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教育路径对白血病患儿治疗依从性及负性情绪的影响

2020-09-15宋小秀任艳霞李战华高亮王可李慧

癌症进展 2020年14期
关键词:负性白血病依从性

宋小秀,任艳霞,李战华,高亮,王可,李慧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河南 驻马店 463000

白血病是一类儿童高发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属于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发热、感染、肝肿大、脾肿大、淋巴结肿大和骨骼疼痛等[1]。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干细胞移植等是目前临床治疗儿童白血病的常用方法,白血病本身引起的躯体不适以及治疗手段导致的不良反应导致患儿承受着较大的痛苦,使患儿对治疗产生排斥,尤其是大龄儿还会因为对医疗费用、预后的担忧而增加负性情绪[2]。负性情绪不仅影响患儿的治疗依从性,还会影响其睡眠、进食,不利于病情转归[3]。护理干预是治疗的重要补充,通过优质的护理干预有助于帮助患儿减轻负性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健康教育路径是一种科学的护理工作模式,根据标准健康教育计划为某一类患者制订规范化的健康教育计划,以满足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及治疗相关治疗的需求,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4]。本研究观察了健康教育路径对儿童白血病患儿治疗依从性及负性情绪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白血病患儿。纳入标准:均经骨髓穿刺病理活检确诊;年龄5~11岁;意识清楚,可正常沟通、交流;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等器官疾病;全身基础状态不佳,不能忍受化疗。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共纳入100例白血病患儿,其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5~11岁,平均(8.75±2.36)岁;急性淋巴性白血病69例,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23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8例。

1.2 干预方法

所有患儿均给予健康教育路径进行干预,根据专科标准护理计划制订健康教育路径。入院当日对患儿及家长进行白血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问卷,评估其接受健康教育的需求和理解能力,评估患儿及家属的心理状态,给予积极的心理疏导,并认真解答患儿及家长的疑问。向患儿及其家长介绍管床护士、管床医师、病区环境、规章制度。入院第2日向患儿介绍白血病相关知识、治疗的预期效果、治疗前各项检查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化疗前1日向患儿及其家长介绍化疗方案、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化疗期间的饮食注意事项等,与家长共同对产生恐惧心理、拒绝配合者进行安抚,鼓励其积极接受治疗。化疗期间,于给药前告知化疗药物名称、出现不良反应后的应对措施,指导家长注意观察并预防化疗药物外渗,对出现不良反应者遵医嘱进行对症处理,并注意安抚患儿情绪。出院当日对患儿的后续用药、休息、饮食、运动情况进行指导,并约定复诊时间。

1.3 观察指标

依从性标准:①依从。遵循医嘱,按时服药,配合检查,接受化疗;②部分依从。遵循部分医嘱,化疗不及时;③不依从。不遵循医嘱,抗拒化疗。总依从=依从+部分依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患儿的抑郁情绪进行评分,该量表包括20个自评条目,若总分≥53分,则表示存在抑郁情绪,且分数越高,抑郁程度越严重。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5]对患儿的焦虑情绪进行评分,该量表包括20个自评条目,若总分≥50分,则表示存在焦虑情绪,且分数越高,焦虑程度越严重。采用3.0中文版儿童生命质量癌症模块量表(pediat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TMcancer module,PadsQLTM)癌症模块量表[6]对生存质量进行评分,量表包括疼痛或受伤、恶心、操作过程的焦虑、治疗的焦虑、担忧、认知问题、对外貌的自我感觉、交流问题8个方面,采用5级评分法,分数越高,表示生存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依从性情况

100例白血病患儿中,依从患儿70例(70.0%),部分依从患儿26例(26.0%),不依从患儿4例(4.0%)。总依从患儿96例,总依从率为96.00%。

2.2 负性情绪评分的比较

干预前,白血病患儿的SDS、SAS评分分别为(54.98±6.23)、(57.01±5.29)分;干预后,患儿的SDS、SAS评分分别为(40.74±4.53)、(42.78±5.03)分。干预后,白血病患儿的SDS、SAS评分均较本组干预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487、19.494,P<0.01)。

2.3 生存质量评分的比较

干预后,白血病患儿的疼痛或受伤、恶心、操作过程的焦虑、治疗的焦虑、担忧、认知问题、对外貌的自我感觉及交流问题的评分均明显高于本组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

