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江西省情的思政元素嵌入专业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以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课为例

2020-10-12冯弋江武丹易娇艳廖国臣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育人教学内容

冯弋江,武丹,易娇艳,廖国臣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江西九江 332000)

一、“课程思政”政策背景与“上海经验”

(一)政策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017年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同年,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指出要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完善教学设计,将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实现思政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统筹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与创新,深度挖掘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相互配合、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充分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

(二)“上海经验”

2014年起,上海在高校探索实施“课程思政”建设专项计划,启动整体试点校12所、重点培育校12所、一般培育校34所,逐步实现全市高校全覆盖。“课程思政”建设中,各高校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定位,规划顶层设计,区分“三类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国系列”选修课程、综合素养和专业教育课程的不同特点,分类建设。目前上海各高校已建设“中国系列”课程近30门,综合素养课程175门,近400门专业课程开展了试点改革。通过“课程思政”专项建设,上海高校打造了多层互补、跨界融合的思政教育体系,有效推进了 “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形成了“价值引领,协同育人”的圈层效应。

二、思政元素嵌入专业课的逻辑应然

专业课与思政元素具备良好的“触点”,叠加融合利于产生协同效应,具体表征为二者在育人过程中的“同向同行”,体现了“知识传授、技能提升与价值引领”的内在统一。

(一)思政教育与专业课学科间的关联性

思政教育内容博大精深,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具备跨学科特点,包括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井冈山精神等革命精神、工匠精神、创新创业精神;包括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世界观,思维工具和方法论等。显然,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具备天然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思政教育可以超越具体专业问题,在更大范围分析与思考专业教学问题,它对专业课程教学具备价值引领、方法指导、心智启迪的显性与隐性双重叠加作用。同时,所有教学活动,包括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都肩负有立德树人的职责,此意义上,二者具备教学功能定位与教学目标取向的高度一致性〔1〕。

(二)思政教育和职业素养培育的贯通性

“对标专业方向、发展职业能力、符合岗位要求”,这是专业课程的属性特点与功能定位。但是鉴于人才培养的“全面与可持续性”,并适应职业市场的迁移性需求,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在注重知识传授,满足显性化教学目标,符合专业教学功能定位的同时,也需要融合有利于职业素养提升的相关教学要素。这恰恰是思政教育的“有为、有效、有力”的涵盖范畴。毫无疑问,思政教育肩负有“工匠精神”“双创意识”“诚信担当”“社会责任”“人文关怀”“理想信念”“传统文化”“家国情怀”等元素的培育职责与功能。这些思政元素显然是职业素养评价与养成体系中的重要构成。因此,利用思政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良好贯通性,挖掘与梳理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其列入专业课教学设计和课堂讲授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强化思政教育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导向意义,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对职业素养提升的价值引领作用〔2〕。

三、思政元素的江西省域特色表征

充分融合地方特色,是有效发挥思政教育功能的有效手段。江西省无疑具备极富省域特色的思政元素。归纳提炼思政元素的江西省域特色表征,将江西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与特色地域文化融合在思政教育中,一则有利于淡化思政元素“空中楼阁”“高高在上”的惯性认知,增强思政教育的地域亲近感和亲和力;二则有利于丰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思政教育资源,为思政元素嵌入专业课程教学打下素材基础。

(一)思政元素融合江西社会经济发展省情的表征

思政教育应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充分考量江西省省情特点与可持续发展愿景,以江西“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为基本指引,促进思政教育与地域发展的形势与政策宣讲相统一,增强学生对省情、对家园的认识,厚植学生爱省爱家的情怀。

将江西省推进经济结构转型与升级,构建新型工业体系,“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协同推进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融入学生的就业创业与职业发展规划,增强学生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将江西大力实施绿色崛起战略,加快发展绿色经济,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基本建成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努力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发展目标融入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中,引导、鼓励学生积极践行绿色的生态观。

(二)思政元素融合江西地方特色文化的表征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优秀、特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将地方优秀、特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可以有效促进思政教育与地域特色文化相统一。

1.“红、古、绿”的江西特色文化。江西文化积淀丰富且深厚,形成了以景德镇陶瓷文化、书院文化、江右商帮文化等为代表的古色文化,以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人民军队摇篮南昌、人民共和国摇篮瑞金、中国工人运动摇篮安源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四山一湖”(庐山、龙虎山、三清山、井冈山及鄱阳湖)为代表的绿色文化。

2.思政教育与地域文化契合关系。江西古色文化、红色文化、绿色文化中蕴含深切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人文精神、革命精神,为专业课程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思政教育素材。教师在思政教育中,应全面梳理、归纳江西特色地域文化,深入挖掘这些文化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积极开发特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将特色文化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丰富思政教育的形式,不断增强思政教育的生命力,提高思政教育的育人效果〔3〕。

