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有勇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2020-10-23柳宇轩

中国新时代 2020年4期
关键词:澜沧院士马铃薯

柳宇轩

榜样点亮初心“明灯”,先进指引使命“航向”。

在全国上下埋头苦干、万众一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之际,中央宣传部于2019年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他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他是农民的孩子,这辈子一直和农民打交道。30多年来,他研发的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大面积应用累计3亿余亩,成为国际上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成功典范。近5年,他又在云南普洱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躬耕山野科技扶贫,让上千农民学会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等种植技能,带动了一批深度贫困中的拉祜族群众脱贫致富。

熟悉他的乡亲们称他为——“农民教授”。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的科研成果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比拿多大的奖项、给多少钱都更让我高兴。”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

守初心 扶贫攻坚上前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 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一颗生命勃发的种子,时刻不会忘记萌芽时的初心,不会辜负自己肩头承担着的厚重使命。“我是院士群体里的‘年轻人,又是一个共产党员,响应党的号召,投身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这是我的责任。”时年60岁的朱有勇院士自告奋勇。2015年,国家脱贫攻坚的号令刚吹响,他就选择到距昆明约600千米的澜沧县进行科技扶贫。

澜沧县贫困面广、贫困人数多,是云南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朱有勇和团队深入各乡镇、村、企业,用科技的力量为澜沧县脱贫攻坚把脉问诊,助推当地产业发展。

可起初村民们并不领情。

走村入户调研时,很多拉祜族人开口就是一句话:“给我点钱吧,给点钱我就脱贫了……”

朱有勇很急,给钱给物哪是长久之计?“等靠要”观念更要不得。他明白,要想让村民相信真能带领他们摆脱贫困,就必须走到农民心里,和老乡打成一片。

自此朱有勇把家安在了这偏远的小山村里,从零起步开始学习拉祜话,唱拉祜歌,挨家挨户地和老百姓交朋友,穿迷彩服、踩绿胶鞋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终于融入到了当地的生活,获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尊重和爱戴。

不过解决了沟通障碍,朱有勇的这场攻坚战才算刚刚开始。

“澜沧县资源丰富,农民有大量的耕地和森林,怎样把这里的资源优势变成经济效益?这里的资源又最适宜发展什么产业?”

带着这些问题,他走村串寨,研究田间地头的脱贫经。他发现当地村民一年只种一季水稻,20万亩的松林,却没有任何利用,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这里冬天不冷、林木茂密,非常适合种植三七等中药材。

三七怕光,人工种植都在大棚里进行。朱有勇要在松林间种三七,不得不面临病虫害增多的情况。为解决这个问题,朱有勇带领团队开始“林下三七专项研究”课题。最终他们发现,在松林间的腐殖土里可以种三七,这样不会损害松林生长,不打农药同样可以解决三七感染病虫害。这项研究成果让林下三七从10%的成活率,大幅提升到70%以上。而天然无公害的三七,市场价已经卖到每公斤5000元。采用合作社管理,贫困户出工出力,还能参与分红。

据澜沧县林业部门调研,全县有50余万亩思茅松林,其中适宜三七生长的有40余万亩。林下有机三七已成为澜沧江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优势产业。

林下三七种植让村民有了额外收入,怎么才能更好地利用耕地,朱有勇也在思考。澜沧县没有四季,只分雨季和旱季。雨季种水稻,旱季土地闲置时,最适合种植怕雨水的马铃薯,如果每年11月份播种,3个月后就可以收获,不但使冬闲地得到利用,错峰上市的马铃薯,每亩地收入可达到近万元。

2016年,朱有勇带领中国工程院的专家和云南农业大学创新團队,在澜沧竹塘乡蒿枝坝开展100亩冬季马铃薯示范种植。他的冬季马铃薯示范种植很快取得成效,最高产量4.7吨/亩,平均产量3.3吨/亩,订单价格3元/公斤,收入9000元以上,当年平均每亩为农户增收3000元~5000元,至2019年在全县已推广种植1万亩。朱有勇团队还应用林下三七科技成果,在澜沧示范种植7305亩,带动三七种植农户749户,每户平均增收2.5万余元。

为了能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技成果真正应用到田间地头,他将团队研发多年的林下有机三七种植关键技术无偿地给了当地的农户和群众使用,唯一的条件是“不用一颗化肥、不打一滴农药、收益的 15%要用于扶贫公益事业”。而这 15%,正是本应属于朱有勇院士的技术股份。

心存百姓的人,百姓心中就存着他。每到临近春节,村民家里吃杀猪饭,都排着队请朱院士。

“当我走进大山的时候,看到山里的农业生产落后,农民收入很少,这让我感到了深深的内疚。作为党和人民培养出来的院士专家,却长期关注于文章的发表、影响因子的高低和各种奖项的得失中,淡忘了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淡忘了山里的土地和农民,这是我们对人民的亏欠。我们必须用科学技术成果改变落后的生产技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山里的民族兄弟和全国人民一起富裕起来,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步一步地找回自己的初心,一个脚印接着一个脚印地履行共产党员的责任。”朱有勇说。

大山无言,一石一砾皆是见证。朱有勇脚步丈量的地方,就是一个村寨脱贫发展的希望。

担使命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比写在纸上更有价值,看到自己的科技成果漫山遍野开花结果,心里的欣慰,是发表论文无法比拟的!”这是朱有勇常说的话。

