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于审美意识与实践活动的探究
——以光影美学为例

2020-10-25赵依岚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时尚设计与工程 2020年3期
关键词:造型艺术光影美学

赵依岚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1 早期审美意识的形成及特征

1.1 早期审美意识的形成

外国文化史学家曾说过:“在各种形式的艺术中,考古学的证迹所能直接保全的只是造型艺术的遗迹”。因此,人类早期审美意识的产生、发展,是从原始社会造型艺术出发即从原始美术的产生,发展及其内容、形式特征诸方面去考察,是一个重要途径。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所用的石器,是原始社会早期使用自制的最早的工具。他们从使用天然的石块、树枝,到对石块的加工,确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飞跃。尽管在当时他们的活动已有别于一般动物的本能活动了,但是他们的活动依然是为着自身生存而进行的较为简单和低级的活动。这时,作为纯粹审美意义的艺术活动还没有开始。

到了山顶洞文化时期的石器有了显著革新,而且出现了骨器。在对器具的制作上,人类不仅能使用打击、切割的方法,而且还掌握了磨制,钻穿和刮光的技术,能制造较为精细的骨针,以至能在鹿骨上雕刻纹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出现了装饰品。

随后,在比较晚的青莲岗、大坟口等遗址中生产工具也出现了新的面貌。并在之后都沿用下来,又在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中,由无意到有意,应用到造型艺术中去。此后的石器、骨器、玉器,尤其在彩陶的造型与图案的各种纹样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对均衡、对称等形式美的基本规律的运用。有关形式美的某些基本规律,也逐渐地被发现掌握。这一时期装饰品的出现和器具的形式美因素的加强,以及与此同一时期的西班牙阿尔特米拉壁画,标志着造型艺术的产生,也反映着人类的审美意识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1.2 早期审美意识形成的特征

人类早期审美意识的主要特征的表现在:首先是其含混性。一方面,从纵的发展来看,原始造型艺术的审美意义是从其实用意义中生发出来的。另一方面,从横的关系来看,在同一时期,表现在同一件造型艺术作品中的审美意义,具有对其实用意义的依附性。这一时期的审美意识虽然已经独立出来,但这种相对独立性是很弱的。

其次,是其直接性。按照它们的造型特点,把原始造型艺术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象形性强的原始造型艺术,其造型和纹饰都可极容易地从生活中找到所凭的根据,是原始造型艺术中为数较多的一类。它们一方面反映了人类在远古摹写自然的惊人才能,另一方面说明,当时人类用艺术反映生活是比较直接的。第二类是象形性不强的原始造型艺术,其造型和图案不是对生活的直接模拟,而是一种间接的、曲折的反映。这一类初看起来似离生活较远,但我们都能够找出它们在生活中的源头,依稀可以看出或追溯出它们模拟的凭借物。第三类无象形性的原始造型艺术,主要是原始的图案艺术。这一类是第二类图案向抽象概括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完全不能直接或间接地找到它们所依据的生活实物或现象。这表现了原始人描象概括的思维能力的产生和发展。它的进一步发展,终于成为人类思维的最积极最宝贵的形式。

2 审美意识的本质

审美是人类社会活动最重要行为之一。审美活动的构成要素包括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社会生活实践、情感价值关系、形象性显现。审美对象是指审美主体观照的对象,以及具体存活于审美主体想象、联想甚至幻想之中的精神性对象即审美意象和审美幻象,是审美主体属人的本质力量。审美主体是指对审美对象进行观照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人,审美活动的本质内涵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进行双向交流、对话融合的自由发展的精神性状态或对象化活动。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构成双向交流、自由和谐的精神性存在境界。而审美意识的产生就是基于审美活动之下的人的思维意识生成,它具有客观形态性、主观思想性,并且主客之间需要构成情感价值关系,这种价值关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并显现出来的。

3 审美意识与实践活动的关系及意义

3.1 审美意识与实践活动的关系

我们的审美意识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并显现出来的。从最初原始社会时期简单器具的制作使用到后来人们逐渐使用一些装饰文案等,这一过程所体现从审美意识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是由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分化出来的。同时也可看出,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便是从事生产劳动以获取生活资料,这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人类不仅是劳动活动的主体也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正是社会劳动的作用,才实现了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因此,我们的实践活动具有目的性、应用一定手段以及实践的结果这三个要素。目的性是指一个具体的实践过程总是由目的的设定为开端的;应用一定手段是指人的生产实践是以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为特征的;实践的结果是指它成为观念目的性的一种客观化和现实化。人的实践活动不仅具有对象性特点,而且也是一种对象化过程,它不仅包括主体与客体对象的存在,而且还包括向对象方向和向主体方向的两个不同方向的运动。由此,我们可以说实践活动具有双向结构。

