自然崇拜,这是因为它产生于苯教时期,它的内在思想受到苯教的影响。例如上演的《格东特青》剧目,其中主要故事线是围绕着主角阿米格东的出生、成长经历来写的,借鉴了苯教祖师敦巴辛绕的故事。嘉绒藏戏演出前在草坪上或宽阔的广场正中央挂一幅画有墨尔多山神形象的唐卡。在演出前,有一个习俗是邀请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举行焚香煨桑仪式,由当地青年敲响锣鼓,祭师牵着一头牛入场,口里说着对现场群众的祝福话语,祝福语念完后,开始进入正式的藏戏表演。嘉绒藏戏有着不同的唱腔,如自然的山歌风格、说唱劳动风格和热情的锅庄风格。剧中主要人物角色会佩戴面具。总之,嘉绒藏戏的主要特点是继承了早期的傩戏仪式形态。

(二)康巴藏戏的艺术特点

康巴藏戏使用当地原生的康巴藏语,其方言声调刚健有力。它的艺术特点既包含了西藏的民族风格,也包含了地方特色,二者相互融合。在这融合的形态下产生了四个流派。

1.巴塘藏戏

清代顺治年间,五世达赖喇嘛命令部下在巴塘修建丁宁寺(今康宁寺),丁宁寺第一代主持去巴塘时,带上其弟为随从。他们来到巴塘后,在丁宁寺第一代主持的支持下教授当地僧众学习藏戏。从此,巴塘有了自己的戏班子。丁宁寺修建起来后,巴塘戏班首次演出了《扎西协哇》《诺桑法王》。之后在每年的夏季与秋季交替时,巴塘戏班都会进行藏戏演出。藏语称“阿吉拉姆”。巴塘藏戏经过不同年代戏师、艺人的编排,融入了当地的民间舞蹈——跳神舞,在唱词、旁白、表演以及服装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唱腔自然朴素、音色高亢嘹亮。

2.康定木雅藏戏

康定木雅藏戏班先学习了巴塘的剧目,在此基础上根据木雅藏语方言特点创作了20多个唱腔。婉转自然的山歌韵味是木雅藏戏20多个唱腔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它把西藏传入的唱腔首句“啊哼”字腔去掉了。道白全采用本地藏语说话的习惯,因此风格尤其突出。

3.道孚藏戏

清代雍正年间,七世达赖喇嘛接到懿旨,带去大批人前去修建惠远寺。待惠远寺修好,雍正命果亲王前往,寺庙喇嘛为庆祝寺庙的建成和果亲王的到来编排了戏剧《智美更登》和《文成公主》,道孚县至此有了藏戏。后来受地震的影响,寺庙坍塌,藏戏活动中断。进入20世纪,惠远寺得到了修复,时任堪布带来了戏班子,表演了《诺桑法王》。道孚藏戏流派有着西藏“降嘎冉”的风格,又有康巴文化的色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

4.理塘藏戏

1940年,理塘地区成立了戏班子,由戏师索朗、仁增多吉等人编排藏戏。“日皎节”(藏区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十一日开始,公演六天,总会表演《诺桑法王》《卓瓦桑姆》。后期理塘戏班子重新编排了理塘藏戏,带有西藏藏戏觉木隆流派的特点,表演了《智美更登》和《朗莎雯布》。后来由于历史变迁的原因,停演了21年,直到1983年成立了自负盈亏的剧团,演出六个藏戏,增加了《舍岭吉波他巴顿顿》剧目。理塘藏戏不但延续了觉木隆流派的传统,还借鉴了降嘎冉藏戏流派的特点,大量引用本地区的歌舞元素,形成了一个新的康巴藏戏流派。

(三)阿坝安多藏戲的特点

阿坝安多藏戏的演员都是寺庙里的僧人。其演出分为三部分,分别是祭祀“贡卓”,正戏“雄吴”,吉祥“扎西”。阿坝安多藏戏划分不同的场次,剧本以韵文为主,散文占百分之三十,韵文占百分之七十。散文主要用于道白,韵文用于演唱。阿坝安多藏戏对演出时间有着严格的规定,每年藏历年均会演出。《智美更登》剧目往往会演几天,白天搭帐篷,晚上点油灯。阿坝安多藏戏形成了寺院仪式礼仪与历史说唱相结合的剧目形态。

三、阿坝藏羌地区藏戏的艺术价值

(一)独特的语言特色

藏戏中的语言十分讲究文学语言和提炼的格律音韵,那些引人深思的形象比喻、那简单古朴、具有诗画意境的思辨思想,配合戏剧中的人物性格、蕴含故事情节的语言,经过世代的传承与练习、提炼精华,给人以美的享受。例如《诺桑王子》剧目中的情景,王妃顿珠伯姆和巫师哈热带着嫔妃们围着云卓拉姆的房间,大声喊道:“山头布下了天罗地网,小鹰是逃不掉的……草坪……山头……柳林……楼外……你逃不掉的。”随后云卓拉姆以“草坪”“山头”“柳林”“楼外”这几个词为歌头,都做了比喻与答唱,这些词用对歌的形式表达人物心情显得通俗易懂、简单有力,使听众听了拍手叫绝。

(二)浪漫主义的传奇韵味

阿坝藏族羌族地区的藏戏反映了封建制度与人民群众生活的矛盾,主要表达了对普通老百姓的赞颂,对英雄人物的讴歌,对不公平事情的不满,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关系的基础上去描写和构思剧中人物。德国戏剧家席勒曾说“藏戏是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所向往的但又不存在的事情,在藏戏中可以传奇般地实现。阿坝地区藏戏发展受当地的民族神话传说和藏族文学的影响,因此在戏剧表现形式上具有浪漫主义特点,在戏剧表演上运用了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使作品散发出传奇色彩。

四、结语

阿坝藏羌地区的藏戏历史悠久,剧目特点丰富、演出风格多样、本土文化艺术鲜明,它是璀璨的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迄今为止历史最久、影响最大、最能代表少数民族戏剧特色的剧目。其剧本创作规范,使人通俗易懂,优美的文字又蕴含着极其深厚的文化意蕴,成为藏族传统文化的象征。

参考文献:

[1]李云,周泉根.藏戏[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2]张世勋.康巴藏戏的渊源及其艺术特色[J].艺研动态,1988,(1).

[3]赞拉·阿旺措成,张绵英.嘉绒藏戏的历史渊源及艺术特征[J].四川戏剧,1994,(1):64-67.

猜你喜欢

藏戏价值
藏戏面具
第三届藏戏传承保护学术研讨会在拉萨召开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浅析巴塘藏戏在演出形态方面对西藏藏戏的传承与创新
四川藏戏研究的困境与出路
演藏戏·促非遗扶贫——2019年藏戏演出季完美落幕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传统藏戏的新时代再造——评新编藏戏《朗萨雯波》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