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明清四川籍诗人咏陕诗探析

2020-10-09伏漫戈

唐都学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陕西诗人

伏漫戈

(西安文理学院 文学院,西安 710065)

地域与文学的关系密切,近代,从地域视角研究中国文学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古代关中文学的研究,方兴未艾,成果丰硕。曹道衡《关中地区与汉代文学》、李浩《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杨挺《明代陕西作家研究》、师海军《明代中期关陇作家研究》、蒋寅《清初关中理学家诗学略论》、冉耀斌《清代三秦诗人群体研究》等论著,为陕西地域文学研究提供了范例。

咏陕诗即描绘陕西风土、自然、人物、事件的诗歌。元明清时期,陕西、四川管辖区域广泛且有变动,涉及的作家、作品难以统计,为了研究结果的准确,研究范围限定为现在的陕西省、四川省。

元明清四川籍诗人的咏陕诗,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实用价值,一方面可考察四川文学的发展变化,了解诗人生平、心态、诗学观念、创作主题、风格流变等重要问题;另一方面,可了解陕西的自然和人文生态。本文选取元明清13位四川籍诗人的55首咏陕诗,予以探讨。

一、元代四川籍诗人的咏陕诗

元代,相关诗人1人,诗作6首,题材有题画诗、咏物诗、赠别诗、赠答诗。“在元代,巴蜀文学家本来不多,而且多未留居乡土”[1],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战争,战乱导致人员流离,教育荒废,典籍损失。文学史上提到的川籍作家,仅虞集1人(1)元代较有影响的巴蜀文学家还有邓文源、蒲道元、任士元、杨朝英等,但他们没有创作咏陕诗。。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青城樵者、邵庵先生、芝亭老人等,祖籍四川仁寿,后移居江西崇仁。延祐三年(1316),虞集曾前往陕西代祀华山。

虞集的6首咏陕诗中,3首为题画诗,这主要是元代文人热衷于创作题画诗。陈邦彦《历代题画诗类》收录“元代题画诗近4000首”“其题画诗之多,题画诗人之众,在中国题画诗史上空前绝后”[2]。虞集咏陕诗声律圆熟,笔力遒劲,语言典正,不乏“舒迟而淡泊”[3]诗风的代表作,如《送鲁子翚廉使之汉中》。

虞集身为儒士、南人,建功立业、济世救民的理想无法实现,常常在诗中叹老嗟卑,借古喻今,抒发胸中块垒。《题秦、虢二夫人承召游华清宫图》描绘秦、虢二夫人蒙受皇帝恩泽入华清宫的景象,诗人讽刺唐明皇骄奢淫逸导致悲剧是咎由自取,委婉表达了亡国之痛。《题唐玄宗按舞图》描写唐玄宗迷恋声色荒废朝政,安史之乱后,晚景凄凉。《题商德符华山图》为题山水的佳作:

昔祠云台馆,行穿御阶柏。夕阴岚气深,重碧照行客。独访张超谷,渐绝岩险迫。

冰生玉井头,日射仙掌侧。岂无铁锁悬,翻身若飞鹘。恐烦华阴令,不奈昌黎伯。

王事况有程,车马何忽忽!流观终南山,周览天府国。而来十七年,欲往不再得。

山河想邈悠,伤残转萧索。摩挲商老图,仿佛希夷宅。高哉莲花峰,白云淡秋色。

诗人欣赏商德符的《华山图》,回忆自己奉命到华山祭祀的情形。眼前浮现出张超谷、玉井、仙掌的壮丽景象。诗人把登山的恐惧、华山的险峻刻画得栩栩如生,为没有机会重游华山伤感不已。此诗虚实结合,浑然天成,笔墨淡雅,意境雄奇,比喻生动,用典贴切。

