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写与课本相互生发的作文教材

2020-09-24赵长河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新诗课本意象

赵长河,江苏兴化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北京丰台“赵长河特级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北京丰台区兼职教研员,北京丰台“青蓝工程”导师,首都师范大学全日制语文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培计划培训专家。

2019年开始使用的高中统编教材,仍然没有系统有序、可以直接使用的作文教材,仍然需要一线教师抓紧开发。系统有序、可以直接使用的作文教材,如何开发?需要回答三个最基本的问题,即写什么、怎么写、怎么评。本文主要以高一必修上第一单元为例,具体阐释这三个基本问题。

一、关于写什么

先来分析一下高中统编教材必修上的作文训练设计。高一必修上的作文训练设计,不同于以往惯常的思路。这个不同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必修上的作文训练设计,是记叙、议论两种文体训练交互进行的。而2019年以前使用的老教材中,高一偏重记叙类文章训练。必修上,记叙、议论两种基本文体写作同步进行,直接或间接涉及“议论评论”类写作的就有7项设计。笔者一直主张,高一在偏重记叙文写作的同时,要渗透微型议论类文章的写作。记叙文品格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习作者思考的深刻与否。而思考的深刻度,需要辅以议论类文章的训练。二是突出了与课本学习的紧密呼应和互相生发。课本的单元主题和写作方法,在作文训练中得到了运用和强化;作文训练又强化了对课本的深入学习和理解,真正落实了读写结合,以写促读,以读促写。如第一单元就有新诗的写作设计。三是突出真实写作。这里的“真实写作”,首先是真实情境下真实的写作任务;其次是当下日常生活学习或将来生活、工作中一定会使用的实用文体的写作,如访谈、调查报告、语言札记,甚至视频拍摄脚本,都成了高中必修上作文训练的内容。

了解了上述高中新教材作文训练的设计,我们才能编写好专门的作文教材。这本作文教材,写什么的确定,需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课本显性命题与隐性命题的结合,二是写作练习设计与课本学习的相互生发。

(一)课本显性命题与隐性命题的结合

课本的显性作文命题,往往在“单元导语”与“单元学习任务”“写作知识短文”中有显性的要求。以第一单元为例,“单元导语”中直接陈述“尝试写作诗歌”;“单元学习任务”中也有明确“青春之美”主题方向的诗歌写作要求——“青春之美,在人的一生中是弥足珍贵的。结合本单元诗作和能够引发你思考的其他作品,发挥想象写一首诗”。本单元“单元学习任务”后面,还专门附录了“学写诗歌”的单元写作知识短文。

除了“学写诗歌”的显性的写作要求,“单元学习任务”中,还有“如何通过意象来欣赏诗歌?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写一则札记”的显性的写作要求。所以“诗歌意象欣赏札记”,就成了本单元需要开发的写作教学内容。因为本单元的诗歌有《沁园春·长沙》这样的旧体诗词的文本,“诗歌意象欣赏札记”中意象的选择,可以兼顾古诗词和现代诗歌文本,兼顾中西诗歌文本。

课本的隐性作文命题,往往不像显性作文命题那样,直接明确地命制作文题,而是以隐性暗示或提示的方式,间接给出了写作的内容或       方向。

本单元隐性暗示或提示的写作要求,关联两个方向。一是“单元学习任务”中“提示”的:抓住“红遍”“尽染”“碧透”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去欣赏这首词,选取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点进行分析并与同学交流。这样的提示,使得“诗歌练字欣赏札记”,成了本单元需要开发的写作教学内容。二是本单元选择文本的文体类型是“暗示”性的,本单元除了新诗,还选取了两篇体现不同时代“青春情怀”的小说,因此“小小说”成了本单元需要开发的写作教学内容。

按照上述课本显性命题与隐性命题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对必修上8个单元,进行了显性、隐性的作文内容角度的合理开发,得出了如下20个作文教材教学章节:

(二)写作练习设计与课本学习的相互生发

首先,以写作的形式,与单元主题、单元任务群等形成互相生发的读写结合效应。这主要对应隶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一、三、七单元,“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第二单元,“思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第六单元。

还是以第一单元为例,课本后的“学习提示”有“理清诗歌的抒情脉络,把握意象的内涵,感悟诗人抒发的情思,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的表述。“单元学习任务”中又有下面的表述:围绕“意象”和“诗歌语言”探讨欣赏诗歌的方法。这是指向诗歌阅读的提示。而“单元学习任务”中有关写作任务的布置,有“借鉴本单元诗歌在意象选择、语言锤炼等方面的手法”的要求,有“青春之美,在人的一生中是弥足珍贵的。结合本单元诗作和能够引发你思考的其他作品,发挥想象写一首诗”的命题。