过去100年间,发达国家将矮秆、高产、耐肥的小麦、玉米、水稻品种和农业技术推广到世界各地,促进了粮食增产,但也导致了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退化,病虫害频发,防控压力增大。

有一次出差途经云南石屏县,路边田野里的奇异现象引起了朱有勇的注意:有些稻田出现了“稻瘟”,但另一些间栽了高矮不同两种水稻的田里,“稻瘟”却并不严重。他发现就像意气相投的人相处起来更加愉快那样,植物也是有“脾气”的。例如,如果玉米和甘蔗种植在一起,那就可以不用防虫,因为二者的作物基因相克相生,只要时间差掌握好,那就可以坐等丰收。

道理听起来简单,朱有勇发现并将其验证却着实费了一番功夫。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按照不同的间栽方式、间栽组合种植,寻找科学理论依据,验证了品种多样性控制病害是一条可行的路子。随后通过近千次万亩放大试验验证,确证了作物多样性时空优化配置是控制病害的新途径。

这一标志性研究结果以“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理论”为题的封面文章,发表在2000年8月出版的《自然》杂志上。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植保界在这个期刊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近年来,“遗传多样性控制水稻病害”技术在全国10省区市推广6000多万亩,大面积应用累计3亿余亩,被认为是国际上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成功典范,荣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科研一等奖;“物种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技术已在国内外应用于3亿多亩旱地作物。这两项技术都可以减少60%的农药使用,并能增产20%~30%,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构建了冬季马铃薯优质高效技术体系,2008年以来累计推广1131.2万亩,促进农民增收200多亿元。

朱有勇不敢懈怠,“我們习惯了把论文写在纸上、发表在刊物上,现在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一家家农民富起来、一个个村寨脱贫!”

朱有勇将冬季马铃薯优质高产新技术引入澜沧县。该技术有效地抑制了病虫害,减少了60%的农药用量,大幅度提高了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同时落地的还有“院士+公司+基地+农户”的“4+”科学化、标准化、产业化扶贫模式。2018年,澜沧县38个村寨示范种植优质高产冬季马铃薯3200多亩。冬季马铃薯在11月-12月播种,翌年3月-4月收获,澜沧成为全国最早上市的鲜薯产区之一。冬季马铃薯平均亩产2.5吨~3.5吨,可以为每户增加收入2500元~7000元。

“澜沧江边蒿枝坝,林下药材满山崖,生态有机三七花,人人见了人人夸。澜沧江边蒿枝坝,冬天洋芋美如画,根深叶茂个头大,家家都开致富花。”写实的拉祜歌声中,唱的正是朱有勇矢志为农的初心和把论文写在边疆大地的使命担当。

勇担当 授人以渔

扶贫先扶智。

为了指导农户科学种植,朱有勇在全国首创中国工程院科技扶贫技能实训班,招收的学员都是农民。“课堂在田间、考试看收成”正是他在澜沧山林大地上的全新教学模式。

2017年4月,“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扶贫工作站”在蒿枝坝组挂牌成立。“这像是一个农民田间学校,在朱院士团队带领下,乡亲们一边种田一边学技术,树立了科技致富的观念。”竹塘乡党委书记黄镇说。

“手把手领着老乡干,实实在在做给老乡看。作为一个农业教育工作者,培养边疆农村乡土人才,这是我的职责。”朱有勇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他邀请全国各地的农业工程院院士专家到澜沧县“院士小院”,直接给农民授课,既讲通俗易懂的理论原理,又在田间地头指导实践操作,直到学懂学会。

到目前为止,工作站已经培训了近1500名学员,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乡土人才。学员学成结业,把学到的知识技能带回家乡推广,由此变成了一颗颗脱贫致富的“金种子”,洒遍澜沧大地,形成脱贫攻坚的“星火燎原”之势。培训学员中90%的学员已经脱贫,50%的学员带动了亲戚朋友脱贫,还有一部分学员把整个寨子带动脱贫了,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2019年11月11日,为了帮扶贫农产品扩大销路,中国工程院澜沧院士专家科技扶贫班首届电商班开班。朱有勇在班上教授农民自己开网店,把大山中的优质农产品直接卖到消费者手中,让利益留在农村。他还设想引进区块链技术,解决中药材的全流程追溯问题。“林下药材可以做成大产业,不仅是林下三七,还有重楼、黄精、石斛等。我们想摸索一套科学办法,让药材回归深山老林。”他说,“我们希望以优质的药材原料,为中医药发展作一分贡献。”

沿着楷模的脚步前行,才是最好的致敬。为“农民院士”朱有勇点赞,更要学习他矢志不渝、初心不改的政治品格精神,甘于奉献、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冲刺阶段。正如朱有勇所讲:“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并有幸为脱贫攻坚作出自己微薄的努力。我将继续牢记初心使命,与千千万万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同志们一起,忠诚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全力以赴,攻坚克难,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猜你喜欢

澜沧院士马铃薯
追思本刊前主编茆智院士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马铃薯有功劳
澜沧县蔗糖产业发展的思考
定边马铃薯
院士速递
胖胖的马铃薯
秋马铃薯栽培技术
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前震源区应力状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