虞集为文坛领袖,富有声望,诗集中有不少酬唱之作,或赠答,或咏物,或赠别。《送鲁子翚廉使之汉中》赠别友人,此行的目的地是“汉中”,“渭雨”“秦风”生动地勾勒出沿途的风光,旅途的艰苦,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厚谊。此诗想象丰富,意境淡远,情韵深永。《玉印歌并序》歌咏他人的藏品,由物及人,赞美卫青的丰功伟绩,感慨穷通难料,不甘卑微而碌碌无为。“西风木叶茂陵秋”[4]渲染出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悲凉气氛。此诗托物言志,联想巧妙,富有哲理。《代祀西岳答袁伯长、王继学、马伯庸三学士二首》与友人分享旅途感受:

栈道年年葺旧摧,已将平易履崔嵬。经行关辅图中见,梦恋乡山马上来。

诸葛精神明似日,相如情思冷于灰。重思亲舍犹南国,愿托江波去却回。

诗人到达在图画中看过的关中,穿越秦蜀栈道,即将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行走在栈道上,想起先贤诸葛亮和司马相如,表达了功业有成的渴望,抒发了背井离乡的无奈。此诗善于生发,浮想联翩,对比巧妙,运笔深曲,气韵浑成。

二、明代四川籍诗人的咏陕诗

明代川籍诗人7人,诗作16首。其中,怀古诗8首,数量居首;纪行、山水、游览诗8首,与怀古诗平分秋色。明代中期,前后七子倡导复古;后期,时局动荡,复古之风又起。复古不仅体现为学习汉魏、盛唐的诗学观念、写诗方法,也体现为对古人、往事的关注。明代中后期文人好游成风,袁宏道说:“登山临水终是我辈行径”[5],另外,当时文官数量庞大,因职务迁调,“文官宦游由此高度发展起来”[6]。

7人皆为中、后期诗人。一方面,明代前期,统治者施行高压政策,导致文学发展停滞甚至倒退;另一方面,四川受战乱影响,文化遭受严重打击。“在明朝建立近百年的时间,四川仍处于恢复、重建的过程中,无论政坛上或文学上,都没有出现过什么在全国有影响的人物。”[7]明代中后期,文学创作进入恢复、发展、繁荣时期,四川的文学也开始复苏、发展。7位诗人中,6位进士,1位举人,皆有官职。

(一)中期诗人及诗作

中期的3位诗人中,杨慎虽然不是举足轻重的文坛领袖,但在明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力。赵贞吉在四川享有盛名,学术成就突出。金献民作为朝廷重臣、地方大员,在巩固西北边疆方面多有建树。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成都人。弘治十四年(1501),杨慎跟随父亲去北京,经过汉中、西安,写下《过渭城送别》《马嵬坡》等诗。在传播陕西文化方面,杨慎的咏陕诗影响力巨大。杨慎的9首咏陕诗,怀古诗5首,山水诗2首,纪行诗1首,游览诗1首。其咏陕诗偏重于怀古,原因有二:其一,陕西历史悠久,遗迹众多,诗人置身陕西,处处感受到汉风唐韵,情不自禁地抒发思古幽情。其二,杨慎学问弘博,喜爱历史,咏史怀古诗能展现其才学、满足其喜好。其怀古诗立意新颖,见解独到,构思巧妙,发人深省,可分为三类:其一针砭现实,《法门寺》以佛教的色空观讽刺俗众追名逐利,执迷不悟。其二评点是非,《马嵬》认为与杨贵妃相比,战死在潼关的士兵尸横荒野,更为可怜;《温泉》批评唐明皇骄奢淫逸,同情杨贵妃魂断马嵬。其三抚今追昔,《重过华清宫》感叹岁月无情,盛衰无常。又如《咸阳》:

帝里繁华歇,神皋岁月多。秦城倚北斗,渭水象天河。

颓堞无遗土,惊川有逝波。丘陵沉霸气,松柏起悲歌。

昔日都城富丽壮观,王霸之气充沛郁勃,如今断壁颓垣,物是人非。此诗今昔对比,意境苍凉,比喻新奇,拟人生动,情绪感伤,言近旨远。

杨慎的山水诗笔力雄深,白描传神,言近旨远,韵味隽永。或景色秀美,格调闲适,《青桥》描写栈道盘旋云间,驿站依山傍水。山间清风徐来,绿树、鲜花相互映衬,春光令人陶醉,诗人心情愉悦。或气象壮阔,意出尘外,如《华山阻雪》:

山头不可上,谷口回难分。远见三峰雪,平铺万壑云。

大雪封山,诗人无法登上华山,只能在山下远望,华山的美景令其无限神往。诗中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悲凉与无奈。此诗视角多变,想象新奇,意境雄壮,寄寓深刻。

杨慎往返于家乡与北京时,中途路过陕西,游览名胜,抒怀寄情,《凤翔阻雨兼闻寇未靖拨闷》描写诗人历时两个多月长途跋涉,然而在凤翔被雨阻留,更不幸的是故乡发生动乱,诗人悲悼亲人,内心哀痛不已。秦岭横亘天际,阻挡去路,竹林里的斑鸠叫声急促。诗人归心似箭,心中充满愁闷。此诗笔墨冲淡,意境凄迷,拟人传神。《玉泉院》描写清泉、碧峰、落花、飞燕等景物,渲染出清幽的氛围,幻想逃离现实羽化成仙。此诗白描细腻,意境淡远,余味无穷。

沈德潜认为:“五言非其所长,以过于秾丽,失穆如清风之旨也。”[8]但杨慎的咏陕诗,自然清新,典雅工致,蕴藉流丽,无“过于秾丽”之病。

赵贞吉(1508—1576),字孟静,号大洲,四川内江人。嘉靖十七年(1538)、二十一年(1542)、隆庆五年(1571),赵贞吉曾到陕西白水县、华阴县、西安、留坝县。赵贞吉刚正不阿,得罪权臣,屡遭贬谪、罢官,其诗透露了厌倦名利的情绪,如《柴关》:

远山西走长安道,入栈青春听啼鸟。弱冠登朝忽已老,杜宇声声归去好。

人间何事不堪了,直待腊除悔未早。君不见,七十二洞紫柏深,苦海世情争欲沉。

诗人沿山路向长安进发,回想青春年少时走在栈道上听鸟鸣的情景。风华正茂时出仕,转眼已经年老,耳边杜鹃声声,催促归去,诗人决心尽早弃官归隐。诗中抒发了身不由己的无奈,展现了淡泊名利的高雅情怀。此诗意境幽远,联想巧妙,感悟深刻,耐人寻味。

金献民(?—1528),字舜举,号蓉溪,四川绵阳人。西北发生叛乱,明世宗命金献民总制陕西四镇军务,金献民前往平叛,大捷。班师还京时驻扎陕西,金献民赋诗抒发豪情,如《元日寓邠州有感》:

仗钺东还岁已终,捷书先报大明宫。邠州暂住貔貅队,铁骑频嘶雪夜风。

入梦忽惊梅放白,回京须待杏纾红。而今西徼应无事,谅在天颜一笑中。

年末诗人凯旋,驻扎在邠州,风雪夜,战马不停地嘶鸣。诗人从梦中惊醒,此时梅花吐蕊,回到京城便是红杏初绽的春天。诗人表达了胜利的喜悦和为国分忧的忠诚。此诗构思巧妙,想象生动,意境雄奇,笔力遒劲,气势豪迈。

(二)后期诗人及诗作

后期4位诗人中,黄辉与公安三袁志同道合,诗文、书法造诣深厚。尹伸和范文光作为地方官,推动了陕西经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陈于陛(1545—1596),字元忠,号玉垒,四川南充人。与前代相比,“晚明文人不但只是一般的好游,更进而耽于山水,好游成癖,甚而成痴。”[9]陈于陛公务之余,游赏山水,写景寄情,如《华山纪游》:

日华东映标仙掌,山势西来带雪峰。欲驭长风理瑶策,更携三秀跨茅龙。

华山缥缈难见真容,登山的道路祥云笼罩。箭栝险峻,只能看到一线天。太阳照在东峰上,仙人掌显现出来,西峰白雪皑皑。诗人欲乘长风上天,与神仙为伍。此诗移步换景,意境瑰奇,气势雄壮,思致超然。

黄辉(1558—1620),字昭素、平倩,号慎轩、铁庵居士。四川南充人,王夫之评价黄辉诗作:“真韵不损,平倩诗除却入中郎队下作,犹有矩矱,仅于绝句见。”[10]黄辉不仅擅长绝句,其七律也能别出心裁,如《沔县武侯祠》:

丞相棠阴此地偏,几人挥泪定军前。千秋信史犹生气,六尺寒碑自暝烟。

栈阁经残流马路,干戈愁绝卧龙年。杂耕呕血成何事,重为英雄一慨然。

沔县武侯祠位置偏僻,很少有人来此凭吊诸葛亮。武侯祠的石碑孤零零地立在山隅,傍晚,旷野中寒烟弥漫。为复兴汉室,诸葛亮殚精竭虑,病逝五丈原。世人为其出师未捷深感惋惜。诗人对诸葛亮的功绩与品德充满敬仰之情。此诗抚今追昔,立意高远,设问精警,格调肃穆。

尹伸(1578—1646),字乾范、子求,号越溪,四川宜宾人。尹伸曾任西安知府、陕西提学副使。尹伸对西周、盛唐充满向往,公事之暇,寻访古迹,思考治理之道。其怀古、纪行诗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感伤。夕阳下,乾陵荒草萋萋,遥想当年,李唐江山危在旦夕,几番较量,最终恢复社稷。《和乾陵壁上作》描写诗人批评武则天谋权篡位。此诗用典频繁,言辞艰深,讽刺尖刻,对比巧妙。《凤岭歌》追怀盛世:

风猎猎兮云鳞鳞,秦山万迭银海青。轻车超忽三十里,峰回谷转成字形。野花飘香薄烟生,凤皇无声山鸟鸣,吁嗟!西方美人长冥冥。流尘万古咸阳树,蓍草裁知西伯墓。髫年误解朝阳诗,毕生困顿岐周路。

感叹周文王创造的盛世高远难求。诗人理想破灭,奔波劳碌,心情沉重。此诗化用巧妙,意境雄奇,笔力雅健,寄托遥深,顿挫有致。

薄游驱老马,暇日此追随。麦熟黄垂地,苔深绿绕碑。

妒风腥草木,妖气染熊罴。自丑生前事,难题石上辞。

诗人闲暇之日骑着老马出外游玩,田野里,沉甸甸的金黄色麦穗垂到地上,碑石上长满青苔,乾陵的草木被武则天污染,石人、石兽变成妖怪。诗人批评武则天败坏伦常秩序,没有功德值得记载。此诗想象新奇,言辞犀利,讽刺辛辣,见解独到。

三、清代四川籍诗人的咏陕诗

清代,川籍相关诗人5人,诗歌33首。其中,山水田园诗13首,纪行诗11首,游览诗1首,怀古诗4首,时事诗4首。与元代、明代相比,除登山临水、寻幽访古之作外,犹有对陕西现实生活、风土人情的反映。“萧条大斗城”[12]写边远城镇荒凉;“年丰民气健,山近土膏坚。麦酒难疗渴,驼羹不取钱”[13]56写关中民风淳朴;“军符络绎马蹄骄”“仓皇鬼蜮来无定”[13]379写军情紧急,贼寇猖獗……从中能了解陕西当时的社会状况。这一时期,记游、写景之作数量多,其原因与诗人的性情、特长、经历有关。费密的诗,以感怀诗、田园诗为主;李调元的2000余首诗,主要是纪游、酬赠、咏物之作;张问陶“尤以时事民生诗、纪行写景诗、咏怀抒情诗、爱情亲情诗及题画诗著称”“纪行写景诗特别多”[14],“六度穿越秦蜀栈道”,创作了“二百余首”[15]山水、纪行诗。