由20章组成的作文教材,每章的四个部分,呼应生发了上述单元读写角度的“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还以第一单元为例,共四个部分,分别是:核心知识提炼及课本印证——写作指津:如何写作一首诗歌——写作练习:按照下列要求,以“青春”为主题,写作新诗——写作练习参考及写法提示。第一部分,是“课本印证”的板块,是用课本印证新诗核心知识。第三部分,即写作练习的几个板块都关涉单元主题“青春”,从多角度丰富、生发青春的内涵。分别有6个主题方向:1.感恩的青春,发现的青春;2.渴望自由的青春,渴望奋斗的青春;3.渴望知识的青春、向往世界的青春;4.自律的青春,成熟的青春;5.底层的青春,奋斗的青春;6.自信的青春,无惧的青春。这样的写作练习设计,与单元主题和单元任务群学习,形成互相生发的读写结合效应。

其次,以写作的形式,落实第四、五和八单元的学习。第四、五和八单元,分别隶属于“当代文化参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三个任务群。

第四单元的“学习活动”,显性明确的写作内容有三项,分别是“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写一篇《家乡人物(风物)志》”“访谈记录”“调查报告”。第五单元是《鄉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课本设计了三个任务。前两个任务分别是“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分析整体框架,把握知识体系”,由此我们提炼出了“读书报告(或书评)写作”的练习。第三个任务是关注“问题”,学以致用。具体要求是:试以“今日中国乡村的变迁”为话题,从居住环境、精神风貌、文化生活、风俗习惯、乡村管理等角度中任选一个,开展调查访问,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报告。由此,我们提炼出了“《乡土中国》视角下的当代中国社会小论文写作”。第八单元是有关“积累与整合”的学习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本就要求渗透在其他任务群的学习中。因此,参照第一单元有关“意象写作札记”的显性写作设计,我们也设置两个有关语言积累和整合的“语言札记”的写作练习。这两个“语言札记”的写作练习,主要根据课本中两处相关提示提炼而来。第一处提示是:建议举办一次“领略成语魅力”的主题语文活动。第二处提示是:关注新词语,让语言鲜活生动。由此提炼出两个“语言札记”练习:语言札记写作之“成语中的某某文化”,语言札记写作之“流行语中的当下文化”。

二、关于怎么写

怎么写,涉及写作支架的整体和局部的科学架构。这个写作支架的架构,主要遵循“结合”原则,还以第一单元为例来说明。

单元文体写作重点知识与相应文体通用写作知识结合。第一单元新诗写作重點知识,在“单元学习任务”中明确为“意象和诗歌语言”,但课本选文常常不能完全包含一种文体通用的写作知识,这正是需要拓展处。就新诗单元的情感结构类型和意象组合类型而言,课本选文包含的情感结构大体只有“明线、双线”;课本选文包含的意象组合方式大体只有“递进、对比、辐射”,其余就需要拓展了。要拓展完整的“意象组合方式”,即“并列、递进、对比、辐射、辐辏、突转”等;要拓展细分“情感结构类型”,如“明线、暗线、双线、多线、反线”等。

不仅如此,新诗这一文体的通用写作知识,还要拓展出变形叙写、超常搭配、虚实转换等各种“诗歌语言”的表达方法;扩展到本单元没有的“叙事诗、哲理诗”的写作、诗歌写作的一般性构思方法;等等。

课内赏析与课外点评结合,鉴赏文本与知识提炼结合,陈述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结合。“赏析、点评、鉴赏”的目的,是为了提炼出必要的诗歌写作知识,这些知识包含了“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和“怎么样”的程序性、策略性知识。作文教材的第一个板块是“核心知识提炼及课本印证”,“核心知识提炼”就来自课外文本的点评。这样的核心知识,又要用课内文本加以印证。

经典作品与当下作品结合,名家作品与学生作品结合。这是作文教材选材的原则。选择经典作品和名家作品,是保证写作知识提炼的典范性、标杆性的前提。选择当下作品,才有写作教材的时代性和清新气。选择学生作品,可以保证写作的真切性,真实地反映当下中学生的写作状态,也可保证写作教学真正地贴近学生,避免学生因为清一色面对名家作品而产生写作的隔阂和畏难情绪。

片段练习与全篇练习结合,一稿写作与二稿修改结合。这是两个具体到“写”的原则。片段练习,便于写作重点和难点的各个击破,这样的练习讲求数量的“多”。在这样“多”的片段写作的基础上,才能高质量地完成整体构思、全篇写作。笔者历来主张和践行“与其多写,不如多改”的写作教学原则。多写而少改甚至不改,长此以往就使学生的写作反复停留在一个水平层级。多改的策略,在片段写作和全篇写作中都有用武之地,最终促成的是“成品文”即达到“准发表水平”的习作的       产生。

