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心理训练和体育教学的融合

2020-09-10李孟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8期
关键词:心理训练体育教学融合

李孟

摘要:健康科学的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能够增添乐趣,增进身体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全面发展等。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和需要,对于高校体育训练活动,不仅要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从而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本文将重点探索高校心理训练与体育训练相融合,结果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关键词:高校;心理训练;体育教学;融合

在新时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健康不单单指身体的健康,同时也包含了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心理健康状况。因为人的身体与心理是一个整体的存在,有时又相互影响。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有目的的对学生加强心理方面的指导,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目前教育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问题和现象。如何将高校心理训练与体育教学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各项素质能力,又可以通过稳定的心理素质达到最佳的体育教学训练效果。例如培养体育团队协作能力,体育运动员的意志力等,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

一、心理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心理训练符合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

心理训练是一种心理干预方法。通过利用特定的器械和方式,使人的某种心理状态做出一定的改变,从而达到人体心理的最适宜强度和最佳状态的过程。心理训练最早出现并涉及于病理治疗领域,后来才被广泛应用于体育运动。1932年德国病理学家J.H_舒尔茨开创自主训练,即通过催眠性言语暗示、肢体松弛方法等对自身本体状态进行自我约束的调整练习,改变高校体育生、运动员生理、心理状态达到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从历史方面也就印证了心理训练在体育教学训练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只不过没有特别的体现出来。经过现代体育教学、体育训练的创新与发展,心理训练在体育训练和教学中的优势逐渐凸显出来。

(二)心理训练的原则

1.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原则:通过了解体育训练中心理活动的过程和心理状态的规律性,合理的安排体育训练的项目,时间,运动量等内容,为体育训练提供科学合理的教学、训练依据。在有效的提高体育训练质量的同时,又兼顾学生体育训练的心理素质要求。

2.坚持完全自觉自愿的原则:心理训练主要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为中心,由学生自己掌握心理训练主要采用的训练方法,因实施者和被训练者均是学生自己,所以被训练者是否自觉自愿配合,是影响心理训练效果的主要因素。

3.结合个体特点的原则:心理训练以改善心理状态为主要目的,使学生在体育训练中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提高体育训练达到最优化,而改善心理状态必须以学生的个体身心特征为依据,学生的性格特征不一样,心理活动不一样,所采用的方法不一样,要结合和利用个体特点,实事求是。

4.持之以恒的原则:一般的高校学生年龄都在18-21岁左右,性格特点,心理特征都已成熟,简单的通过心理训练,你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这是极难做到的事情。受训者必须具有耐心和信心,持之以恒,不断进行自觉的自我训练,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1]。

(三)心理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1.提高体育运动员的自控能力和调节能力;

2.提高体育远动员心理活动的强度;

3.提高运动员在体育训练时对各种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

4.增强体育运动员心理的耐受能力;

5.改善社交能力,增强体育运动员心理调节能力[2]。

二、在体育教学中要区分心理训练与心理咨询

心理训练应用于体育教学中,是运用具体的实际操作、训练技来帮助体育运动员提升自己、改变自己。而心理咨询更多的是以谈话的形式,语言为主要手段,是一种抽象思维。用我们的俗话说“用一些优美的语言对其进行心理疏导,灌输一些心灵鸡汤,变着花样的灌输道理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可能会有一些催眠的手段使心理,身体肌肉达到一种放松的效果,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舒缓一些心里的压力。

不同的高校存在不同资质的心理咨询师, 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很少,大部分都是辅导员来扮演这个角色,让心理训练不是用语言去提醒体育运动员要改变自己,而是用实际操作帮助体育运动员改变自己,体现在体育具体的训练项目上[3]。

三、心理训练与体育教学项目相融合

(一)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一般分为一般心理训练和个别心理训练,总的来讲,运动员心理训练具体实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对高校体育生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培养,发展体育生在平时的训练中和紧张的比赛中都能保持必需的心理品质以及个性的心理特征。

一般的心理训练,又名长期的心理训练是指所有的高校运动员在体育训练中都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个别心理训练又称为短期的心理训练,是通过了解体育运动员个人个性特点以及他所学习的某一项运动项目必需的心理品质。

(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越来越先进的体育训练方式方法加上体育运动员的艰苦努力,使得运动成绩快速增长。体育运动员之间的能力也越发的接近,强者与强者的竞争更加激烈。一场体育竞赛中,如果双方的能力和身体素质不相上下时,往往胜负取决于心理素质。

(三)具体的心理训练方式提升体育教学和训练的效果

1.体育教学和训练中,体育运动员意志力品质的心理训练。

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辅助,根据体育训练项目的需要设计意志力,品质心理训练方法适当的安排一些时间长,运动量大,难度高的基本体育项目。如800米、1000米的田径项目,体育运动员单独进行训练,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有没有人督促,可能从自己的心理上和身体上都会产生懈怠的现状。所以要安排体育运动员之间进行竞赛,采用有奖竞赛的方式,来激励体育运动员积极参与到竞赛中,通过这种竞争的手段,让他们在將要放弃的时候,又能够有意识的从心理上引导自己不放弃争取荣誉。

2.体育教学训练中增强团队意识,团队的协作能力

例如:体操。我们所讲的体操团体是讲每个人有各自的专项体操运动项目,双杠,平衡木、体操舞蹈各类项目,要有一荣则荣,一损俱损的团队荣誉感,又要相互鼓励,相互扶持。在体操训练或是比赛中,第一个人和最后一个人压力是最大的,若是在比赛中第一个体育运动学开了一个好头,会让整个体操团队有一个积极向上的气势和信心在,然而,当有一个人发挥不好时,那么最后一个压轴的人,就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因为他会想所有的重担将落在他一个人的肩上,他的表现会影响整个团队的成绩。所以,搞好团队建设,增强团队意识,协作能力的前提是努力提升自己[4]。

3.体育教师拥有较高的专业体育素养与心理素质训练相关知识。

教师在制定体育训练目标时,应考虑到学生情况,通过体育训练项目,达到什么样的心理素质的标准。即使是运用科学的,合理的,正确的体育训练方式与心理训练方式相结合,但也不能急于求成,要脚踏实地,真正的把体育训练和心理训练做好,依据体育运动员个人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组建体育团队,包括团队个人项目的选择和个人在团队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总有怎么样的心理素质,采取怎么的心理训练方法,最重要的前提是教师有较好的专业体育素养和心理素质训练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1]孙宇,SUNYu,浅谈心理训练与高校体育教学的融合[J]《运动精品》,2016

[2]毕尧,大学篮球训练中心理训练提高途径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2017

[3]蔡义,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与心理训练的融合[J]《当代体育科技》  - 2014

[4]王冠,念动训练与心理暗示相结合运用于高校网球训练中的实验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育》2017

作者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猜你喜欢

心理训练体育教学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跆拳道心理训练方法探讨
柔道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初探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