明末清初,四川饱受战乱之苦,经济、文化遭受重创,人才凋敝,虽有移民政策刺激,但恢复缓慢。乾隆、嘉庆年间,是四川的繁荣时期。5位诗人中3位是清中期诗人,且成就显著。由此可见,天下太平,文化繁荣,文学创作兴盛;社会动荡,文化萧条,文学创作衰微。这一规律也适用于其他朝代。

(一)前期诗人及诗作

费密(1623—1699),字此度,号燕峰,四川新都人。顺治十年(1653)至十四年(1657),费密在陕西勉县避难,创作咏陕诗4首。费密的咏陕诗为田园山水诗,是了解清初陕西社会状况的重要文献。《沔县村居》描写诗人僻处深山,忘怀世事,专心务农;《移家定军山下》写雨中的山峰恍若仙境,诗人生活悠闲自在;《洋县二首》清丽、闲适:

春山青复青,春水绿复绿。花开不见人,何处沧浪曲。

微风度城上,满城花尽开。闲携一壶酒,花落满苍苔。

诗人笔下的田园生活淳朴、恬淡、平和、宁静,看不到战乱的凄惨与伤痛,没有背井离乡的辛酸。诗人从连年兵燹的蜀地逃到相对安定的陕西,乐天知命的人生态度令其随遇而安,心胸豁达。

(二)中期诗人及诗作

张问陶是清代四川诗人的翘楚;李调元在戏曲理论、典籍保护方面贡献突出;李复心在诸葛亮墓的保护及相关文献的整理方面功不可没。这一时期的28首咏陕诗:山水田园诗8首,纪行诗11首,时事诗4首,怀古诗4首,游览诗1首。

李调元(1734—1803),字羹堂、赞庵、鹤洲,号雨村、童山老人、童山蠢翁等,四川绵阳人。乾隆三十四年(1769)、三十六年(1771)、五十年(1785),李调元往返四川与京师时,途经陕西凤县、西安。经历宦海沉浮、人生悲剧,李调元仕宦时期的诗歌格调沉郁,意境苍凉,如《夜宿宁羌州》:

万壑千岩里,萧条大斗城。三更惊虎入,四面尽猿声。

雨骤林先啸,风狂涧亦鸣。晓来山水涨,何处向前程。

宁羌州被崇山峻岭包围,寂寥冷落。诗人半夜惊醒,听到周围一片猿啼之声。大雨落在树林里,呼啸不已。狂风激起波浪,轰鸣之声震耳。天亮了,河水上涨阻断去路,找不到前进之路。此诗笔力雄健,意境奇异,层层渲染,寓意深远。

张问陶(1764—1814),字仲冶、柳门、乐祖,号船山、蜀山老猿、宝莲亭主等,四川遂宁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五十四年(1789)、五十六年(1791)、嘉庆二年(1797)、三年(1798),张问陶曾到潼关、华州、西安、宝鸡等地。张问陶创作了大量咏陕诗,这些诗是了解陕西自然、社会的重要文献。其25首诗,山水诗8首,纪行诗9首,怀古诗4首,时事诗4首。