生活感悟和阅读感悟结合,真实情境与真实任务的结合。这是写作的命题原则。无论是当下生活感悟角度的命题,还是阅读感悟角度的命题,都要设置真实的情境。真实的情境,是交际目标、对象、作者等元素综合而成的交际语境,是外在生活或内在人性必然遭遇的情境,也常常是需要抉择取舍的情境。生活感悟角度的命题,如:“围绕城市打工者,经常出现的物象是蛇皮袋、方便面、馍馍等。请以此为意象,写作一首新诗,注意语言运用中的超常搭配,从积极层面叙写城市打工者的生活。”阅读感悟角度的命题,如:“阅读《哦,香雪》,选取自己感触较深的一个角度,选取合适的意象,写一首新诗。”

怎么写,还体现为对一种文体一般性写作流程的探讨。新诗写作的一般性流程,本作文教材呈现为“诗情→构思→诗篇的构造(篇的诗意构思:联想、象征、意象、哲思、叙事、节奏→言的诗意表达:修辞、搭配)”的一般性流程。

具体来说,首先是诗情的激发,因为抒发情感是诗歌最重要的特质。诗情,不外乎从以下三个方面激活:从时代寻找诗情,如郭沫若的《站在地球边上放号》;从人生寻找诗情,如雪莱《致云雀》;从自然寻找诗情,如《峨日朵雪峰之侧》。

然后是诗性的构思。诗性的构思,需要借助联想想象获取物象,然后用特定的情感结构,萃取体现情感的物象,从而形成意象,创造意境。

最后是诗篇的构造。具体来说,是“篇的诗意构思”和“言的诗意表达”。篇的诗意构思,先是以意象展开联想象征,再是意象组合的方式构思,然后进行哲思提升,关注诗歌叙事,注意节奏韵律。言的诗意表达,主要是修辞和搭配角度的经营。

三、关于怎么评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促进目标的达成。怎么评,需要关注从作前到作时,再到作后的完整写作流程。作前、作时和作后的每个环节的合理评价,对于促进写作目标的达成,都是重     要的。

以必修一第一单元作文教材新诗写作章节为例,本章节的前两个部分,即核心知识提炼及课本印证——写作指津:如何写作一首诗歌,其实是作前需要阅读消化的环节。这样的阅读,既是对新诗写作必要的陈述性、策略性新知识的吸纳,也是对课本中有关新诗知识的再消化。如何评价这个作前过程?笔者一贯的做法,是发动学生进行同类阅读素材的搜集整理。基于作文教材示范基础上的搜集整理工作,是对学生进行作前评价的一个重要的形成性评价视角,这样的能力是后续具体写作能力提升的基础。

作时评价,本教程尤其突出了两种视角。一种是片段写作教学设计,因为篇幅短小,可以及时反馈,及时修改。另一种是一稿二稿教学设计,一稿基础上的二稿修改,尤其要突出对病文进行针对性极强的“靶向”治疗式修改,一次只突出修改某一个方面。这两种视角,有助于对“作时”这个阶段进行形成性评价。

第四部分,写作练习参考及写法提示属于作后环节,其中的“写法提示”,既是检测评价的环节,也与前两个环节涉及的陈述性、策略性新知识形成呼应。

检测评价环节,当然要追求评价的多元性。要有学习新知前的诊断性评价,本作文教材体现为同类阅读资料的搜集整理;要有学习中的形成性评价,本作文教材体现为片段、全篇的修改稿的写作;要有学习后的总结性评价,除了作品呈现,总结性评价也可用表演、汇报等多样化方法体现。

其实,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在必修上课本中,也确实多有体现。如第一单元新诗写作,就有以“汇总所有同学的诗作,全班合作编辑一本诗集作为青春的纪念”的编辑活动的方式,进行作后总结性评价。第二单元,“每个小组按照标准评选出消息和通讯各一篇,合作撰写一份推荐书,概述推荐理由,与新闻作品一起在全班展示、交流”,这是典型的活动汇报式作后评价。第五单元,要求写作不少于1000字的报告,“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形式,如制作手抄报、举行演讲、开展辩论、设计网页等”,这样的渗透综合性实践活动特质的、与写作有关的评价方法,就真正体现了评价的多样化。

编写与课本相互生发的作文教材,使课本的单元或任务群学习,与相对独立有序的写作训练,能在相互生发中趋向学习效果的最大化。这是摆在语文人面前的一项紧迫且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中国教科院丰台实验学校;100071)

猜你喜欢

新诗课本意象
新诗之页
新诗之页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新诗之页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新诗画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