表1 白血病患儿干预前后生存质量评分的比较

3 讨论

3.1 白血病患儿治疗和护理的研究背景

白血病是儿童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病情进展迅速,缓解后易复发,是引起患儿死亡的常见病因之一[7]。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升高,儿童白血病的治愈率和临床缓解率有所上升。有调查发现,白血病患儿的长期无事件生存率已达80%以上[8]。化疗是白血病的常用治疗方法,可有效控制病情,多数患儿可从中获益,但化疗过程漫长,不良反应明显,可引起恶心、呕吐、脱发、免疫功能低下,患儿往往承受着较大的痛苦[9]。多数白血病患儿比较早熟、敏感,易产生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对治疗产生抵触心理,治疗依从性下降,不利于病情的控制[10]。

白血病患儿及其家长对疾病及化疗相关知识的缺乏是引起负性情绪、治疗依从性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白血病患儿及其家长进行白血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有利于其正确认识疾病,以客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积极配合治疗[11]。目前,常规的健康教育多于诊疗间隙完成,内容以化疗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合理饮食、活动等知识为主,但干预效果的个体差异较大,相当一部分患儿并不能获得理想的健康教育效果[12]。

3.2 健康教育路径对患儿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治疗依从性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而白血病患儿由于年龄较小,对治疗的依从性较差。健康教育路径是以某一类患者的标准健康教育为基础制订的规范化健康教育计划,以满足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及治疗的需求,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13]。白血病患儿的健康教育路径以时间为节点,分别于入院当日、入院第2日、化疗前1日、化疗期间、出院时对患儿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使患儿及家长更好地掌握疾病及化疗相关知识[14-15]。本研究发现,采用健康教育路径宣教后,患儿的总依从率高达96.00%。这是由于在健康教育路径的宣教模式中,于患儿入院当日通过评估白血病患儿及其家长接受健康教育的需求和理解能力、心理状态等,从而制订适合的宣教计划;于入院第二天介绍疾病及治疗相关知识。化疗前1日介绍化疗方案、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化疗期间的饮食注意事项等,化疗期间在给药前告知化疗药物名称、出现不良反应后的应对措施,积极预防并处理并发症,使患儿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痛苦预先做好心理建设,提高其治疗配合度。

3.3 健康教育路径对患儿情绪的影响

不良情绪是引起白血病患儿治疗依从性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引起白血病患儿不良情绪的原因包括疾病本身引起的不适以及化疗引起的痛苦。本研究发现,采用健康教育路径干预后,患儿的SDS、SAS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生存质量评分较干预前明显升高。提示健康教育路径可减轻白血病患儿的负性情绪,改善其生存质量。这是由于健康教育路径宣教模式重视安抚患儿情绪,在客观了解病情和可能产生的痛苦后,可缓解患儿因相关知识缺乏导致的恐慌、焦虑和抑郁情绪。出院时对患儿进行出院指导,并约定复诊时间,使患儿掌握后续的自我护理和管理知识,以增强其治疗信心。患儿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躯体症状减轻,负性情绪得以缓解,因此生存质量得到提高。

白血病是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常见疾病,病情危重,治疗过程痛苦,患儿常承受着巨大的身心痛苦,生存质量较差。疾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有助于患儿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配合治疗,但常规的健康教育方法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本研究采用健康教育路径对白血病患儿进行规范化的健康教育,发现其在提高白血病患儿的依从性、减轻负性情绪、改善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对患儿预后有益,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路径可提高白血病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减轻其焦虑和抑郁的负性情绪,改善生存质量。但是,由于样本量所限,本研究对象的年龄为5~11岁,其所接受的健康教育相同,未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进行分组,今后应注意积累样本量,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理解能力给予相应的健康教育,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负性白血病依从性
白血病“造访”,人体会有哪些信号?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无痛分娩用于初产妇的临床效果观察及对负性情绪的影响
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依从性影响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安宁疗护对老年肿瘤临终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性情绪及心理应激的影响
共患难, 更同盟: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促进合作行为*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健康教育对改善癫痫患儿治疗依从性的效果
走进儿童白血病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