张问陶的山水诗抒情色彩浓郁,风格多样,从意象、情感两方面,可分为三类:其一,自然景物秀美,富有诗情画意。《潼关》写诗人站在潼关放眼四顾,黄河蜿蜒曲折细如瓜蔓,远处的华山数峰翠绿。绿杨半掩的小路上红衫青笠点缀其间。其二,自然景物奇异险怪,抒发求取功名的焦虑以及科场失利的苦闷。《七盘岭》描写陡峭的山峰高耸入云,两边的悬崖交错,深窟中蛟螭出没,怪石千姿百态,狰狞诡异,让人心惊胆战。诗人由栈道的险峻,引申出人生之路的艰难;《雨后过五丁峡》描绘五丁峡山高谷深,浪高流急,气势逼人,惊心动魄;《望栈道作》写诗人归心似箭,站在渭河平原遥望蜀道,眼前的景物触动了相关之思;《雨后发黄牛堡》描写夜晚,大雨滂沱,沟壑被巨流吞没。脚下的河水打着漩涡发出轰响,惊涛骇浪气势威猛。岁月充满艰难险阻,人生坎坷,诗人满怀愁绪。其三,自然景物雄奇壮观,笔墨酣畅,情感浓烈。《登华阴庙万寿阁望岳同亥白兄作》写诗人登上万寿阁眺望华山,景色雄奇壮丽,诗人追攀李、杜,无比自信;《登凤岭绝顶俯看云气同亥白兄作》写诗人站在栈道的最高处俯瞰云海,变幻无穷的神奇景象令人神往;《望太白山》大气磅礴:

形势抗西岳,尊严朝百灵。雪留秦汉白,山界雍梁青。

鸟道欺三峡,神功怯五丁。峨眉可横绝,归梦记曾经。

太白山地形险要,地位尊贵,可以与华山抗衡。山顶上秦汉的积雪至今洁白,山势陡峭超越三峡,气势磅礴胜出峨眉山,梦中可见壮丽景象。诗人笔下的太白山雄伟神奇,令人难忘。此诗意境雄浑,气势壮观,层层对比,拟人传神。

张问陶的咏史怀古诗很少空泛地抒发沧桑巨变的感慨,多针对具体的人、事直陈己见。或追怀往事,褒贬历史人物,《谒留侯祠》赞美张良进退自如,对张良的智慧充满了钦佩;《重过马嵬》对唐明皇为了社稷牺牲杨玉环的痛苦抉择充满同情;《骊山杂咏》对李白怀才不遇、颠沛流离的遭遇充满同情,对唐明皇的薄情寡义、贪图享乐予以嘲讽。或寻幽览胜,探索兴亡原因,《咸阳怀古》描写汉武帝时期留下的古迹被人遗忘,感叹春光易逝,兴废无常,总结历代帝王骄奢淫逸、劳民伤财的共性,揭示了盛衰成败的根源。此诗古今对比,意境苍凉,立意新颖,发人深省。

张问陶的纪行诗笔墨冲淡,白描生动,联想巧妙,感慨深永。从内容看,可分为三类:其一,风土人情富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华州》写华州风光秀丽,五谷丰登,百姓安乐,民风淳朴;《留坝》写“涧底黄茅屋,云间白版扉。田高冬水足,树冷夏虫稀”[13]64,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宁羌州》写宁羌州美景如画,生活安宁,富有田园意趣。其二,立意高远,胸怀天下。《入秦栈》写诗人回家心切,途中受阻,但胸怀大局,为动荡的事态而担忧。其三,怀远思乡,孤独无依。《西安客夜》写诗人落第归乡,途中触景生情,引发离愁别恨以及世事无常的悲伤;《华阴月夜》写诗人旅途中孤独寂寞,夜深人静之时,望月思乡;《凤县除夜》写诗人为功名,常年跋涉于京师与家乡之间,抒发了人在异乡的孤独感伤;《咏怀旧游》中失意者的形象跃然纸上:

秦栈萦纡鸟道长,三年三度过陈仓。诗因虎豹驱除险,身为峰峦接应忙。

雁响夜凄函谷雨,柳枝秋老灞桥霜。美人名士英雄墓,一概累累古道旁。

栈道盘旋曲折,崎岖艰险的道路漫长,三年三次经过陈仓。行走在层峦叠嶂之间,身心疲惫。雨夜,大雁叫声凄凉,柳树在秋霜中凋残。美人、名士、英雄的坟墓,在古道边排列成串。诗人为名利而奔波劳碌,闻雁鸣、睹落叶,触动思乡之情。此诗意境凄清,造语奇崛,联想巧妙,言近旨远,情绪悲凉,感慨遥深。

