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

2020-09-22谭友坤邓贞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乡村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精准扶贫

谭友坤 邓贞

摘   要   扶贫必扶教育,扶教育必扶教师。乡村教师是推进我国乡村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但乡村教师队伍在建设中也陷入了诸多困境。在精准扶贫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关键在于精准实行乡村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以教育公平为价值引领,稳定教师资源;从跨区域联动管理入手,健全乡村教师编制结构;根据不同情况,创建乡村教师补充机制。

关键词  精准扶贫  乡村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   补充机制

教育是最彻底、最根本的精准扶贫。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成为党和国家的头等大事,并将“教育脱贫”视为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之一。十九大之后,国家再次将教育事业发展放在重要战略位置,高度关注乡村教育改革方向。尽管在过去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出台了一系列乡村教育支持计划,如“特岗教师”“免费师范生”等,但依然没有将乡村教育发展放在应有的高度和深度当中,尤其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总体出现教师资源短缺、专业素质不高等现实问题。因此,精准扶贫政策应重点关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完善教师队伍结构,提升乡村教育教学质量。

一、精准扶贫对乡村教育事业的意义

精准扶贫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进的又一步伐。随着社会范围内对扶贫效益的诉求加大,大众对扶贫问题的普遍性关注也逐渐由传统的输血式扶贫慢慢转向精准化扶贫。教育精准扶贫作为扶贫重要手段的理念也被逐步认可和确立。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乡村教师队伍必然成为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客观对象。而精准扶贫对乡村教育的具体意义表现为以下方面。

1.精准扶贫有利于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乡村教师专业水平是体现乡村教师队伍水平的直接因素,也是衡量乡村教育质量的重要参考。自21世纪以来,为吸引更多年轻教师服务于乡村教育、乡村学校,我国在精准扶贫的大力倡导下分别实施了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与特岗教师政策,使大批高素质、学有所长的青年教师不断走入乡村学校,成为我国乡村教育大力发展的新主力,有力地推进了我国教育事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实施精准扶贫,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能够重新树立乡村教师职业信念,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功能和价值;实施精准扶贫能够进一步深化教师正确的职业意识和角色担当,认真而富有责任地完成教学任务;实施精准扶贫能够帮助教师认识到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学习的重要性,及时更新、完善教学内容并有效解决教学问题,保证有质量地完成教学工作。总体而言,通过精准扶贫政策的积极开展,乡村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共同努力目标,要完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使之成为乡村教育的重要基础力量。

2.精准扶贫有利于提升乡村教育教学质量

精准扶贫有利于提升乡村教育教学水平。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乡村教育的关注与投入不断增加,“国培”计划、“特岗计划”及“免费师范生”等教师支援计划取得了显著成效。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能够帮助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外出学习,与其他教师、专家进行交流,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储备,提升实践教学能力,为乡村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精准扶贫政策的执行,再次将教育放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格局上,将教师教育培养置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精准扶贫政策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就是优先保障教师工作环境,优先保障教师工作收入,优先满足教师队伍建设需求。习近平在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座谈会中明确提出,一个优秀教师对于一个学生、一个学校、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优秀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为教育教学质量而服务。要办一流的教育,就必须注重教育教学品质的提升。

3.精准扶贫有利于重塑乡村教育文化氛围

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新一轮活力,既有利于调动乡村学子的学习热情,又有利于重塑乡村教育文化氛围。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陆续推出,各级地方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积极响应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号召,逐步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和关注,重建乡村教育人文精神。作为乡村教育的未来接班人,乡村学子在精准扶贫政策中能够直接感受和享受到政策带来的诸多利益。首先,精准扶贫背景下,乡村学子在乡村教师的耐心指导、循循善诱之下,对全新的学习环境所吸引,能够产生新的学习动力和诉求。其次,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乡村教育教学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乡村学子能够通过多种学习方式了解到不同的事物,获取丰富的知识,进而提升素质水平。最后,精准扶贫对乡村教师队伍的大力支持,对乡村教育的进一步投入,都是未来乡村学子投身教育事业的重要动力。

二、精准扶贫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

精準扶贫是教育治本之必由之路。精准扶贫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和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教师队伍水平是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审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困境十分必要。

1.乡村教师培训匮乏,针对性不强

信息化背景下,知识更新更加快速和全面,对教师专业发展而言,这既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是对自身学习能力的重大挑战。目前,乡村教师队伍面临着一个现实问题,即乡村教师知识更新速度与专业发展进度远远落后于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理念的发展速度,他们所具有的知识储备与教学能力整体较弱,与《小学教师标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其主要原因是乡村学校教育培训机会少、培训领域狭窄,并且乡村教师培训通常很难做到针对性开展。具体而言,第一,相关培训缺失。乡村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充斥着诸多不可控因素。我国政府为了加强乡村教师的综合素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如2012年颁布了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但是,目前乡村教师培训多停留于表面,听讲式培训偏多,与乡村教育教学关系不紧密,专家与教师学员之间缺少深度交流。因此,培训往往效益不佳。第二,教育培训理念落后。校本教研与自主探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两大路径。但现实是,乡村教师队伍结构复杂、素质高低不一,缺乏有实力的学科带头人和优秀教师,难以形成良好的教师发展环境。第三,缺乏培训反馈。当前,国内学者对教师培训与学生成绩的影响关系研究尚不成熟,特别是这一问题的量化研究还略有不足[1]。扶贫的关键在于扶智,目前针对乡村教师的扶贫重点是建设一支高质量的乡村教师队伍。