双向结构又可产生出两个方面的结果:一是实践内容通过主体的活动而内化为主体的心理结构,塑造出人化了的感官,意识和文化心理。二是实践内容通过活动而外化为客观的物质产品,生产出按人的一定目的改造了的自然物,它们构成了人工自然和对象世界。审美作为人类的一种自我意识,是在对象中对自我的一种观照。从这种意义上说,美的本质正确根源于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人的社会实践正是将自然人化的过程,而在这过程中,人的本身的感官和心理也完成了人化,所以是在审美活动与社会实践中,审美活动是从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分化出来的。

3.2 审美意识与实践活动的意义

审美意识下的审美活动是关于“人”的美学,只有人才能够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生产。实践活动孕育了审美活动,从人类最早的实践活动来说,虽然主要是从功利的、物质的层面进行的,但这种活动是人从内在固有的尺度出发,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进行的生产,已经呈现了自觉、自由的活动特点。我们可将审美意识与实践活动称为实践美学,而实践美学的诞生,是美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既有理论的意义,又有现实的意义。在理论上,实践美学顺应了时代的思潮,宣告了形而上学的终结,走出了古典主义的二元对立。在现实上,实践美学针对时代虚无,高扬“人”的旗帜。

4 光影美学的概念及案例分析

4.1 光影美学的概念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就有对太阳的崇拜,太阳光可以资养万物。此外,还有月光、星光等自然光,这些自然世界中所表现出的现象是早期人类对于光的最初理解。在现在来说,光首先是一个物理学名词,通常指照射在物体上,使人能望见物体的这一物质。其次,光还可分为自然光与人工光,自然光不具有稳定性,而人工光主要来源于科技的发展。

影是光传播到不能穿透的物体时形成的阴影部分,与光是相伴而生的,且它的形状与被投射物体材质、光源大小距离等相关。产生影之后既有了遮荫,又可以创造出宁静的氛围和界定空间。由此,通过光与影的结合而形成的美学特征称为光影美学。

4.2 园林植物造景中的光影艺术

光影对人与植物都有积极作用的。植物光影艺术美的表达,主要展示其中自然和意境渲染带来的艺术美。运用植物光影美学可以创造空间的节奏和韵律、丰富空间层次、创造情景意境等。同时,利用植物光影的多变性,使植物光影进行强烈的明暗对比,还可以此来设计空间节奏。运用植物光影造景,把对光影美学的运用价值达到最高,从而创造丰富多彩的空间体验。

园林中光影表现的一角

在园林景观中,我们不难发现艺术家对于光影的运用,将植物的光影与建筑、山石、水体等搭配营造特色的景观,并应用到实际的园林中为园林增添创意的景观,使游人有艺术美的视觉感受,并与之产生共鸣,提升园林欣赏水平。这一运用也是一种新的植物造景形式。

4.3 建筑作品中的光影美学

以建筑师彼得·卒姆托的作品为例。他是2009 年普利兹克奖得主,建筑界称他既是隐士,又是站在最前线的建筑师。他不追求建筑外部复杂多变的形态,摒弃了许多外在的不必要的装饰,而是灵活运用材料,追求精细,秉持着尽善尽美的思想,并结合简单的形体与环境特点来表达他对现实世界与事物本质的理解和对外部场所的尊重。此外,他对光影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位于奥地利的布雷根茨美术馆是他的作品之一,从形态上看是个简单的立方体,表皮由半透明玻璃板与钢架结构结合,整体给人一种简约、透明、脱俗的视觉体验。结合一天中的不同时间点以及一年中不同天气的不断变化,这座美术馆外表面与光影所形成的视觉效果也有所不同。最终光影的表现,不仅是对建筑外表、空间及材质的美感塑造,同时也通过光影表达了建筑的情感。

布雷根茨美术馆外观

布雷根茨美术馆夜景

5 总结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认识到光影美学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人们为何认为光影是美的,终其本身也是通过长期实践与认知从而得出的结论。这种审美意识的实践过程也体现出审美意识与实践活动间的关系,论证了审美意识下的审美活动从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分化出来的这一观点。

猜你喜欢

造型艺术光影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鄂温克民族造型艺术传承与发展研究
光影
光影
关于舞蹈造型艺术的动态审美思考
外婆的美学
光影之下
纯白美学
广州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基础部教改成果展示作品选
纤变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