张问陶的咏陕诗并非一味记游写景,尚有描述乾、嘉时期重大事件的时事诗,这些诗继承杜甫诗歌的诗史精神,胸怀苍生、关心民瘼,如《戊午二月九日出栈宿宝鸡县题壁十八首》。1796年,川、楚、陕、甘、豫爆发白莲教起义,历时9年,影响广泛。1798年,张问陶前往北京,途经宝鸡,目睹白莲教起义造成的动乱景象。诗人如实描写了白莲教的声势以及生民涂炭的惨状,揭露了武将、文官的贪婪残忍、腐朽无能,表达了对民众疾苦的同情,抒发了对亲人的深切担忧。这组诗比喻新奇,拟人生动,对比鲜明,笔墨犀利,讽刺辛辣,直抒胸臆,感情悲愤。

李复心(约1765—1830),号虚白道人,四川成都人。李复心在“陕西勉县任武侯祠主持长达三十余年”[16],他熟悉陕西的历史,热爱三秦的山水。李复心的诗笔力雄健,超然物外,《登汉武帝祈仙台》抚今追昔,汉武帝求仙之处尚在,如今山上难觅神仙的踪影,只有明月、古松依旧。诗人感叹今非昔比,物是人非。此诗立意新颖,想象出尘,意境神奇。《七盘关》寄情山水:

不知秦蜀险,拨雾上云岚。万壑流川北,孤峰接汉南。

山形盘作七,河派别成三。独立雄关上,高巅近蔚蓝。

诗人登上云气缭绕的七盘山,山顶仿佛挨着蔚蓝的天空。放眼望去,群山绵延不绝,山势蜿蜒曲折,河水朝不同方向奔流。此诗视角多变,遣词精妙,拟人生动,衬托巧妙,意境雄浑。

(三)后期诗人及诗作

清朝后期国力衰弱,巴蜀文学也逐渐走向式微。这一时期相关诗人仅1人。

金玉麟(1807—1864),字石船,号素臣,四川阆中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金玉麟任定边县知县,后调任澄城、渭南。同治二年(1863),任宁羌州知州。同治三年(1864),宁羌发生叛乱,金玉麟“与同城文武分门守御,众寡不敌,城陷,死于南门”[17]。金玉麟的诗苍劲雄健,情绪悲凉,如《七盘关》:

回首开明霸业空,卧龙跃马各英雄。界分秦蜀鸿沟截,险扼河关鸟道通。

滩有潜蛟晴作雨,山多伏虎昼生风。小心历尽崎岖路,到此茫茫恨莫穷。

古蜀皇帝的霸业成空,文治武功各显英雄本色。七盘关是秦蜀的天然分界线,地理位置极为险要,山间小道狭窄陡峻。诗人小心翼翼地行走在崎岖山路上,前途渺茫,内心充满绝望。诗人以道路崎岖象征人生艰难。此诗思绪灵动,运笔曲折,意境奇异,感慨遥深。

综上所述, 元明清时期,四川籍诗人或在陕西为官、公干,或出差、探亲途经陕西,或在陕西避难、修道,他们以陌生、新奇、忧愁、惊喜的眼光和心情歌咏陕西的名胜古迹、自然景观、风土人情。诗人笔下的长安繁华落尽,荒凉破败:“帝里繁华歇”“颓堞无遗土”“丘陵沉霸气”[18]150“台殿久荒凉”[18]157。壮丽、雄奇、秀美的山水以及别具特色的风物,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和热情,张问陶感叹“诗入关中风刚健,人从灞上别离多”[13]57。这些诗人不止登山临水、寻幽览胜,他们是陕西经济、文化、教育的推动者,值得后人铭记。

猜你喜欢

陕西诗人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最帅的诗人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陕西音乐如何演奏?
“诗人”老爸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陕西青年作家采风团走进陕西杨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