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课堂对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

2020-09-24江苏苏州市吴江区芦墟实验小学

小学科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证据意识

◇(江苏:苏州市吴江区芦墟实验小学)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要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科学课程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科学思维,离不开实证意识。科学是讲究实证的,科学教学要注重实证意识,实事求是。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科学探究的过程入手,强化学生的实证意识培养。

一、观察的有效性

科学探究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那么,疑问从哪里来?从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而来。有了观察,有了发现,才会有问题。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之一,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培养学生实证意识的基础,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是培养实证意识的前提条件。低段的儿童对周围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对于新鲜事物,他们乐于动手实践,而且乐此不疲、废寝忘食。我们要及时抓住孩子的这一天性,循循善诱,使探究规范化、有序化。对于刚刚接触科学课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什么是真正的观察,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对观察手段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用手摸,观察存在随意性、无序性。所以,培养学生实证意识,首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例如,教科版一年级上册《观察一棵植物》一课,在问题聚焦环节就尝试让学生讨论交流如何观察一棵植物。在这一环节,老师要让学生明确科学观察的方法,除了用眼睛看外,还可以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摸等。在实地观察的时候,要注意观察的有序性,观察应是由远及近,从整体到局部。这样,学生在开展观察活动的时候,就不会出现不知道观察什么和怎么观察的困惑,为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打好基础。

二、记录的及时性

科学是用证据说话的。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操作,所得到的相关现象和数据是证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时,要及时地把数据收集起来,并且要尊重事实,不能随意伪造、修改。数据要具有真实性,否则就失去了其作为证据存在的意义。记录是探究过程的呈现,也是后续过程中验证数据真实性的依据。例如,六年级下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课的主要探究活动是加热白糖实验。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不仅会发生化学变化,而且还伴随有物理变化。教材中设计的实验记录表较为简单,学生在实验操作前的预判,可能对此实验的记录会有所轻视。然而,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涉及的实验现象却复杂多变,如果不及时记录,学生很难记住所有的变化现象,导致很难从凌乱的现象中去构建化学变化的概念、本质。这就要求探究时,记录的及时性,要耐心、细心地将实验现象完整地记录下来。实验记录是第一手数据,决定着后续数据分析环节能否顺利、有效地进行。

三、分析的有依据性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所得的实验数据往往是繁多、凌乱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实事求是,运用多种方法,去伪存真,得出共识。

例如,在《摆的研究》一课“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有关吗”的探究活动中,某小组得到以下实验数据:

“15秒内摆动次数记录”记录表

这样的数据在此类探究活动中,是普遍存在的。大部分小组的实验数据都表明:摆锤的重量不同,摆的快慢也不同。这显然跟我们既定的结论有出入。有些老师为了让学生得出与教科书一致的结论,通常情况下会将数据一带而过,辅以“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三组数据接近”的说教,强行将结论定义为: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无关。这种不以数据为基础的说教,很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不良概念:我们实验所得的数据,与结论相符就用,不相符就不用。长此以往,会打消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在误差不可避免时,老师必须带领学生深入分析数据,引导学生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由此,在下一次的探究中,才可以提高实验的精确度,避免不必要误差的产生。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求真意识,又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

科学结论的得出要经过反复的验证,仅仅通过三次的重复实验是远远不够的。然而课堂时间有限,让学生反复实验,既会使其产生厌烦心理,又大大浪费了课堂这40 分钟的宝贵时间。因此,整合全班的数据,就成了一种较好的替代方法。

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用证据解释观点,强调证据与观点的协调性。

四、信息的思辨性

科学学习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老师在引导学生接受信息时,要养成不轻易迷信权威、不盲目接受的品质,凡事多问证据、根据。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分析、亲身经历、反复思索,才能把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才会想别人之未想。

如,某老师执教《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在课堂导入环节,当学生说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是盐水时,他问:“我们能确定是盐水吗?”通过学生自己讨论,大家决定用加热的方法验证该液体。加热后,钥匙上留下来了白色的固体。当学生确定固体是盐的时候,他问:“证据充分吗?”然后让学生试着用白糖、味精做实验。学生发现,白糖和味精同样能使马铃薯浮起来。最后,他再问上课一开始的那杯水是什么。这个时候学生可能就会困惑了。在这个“是不是盐水”的探究过程中,通过多次猜测、讨论、实验,得出结论,学生的实证意识得到了培养。

总而言之,科学课堂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促进其科学素养的形成。实证意识的培养渗透在科学探究的各个过程之中。我们要确保观察的有效性、记录的及时性、分析的依据性,以及信息的思辨性。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证据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对于家庭暴力应当如何搜集证据
“大禹治水”有了新证据
手上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