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检查和核磁共振检查诊断股骨头坏死的应用价值探析

2020-10-17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0年10期
关键词:诊断率准确度股骨头

谢 任 龙

(广东省中医院影像科 广州 510000)

股骨头坏死是骨科常见病,多由股骨头缺血所致坏死。早期起病隐匿,在股骨负重区域开始发病,骨小梁结构在应力作用下发生微骨折,而股骨组织受缺血影响未能及时修复,导致股骨反复发生损伤-修复工作,最终股骨内部结构损坏,发生股骨头塌陷、变形,形成股骨头坏死[1]。本病表现为髋部疼痛、行走及负重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临床多借助CT或MRI对本病进行检查[2]。这两种方法均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但两者在不同股骨头坏死分级的图像上存在一定差异,CT无法显示骨折及关节坍塌情况,而MRI不仅能清晰显示病变图像,还可对周围软组织进行分辨[3]。本研究进一步对比CT和MRI在诊断股骨头坏死的应用价值,现具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我院骨科治疗的65例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0例,女35例,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54.7±10.3)岁,病程6~18年,平均(12.4±3.1)年;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患侧腰膝髋部疼痛、腹股沟内侧疼痛、负重及行走障碍等,查体可见托马斯症阳性、“4”字征阳性,均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按ARCO分期,Ⅰ期18例、Ⅱ期25例、Ⅲ期16例、Ⅳ期6例。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自愿加入研究。

1.2 方法

(1)CT检查:采用SIEMENS公司的64排螺旋CT机,患者取仰卧位,设置层间距5mm、厚层5mm、三维重建层厚1.0mm、间隔0.7mm,电流130Kv、电压50mA,扫面范围从髓臼上缘至股骨颈,常规扫描后行加层扫描,图像传至工作站行冠状位三维重建[4]。(2)MRI检查:采用SIEMENS Skyra 3.0T型MRI扫描仪,患者取仰卧位,使用腹部线圈进行扫描,实施T1WI和T2WI序列扫描以及增强扫描,线圈保持矢状位,回旋波T1加权成像,高速旋回波T2脂肪抑制成像,部分患者增加冠状面扫描[5]。两组影像学资料均由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采用盲法读片进行诊断,并核对结果,对持有不同意见的结果进行商讨后共同决定。

1.3 ARCO分级标准

(1)CT检查:Ⅰ期为骨小梁模糊、呈星芒状结构,伴有轻度骨质疏松;Ⅱ期为股骨头局部呈斑状影像及囊变,无星芒状结构,伴有骨质疏松;Ⅲ期为股骨头伴囊变、新月征、关节面塌陷;Ⅳ期为关节面塌陷或变平、髋臼改变、关节囊变及关节面硬化、关节间隙退行变[6]。(2)MRI检查:Ⅰ期为股骨负重区域斑状T1、T2信号;Ⅱ期为T1、T2加权成像为高信号,呈线样特征;Ⅲ期为T1加权成像为低信号,T2加权成像为高信号;Ⅳ期为股骨头塌陷,T1、T2为低信号[7]。

1.4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的分期诊断及总诊断率,评估两种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并分析影像学表现。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不同ARCO分级诊断率及总诊断率比较

观察组65例中,41例(63.08%)表现为T1WI和T2WI信号上的斑点状或条状阴影;16例(24.62%)为斑片状或不规则形状的T1低信号区;6例为股骨头塌陷的T1、T2低信号。对照组65例中,13例(20%)呈星芒状结构、骨小梁模糊;52例(80%)均表现为局部呈斑状影像及关节囊变,其中5例(9.62%)有股骨头塌陷,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ARCO分级诊断率及总诊断率比较[n(%)]

2.2 两组间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比较

表2 两组与病理诊断符合情况(n)

表3 两组间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比较[n(%)]

3 讨论

股骨头坏死的主要致病原因为股骨头缺血,其中股骨头骨折后愈合不良是诱发股骨头坏死的重要因素。其病情进展缓慢,早期症状多不明显,仅表现为骨小梁损伤,髋关节囊充血、水肿、炎性渗出等,此时介入治疗可治愈。当病情进展后,股骨头缺血加重而发生坏死,此时患者会感到明显疼痛而来就医,但病情已处于中晚期,此时股骨头结构破坏明显、关节囊性变、关节面塌陷及硬化等,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需要将坏死股骨头完全截除,置入人工股骨头,这会给患者带来严重损伤[8]。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股骨头坏死至关重要,早期发现通过保守治疗尚有治愈可能,能够避免手术带来的巨大痛苦。

现阶段,临床主要借助影像学手段对股骨头坏死进行诊断。既往X线检查是主要检查手段,操作简便、价格低廉,但受影响因素多,假阳性率及漏诊率高,不利于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诊断。近年来,CT和MRI检查在临床广泛推广。CT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可进行多层面的连续扫描,利于多层面、多角度观察股骨头病变。正常股骨头在CT图像上呈现星芒状,早期病变时股骨内部皮质增厚、皮质下微骨折,尚有星芒状结构可辨认,表明股骨头损伤较轻微。当病情进展后逐渐出现囊变、关节面硬化、塌陷等病变,这给临床预测股骨头坏死程度提供了可靠依据[9]。同时可确定是否存在死骨、骨破裂情况,有利于提升诊断效果。

MRI与CT检查有一定差异性,MRI可对股骨头的任意断面扫描成像,能够反映股骨内部脂肪细胞信号强度,能全面分析坏死组织的信息,能系统分析股骨头坏死早期的线片及片状水肿。其在MRI成像上表现为双线征,在T1W1成像低信号区上出现一条T2W1线状高信号,此作为正常股骨与缺血股骨的分界线,同时可根据不同信号强度评估股骨坏死、吸收及修复过程,从而提供准确诊断参数,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10]。另外,MRI可探查髓腔有无病变,发现有无骨内炎症,反应病变组织不同层面的代谢水平,显示关节内有无积液,对病变有较好的定位和显示效果,能够提供更多的病理信息。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Ⅰ期、Ⅱ期、Ⅲ期、Ⅳ期以及总诊断准确率上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充分证明CT和MRI 在诊断股骨头坏死上各具优势,但总体MRI的诊断准确率更高,在图像上对不同病变的显示效果更好,能够有效区分不同病变程度的图像特征,提升临床对病变程度判断的准确性,特别对于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诊断准确率高,利于临床早期确诊和治疗。

综上所述,CT和MRI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上均有较高应用价值,但MRI的总体诊断效果更好,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更高,值得在临床优先选用。

猜你喜欢

诊断率准确度股骨头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潜在失调基因的鉴定
影响重力式自动装料衡器准确度的因素分析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应用MRI、CT诊断的价值差异研究
股骨头坏死可不手术治疗吗
论提高装备故障预测准确度的方法途径
Word中“邮件合并”功能及应用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
2010~2014年中山市情感障碍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构成变化
肺炎支原体抗体联合白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对GB 17167实施过程中衡器准确度要求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