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的跨组织知识转移案例研究

2020-10-12唐朝莉谭宏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显性数控技术隐性

唐朝莉,谭宏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江西九江 332000)

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为学校和企业这两种不同类型组织之间发生知识转移创造了机会。在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校企双方通过跨组织知识转移,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全方位融合。这种跨组织知识转移由社会化(S)、外在化(E)和组合化(C)三个阶段组成。〔1〕第一个阶段社会化是通过学校教师和企业员工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在实际工作中共享知识。第二个阶段外在化是对这些共享的知识进行抽象和编码。第三个阶段是通过组合化将经过抽象和编码的新知识融入现有的知识体系中,让学习者能够在学校环境中掌握那些将在企业实际工作遇到的知识。本文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为案例,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的跨组织知识转移。

一、案例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的跨组织知识转移集中体现在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流程(见图1)中。

(一)社会化(Socialization)

社会化实现了学校和企业之间人员的紧密接触,从而在共同工作中共享隐性知识。虽然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是从专业调研分析开始的,但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有两个前提。第一个前提是校企共建跨组织合作平台,如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工具研究所,并且成立了由行业技术专家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此基础上的跨组织知识转移是从个人开始的,并常常归结于个人。没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专业调研分析。因此第二个前提是师资队伍建设。数控技术专业组建了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组织专任教师下厂锻炼、培养出多名工程师和技师,并对兼职教师进行了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以上社会化措施确保了学校和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共享隐性知识,促进了专业人才培养与生产一线工作直接接轨。

(二)外在化(Externalization)

跨组织知识转移的第二个阶段是外在化,它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数控技术专业跨组织知识转移的外在化阶段可以细分为E0、E1和E2三个环节(见图2)。在E0环节,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调研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对整个外在化进行规划并指明了基本方向。在E1环节,数控技术专业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将企业用人的标准转化为人才的培养标准,形成《数控加工岗位职业标准》,界定了数控加工岗位的工作内容、职业职责、职业要求以及职业培训与认证,为数控技术专业的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人才目标定位依据。E1环节可以使得学校的人才培养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真正建立一套适合于数控加工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标准。E2环节在E1环节的基础上,以专业教学团队为主体,校企联合制定《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要求》。《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定,成为数控技术专业办学的纲领性文件,是课程体系开发的基础。

图1 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流程

(三)组合化(Combination)

跨组织知识转移的第三个阶段是组合化,它将各种知识综合为课程体系。组合化是在社会化和外在化的基础上实现的:数控技术专业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要求》为基础,确保每个知识点或每项技能都能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系统培训和强化巩固。在第1、2学期开设一些项目化的基础课程,让学生学习必要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在第3、4、5学期开设理实一体化课程;最后经数控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定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当前企业一线数控技术相应的岗位工作。

二、研究结论

图2 数控技术专业的跨组织知识转移

虽然学校和企业是两类不同的组织,各自拥有的知识资产也不尽相同,但是由于存在产教融合中的跨组织知识转移,双方建立起了某种联系并且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知识重叠。这部分重叠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因此,如果以知识特性进行划分,在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的跨组织知识转移中,社会化(S)、外在化(E)和组合化(C)分别是真隐性知识、假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三个层面的跨组织知识转移(如图2所示)。

(一)真隐性知识层面的跨组织知识转移(S)

我们只能对于企业中的假隐性知识进行外在化——真隐性知识是那些根本不能够编码的隐性知识,未编码程度最高,因此很难转移给其他组织或个人。值得注意的是,待转移的假隐性知识需要相应的真隐性知识来理解,因此校企之间隐性知识的重叠程度是促进跨组织知识转移的关键因素。学校的专业教师只有深入一线探究企业环境中的工作任务,并且与企业员工面对面地交流,才能潜移默化地掌握实际工作中的有用知识。数控技术专业非常重视双师队伍建设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组建了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组织专任教师下厂锻炼,并且在学生的实训实习过程中加强实训指导教师的业务素质。正是由于真隐性知识层面的跨组织知识转移,才使得学校教师对企业的工作任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由此形成的重叠知识,为知识的抽象和编码准备条件,从而为将行动领域的知识转化为教学领域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假隐性知识层面的跨组织知识转移(E)

假隐性知识是那些能够抽象和编码的隐性知识,可以通过外在化使其便于整理、存储和扩散。在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过程中,这种外在化通过三个环节构成。第一个环节是E0,即专业调研分析以及确定专业培养目标。E0确定了应该转移什么知识,以及知识转移的方向,因此它起到了跨组织知识转移的定向作用。第二个环节是E1,即行业企业制定《数控加工岗位职业标准》。《数控加工岗位职业标准》基于数控加工岗位的工作过程,针对数控生产操作及工艺实施人员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等内容进行全面界定,不仅是企业数控加工岗位的职业标准,也是学校开展教育和培训的现实依据。

假隐性知识层面的跨组织知识转移只能在产教融合中的重叠知识中实现,否则就需要先采用E1环节使得待转移的企业隐性知识纳入学校的接受范围内,从而实现有效的知识转移。在假隐性知识层面的跨组织知识转移中,行业企业要主动调整所转移的知识客体,同时学校作为知识的接受方也要通过主动调整使来自行业企业的知识适应学校的环境。这就是外在化的第三个环节E2,即以专业教学团队为主体,依据《数控加工岗位职业标准》制定《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要求》。《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要求》规定了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素质要求、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

(三)显性知识层面的跨组织知识转移(C)

显性知识层面的跨组织知识转移主要是将显性知识进行搜集、整合和使用,从企业环境中复制到学校环境中。这种跨组织知识转移不仅包括外在化(E)基础上的显性知识的知识转移,而且还包括从企业环境中直接复制到学校环境中的显性知识转移。这个过程体现为专兼教学团队合作开发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完成相关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大纲、课程考核标准、试题库,以及用于专业课程教学的教材(讲义)、学习指南和习题集等。同时,专兼职教师携手建设教学资源库。每个资源库由媒体素材(图片、动画、视频等)、技术资料(国家标准、行业规范、应用案例、参考书籍等)、行业动态和试题库等模块组成。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既有静态存在时的不可分性,又有动态运用时的不可分性,〔2〕所以组合化可以通过直接组织显性知识,间接地组织与之联系的隐性知识。〔3〕

综上所述,在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学校和行业企业之间存在显性知识、假隐性知识和真隐性知识三个层面的跨组织知识转移。在显性知识层面,显性知识通过产教融合实现跨越组织边界的整理、结合和分类。在假隐性知识层面,企业和学校共同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它需要双方在产教融合中进行充分地对话。在真隐性知识层面上,产教双方共享隐性知识并促进以上两个层面的跨组织知识转移。其中的一个结果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重叠知识作为跨组织知识转移的基础,会随着跨组织知识转移而不断累积,从而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猜你喜欢

显性数控技术隐性
面向智能制造的数控技术教学改革与探索
输注人血白蛋白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显性肝性脑病发生率并提高其缓解率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数控技术在矿山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探讨
智能制造与先进数控技术的发展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