优秀教师稀缺的主要原因在于城乡教育差距大,根源在于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和渴望。因此,精准扶贫背景下,我们必须坚持教育公平价值取向,力求平衡城乡教育差距,稳定乡村教师队伍。近年来,我国在乡村学校布局中重点突出“撤点并校”这一政策,一方面有利于统筹优化教育资源,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却给学生及家庭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5]。因此,我们需要以教育公平为价值取向,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政策或制度。鄉村教师的补充目标,既要求“引得来”又要实现“留得住”,因此,必须从多维度着手,提高乡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首先,健全乡村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国家应从法律层面为乡村教师提供合法保障,统筹城乡教师利益分配。其次,健全乡村教师补贴制度。要根据乡村学校真实情况、分类分级设置乡村教师津贴标准,保障教师有更公平的待遇和教育资源。再次,补充和完善乡村教师福利待遇。逐步取消教师户籍制度的局限,建构城乡一体的教师社会福利制度,为乡村教师提供与城乡教师同等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最后,细心关注新任教师的适应问题。给新任教师营造一定的氛围与条件,鼓励他们融入当地生活,注重与乡村居民的交流与联系;了解新任教师的生活困难,为他们答疑解惑,提供帮助,让他们教于农村、乐于农村。

3.联动跨区域管理机制,健全乡村教师编制结构

完善乡村教师编制管理制度,需要对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跨区域统筹管理。通过编制协调,教育行政人员编制、事业编制跨领域调剂,加大政府购买幅度和力度等方式,扩大添加或退出编制调动,优先为乡村教师群体调配使用。乡村村小、教学点编制依照师生比例和班师比相统一的途径核定,通过调动编制、加大人员分配等方式进一步倾向人口较少的教学点,重点关注教师全覆盖问题,保障乡村学校开齐国家相关课程。依据县级标准规定乡村中小学教师编制,适当扩充编制较少的乡村学校教师编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乡村学校教师编制稀缺问题。另外,提倡教师在县域内实行教师走教制度、建设校际联动管理机制。选派优质教师资源走入乡村学校支教;选派高校优秀大学生到乡村学校进行短期支教;返聘优秀退休老教师到乡村学校指导教学等。如此,通过城乡学校和优秀教师的流动性支教项目,缩小城乡教师资源差异。无论是教师编制管理还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做到科学统筹、建设合理,突出针对性、有效性。在政策的出台与实施过程中,要倾听乡村的“心声”,建构乡村教师专业队伍,让更多的乡村教师在岗位中“发声”。

4.赋予地方一定自主权,创建乡村教师补充机制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明显,推行全国统一的政策很难真正适应不同地域乡村教师补充的现实需求。因此,在全国统一的乡村教师补充政策之上,还应全面、充分地激发地方政府的主动性和活力,给予其一定的自主权,让其根据地方情况创建适合自身的教师补充机制。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在农村地区体现得尤为明显,所以,只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地区的乡村教师进行补充计划,找准自身问题,才能看到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成效。对于民族地区的乡村学校,应综合考虑文化、习俗、饮食等特点,在相同条件下可以优先录用本土教师;针对一些学校非常缺少某一学科的教师,在制定教师补充政策时要特别关注该学科的教师人才,保障补充教师任教学科与所学专业相契合;针对一些学校教师队伍性别比例失衡,女教师数量特别多的情况,在补充教师资源时,可以通过政策引导、设置优惠政策等途径吸引更多男性教师留在乡村学校[6]。

参考文献

[1] 周颖,杨天池.教育精准扶贫视角下的农村教师培训与学生成绩[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01).

[2] 邬志辉.陈昌盛.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编制供求矛盾及改革思路[J].教育研究,2018(08).

[3] 柯佳敏,朱锦秀.农村教师补充机制:问题与对策新探[J].探索,2018(03).

[4]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人事处.精准施策,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J].人民教育,2016(16).

[5] 何志魁,毛亚庆.教育精准扶贫中乡村教师角色价值探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04).

[6] 李梅.精准扶贫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养模式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

[作者:谭友坤(1982-),女,四川泸州人,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邓贞(1998-),女,四川安岳人,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学生。]

【责任编辑   王   颖】

猜你喜欢

乡村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精准扶贫
利用云录播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平台
微视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