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输注血小板前后体温变化对血液肿瘤患者输注效果的影响观察

2020-10-20郑州人民医院450003程自想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13期
关键词:病程计数体温

郑州人民医院(450003)程自想

血液肿瘤是临床常见血液系统疾病,多发性骨髓瘤、各类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是其主要发病类型,其中多发性骨髓瘤占所有血液肿瘤患者的10%左右[1]。血小板参与血液肿瘤发病、进展整个过程,而血小板输注已成为血液肿瘤患者主要治疗手段,但受多种因素影响,血小板输注无效风险依然存在。相关因素研究发现,发热是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主要因素之一,可能与血小板中免疫因子保存完整性有关[2]。基于此,本研究选取血液肿瘤患者96例,旨在探究输注血小板前后体温变化对其输注效果的影响。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我院2018年5月~2019年8月收治的血液肿瘤患者96例,根据输注前体温情况分为A组(n=48)与B组(n=48)。A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20~69岁,平均年龄(45.63±6.59)岁;病程1~12个月,平均病程(5.56±2.11)个月;输注血小板前24h内体温<38℃。B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44.05±7.11)岁;病程1~13个月,平均病程(5.85±2.23)个月;输注血小板前24h内体温≥38℃。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均衡可比(P>0.05)。所有患者签署研究同意书。

1.2 血小板输注 所有患者输注的单采血小板由本院血液中心采集并制备,符合GB18469-2012血小板国家标准,血小板数目≥2.5×1011/袋,250~300ml/袋,贮存于20℃~24℃恒温摆动保存箱(型号:PH-A型,潍坊普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有效期内(≤5d)输注。

1.3 血小板输注效果 将血小板输注后24h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CCI)和实际血小板回收率(PPR)作为疗效评估指标,PPR=[输注后血小板计数(Plt)-输注前Plt]×自身血容量/输入血小板总数×100%;CCI=(输注后Plt-输注前Plt)×体表面积/输注血小板总数;其中24h PPR≥20%、24h CCI≥4.5为有效。

1.4 观察指标 ①两组输注血小板前后体温变化;②两组血小板输注效果。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24.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

2 结果

2.1 输注血小板前后体温变化 A组输注前24h体温(37.34±0.53)℃低于输注后(37.93±0.65)℃(t=4.874,P<0.001);B组输注前24h体温(38.85±0.43)℃与输注后(38.89±0.65)℃相比无显著差异(t=0.841,P=0.403)。

2.2 血小板输注效果 A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高于B组(P<0.05),见附表。

3 讨论

近年来,血小板输注导致免疫调节作用已备受临床关注,且血液肿瘤患者长期血小板输注无效情况尤为突出,对血小板输注治疗效果造成直接影响,因此造成输注血小板无效的危险因素已成为临床研究热点[3]。研究发现,感染、活动性出血、脾肿大、发热是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危险因素,其中发热是重要危险因素。本研究发现,A组输注前24h体温低于输注后(P<0.05),B组输注前24h体温与输注后体温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输注血小板后出现体温升高现象,原因在于血小板在制备、贮存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生物活性分子,产生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诱发急性肺损伤、发热等。本研究还发现,A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高于B组(P<0.05)。其原因在于,发热状态下机体免疫因子处于失调状态,诱发同种免疫反应,生成血小板相关抗体及特异性抗体,易造成血小板输注无效。

附表 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比较[n(%)]

综上所述,输注前后发热是造成血小板输注无效重要因素,且输注前血液肿瘤患者体温越高血小板输注效果越差。

猜你喜欢

病程计数体温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鼻负压置换治疗对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患儿病程及病情的影响
递归计数的六种方式
古代的计数方法
哪些因素影响体温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古代的人们是如何计数的?
枣庄地区小儿支原体肺炎实验室检验结果及流行特点的研究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
针灸配合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