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技术治疗9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分析

2020-10-20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810000王晓锋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13期
关键词:椎间盘腰椎间盘出血量

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810000)王晓锋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骨科中较为常见,机体以髓核为主要的腰椎间盘各部分,发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在外力作用下,椎间盘纤维环被破坏,髓核突出于后方及椎管部位,硬膜囊及相邻脊神经根受到一定的刺激或压迫,进而引起一系列症状表现[1]。近年来,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改变,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工作压力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率不断增高[2]。临床中,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等疾病特点,以腰部疼痛、下肢麻木、放射痛等为主要表现,活动受限;严重者甚至出现下肢肌力下降、足下垂及不完全瘫痪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3]。因此,临床中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临床治疗中,对于髓核突出明显,神经根压迫程度严重及保守治疗效果较差的患者,建议行手术治疗[4]。传统后路椎板开窗手术不同程度破坏椎体骨性结构,创伤较大,恢复较慢,影响脊柱稳定性,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5]。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治疗凭借创伤小,减压迅速、恢复快、复发少等优点,被广泛开展应用[6][7]。本研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给予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治疗,探讨其临床效果,旨在为此类患者的手术治疗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选自2017年10月~2018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9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n=49)与对照组(n=48)。观察组,男28例,女21例;年龄22~67岁,平均(45.21±10.37)岁;病程0.5~12年,平均(6.48±1.23)年;L4~S1突出25例,L3~L5突出24例。对照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20~65岁,平均(45.01±12.09)岁;病程0.5~15年,平均(6.67±1.59)年;L4~S1突出26例,L3~L5突出2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突出部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附表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附表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注: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5,**P<0.01。

组别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下地时间(h) 住院时间(d)观察组(n=49) 75.13±17.68 18.43±5.78 32.28±9.18 3.69±1.01对照组(n=48) 81.09±21.77 77.71±16.12** 74.31±11.96** 10.77±3.15**t-1.478 -24.011 -19.387 -14.843 P 0.143 0.000 0.000 0.000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临床表现为腰痛、下肢放射痛、马尾神经症状,并经CT检测确诊;②年龄≥18岁;③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严重感染、恶性肿瘤患者;②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者;③受试资料不全或研究过程中主动退出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常规检查。对照组给予常规后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嘱患者俯卧位,硬膜外麻醉,在病灶处椎间隙中心位置行6cm左右的手术纵向切口,逐层切开剥离韧带等组织,暴露病灶侧边椎板。咬骨钳开窗操作,切除黄韧带,暴露硬膜囊,分离神经根,将突出的椎间盘髓核摘除。观察组给予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嘱患者俯卧位,0.5%利多卡因局部麻醉,C臂机透视定位突出部位;明确穿刺点、穿刺部位后,穿刺针刺入椎体上关节突,进入椎间盘,造影剂髓核染色。导丝、工作套管植入,做皮肤切口,椎间孔镜置入,探查髓核;髓核钳摘除髓核,取出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椎间盘射频消融术及纤维环裂口紧缩成形术后续处理,所有患者术后止血缝合,常规抗感染等治疗。

1.4 疗效评定标准 ①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时间、住院时间。②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程度,疼痛程度最低为0分,极度疼痛为10分,分值越大表示疼痛越剧烈。③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JOA)腰痛评分[8]比较两组患者腰痛程度,评分为0~29分,得分越高代表功能越好。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22.0处理。计量资料采用正态分布检验,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等级资料比较采用Mann-Whitney Test检验。α=0.05,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术后,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下地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附表。

2.2 两组VAS评分比较 手术后,两组VA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S评分(1.27±0.38)低于对照组(2.39±0.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JOA评分比较 手术后,两组JOA评分较术前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JOA评分(27.37±4.19)高于对照组(25.28±5.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临床常见疾病,主要指机体周围脊神经或马尾被压迫而产生的综合征,发病与椎间盘解剖结构、退行性病变及外伤等多因素相关[9]。患者临床中以腰腿疼痛为主要表现,主要原因为机械性压迫引起椎管内压力增高及炎性物质聚集后刺激神经根等。近年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10]。临床中应给予积极干预治疗,减少不良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临床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以降低机械压迫所导致的椎管内压力,减少炎性物质聚集所产生的化学刺激为主要原则[11]。传统手术治疗为髓核摘除术,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达到彻底减压,扩大神经根管,充分解除被压迫的神经根,缓解临床症状的目的[12]。但是,该术式属于有创操作,需要对部分骨性结构进行咬除,充分剥离椎旁肌、黄韧带等,以有效暴露手术视野,手术创伤较大,可影响机体椎板骨性结构,脊柱稳定性下降[13]。有数据显示,髓核摘除术术后腰椎不稳的发生率约为15%左右[14]。随着微创理念的不断更新及微创技术的发展成熟,传统术式逐渐被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所替代,成为现阶段治疗骨科疾病的重要微创术式[15]。本研究采用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据患者自身综合情况,合理制定入路及穿刺方案,有效减轻椎间盘压力,缓解椎间压迫,临床效果显著。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下地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可有效改善手术各项指标,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改善腰椎功能。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第一,手术直接到达突出部位,手术切口小,对机体骨性结构、椎旁肌损伤较小,完成整个手术只需要咬除少部分椎板,可最大限度保持脊柱力学稳定性,减少腰椎不稳等的发生风险[16]。微创操作对椎管内神经及结构干扰性极低。第二,镜下可对蓝染髓核及破裂纤维环清楚辨别,以彻底清除,避免椎间隙高度丢失。对不容易摘除的髓核行射频消融,减少手术出血量,神经根粘连及椎管内瘢痕发生概率下降,同时减少术后腰痛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17]。第三,持续灌注液清洗,对椎间盘内堆积的炎性物质及有害代谢物质可有效处理干净[18]。最后,局部麻醉可显著降低麻醉风险。

总之,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手术指标,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椎间盘功能,促进腰椎功能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椎间盘腰椎间盘出血量
针刺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研究
称重法和升级容积法并用对产后出血量的估算调查
经皮椎体强化术后对邻近椎间盘影响的观察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CT、MRI特征及诊断准确性比较*
综合护理对无痛分娩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
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MRI和CT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温针灸配合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锻炼首选蛙泳
半躺姿势最伤腰
应用氨甲环酸对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