四、思政元素嵌入专业课程的实践路径

坚持思政教育的地方特色,结合江西社会经济发展省情、地方特色文化等,选取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课程为教学个例,研究思政元素嵌入专业课程的实践路径。

(一)“专业+思政”二元协同,重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1.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顶层设计。坚持“以专业知识讲授为主线,思政元素为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提供有力支撑”为基本原则,推进专业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合,做到“从营销基本理论中挖掘思政元素,以思政思维解构营销理论的生活实践,把解决思想问题同专业实践问题相结合”。

2.优化与重构课程教学内容。以营销课程基本理论为教学内容的主脉络,选取章节相关知识点作为思政元素的切入点,选择案例分析、观看视频、小组讨论、实地调研等有效的教学方式,发挥思政元素在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诚实守信的职业素养、厚植爱国爱省爱家的家国情怀、增强法治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功能,达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二元协同育人的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优化实施的关键在于挖掘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体系、省域发展规划、地方文化表征等内容的吻合点,构建起融“专业知识传授、职业素养培养、人文精神熏陶、核心价值引领”为一体的多学科交融、协同育人的教学内容体系。表1为营销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二)“线上+线下”两种场景,创新专业课程教学方法

1.开发“线上”教学场景。基于“互联网+教育”技术背景,开发基于“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知识体系的在线开放课程——“生活中的营销”,打造融“线上教学素材”“作业布置”“在线考试”“线上讨论”“PBL分组项目教学”“直播课”等模块为一体的“线上”教学场景,结合数字化教育手段,创新运用混合式教学方法,推进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信息化建设。

2.“两种场景”的思政实践。协同推进“线上”和“线下”两种教学场景的“专业+思政”教育功能。一是课前立足于“线上”教学,基于在线课程平台,提供“融合思政元素的专业知识”和“融合专业元素的思政理念”的线上教学素材(见表2)、线上教学情景案例等,同时利用留言版功能,开展课后教学主题讨论等;二是发挥“线下”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育人功能,采用案例分析、讨论式、情景式等教学方法,运用“家常化”的思政语言体系,化营销中的基本原理为生活中的生动道理,在课堂讲授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纳营销专业课程中蕴含的职业道德、人文精神、社会公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思政育人效果。

表1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表

(三)“课内+课外”两个平台,丰富专业课程实践活动

1.发挥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功能。课堂教学是思政教育的第一课堂,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空间范围更为广阔,时间安排更为自由,教育形式更加灵活”的第二课堂在思政教育中,也要发挥不可或缺的、以实践为主要育人载体的重要作用。围绕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有机融合思政教育元素,开发专业课程实践育人项目,不断丰富专业教学实践项目的思政内涵,这是第二课堂教学所应承载的重要职责。

2.第二课堂实践育人路径。一是围绕课程教学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思路,开展有针对性的企业考察、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构建专业课程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如在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教学中,设计并开展“九江大中路”“庾亮南路”等江西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实地调查教学实践项目,撰写文化街区营销文案。二是推进专业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改革,构建“理论+实践”“课内+课外”“线上+线下”“专业+思政”的多元化、多渠道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结果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特别要将实践环节列为专业课程考核评价重要方面,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积极性。三是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大赛对于思政教育的关键性作用。职业技能大赛中所倡导的职业素养与道德、公平与协作、创新创业思维、工匠精神以及昂扬向上、积极进取、敢为人先的理念与思政教育的内涵要义“相应相合”,因此,职业技能大赛既是彰显职教特色的重要载体,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平台。

表2 “课程思政”线上教学素材一览表

(四)“能力+意识”两面注重,推进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1.发挥专业课程师资队伍的关键作用。思政元素嵌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并非二者的生硬拼接、片面追求形式层面的“合二为一”,而是着力提升育人效果及可持续性。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对于构建“课程思政”大格局,创新“德技并修”育人模式,推进“三全育人”工程,具有关键性作用。

2.加强对专业教师思政教育意识的培育。推进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协同育人,一方面要注重专业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锻造,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对专业教师思政教育意识的培育。后者在具体路径上,一是强化对专业教师的思政管理工作,建立专业教师思政考察机制,强化专业教师的德育职责意识,将思政教育任务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重要方面;二是推动建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交流研讨机制,建立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的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集体备课、教学评议、双向培养”制度,推进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融合培养与发展,打造既掌握本专业知识体系,又了解思政教育基本规律,能灵活运用思政元素进行专业教学的专业课程教师队伍。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育人教学内容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