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传播能力培养

2020-09-07肖桂兰

文教资料 2020年18期
关键词:旅游英语培养策略

肖桂兰

摘   要: 跨文化传播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体现,是旅游英语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本文从跨文化意识和认知、语言能力、沟通技能和交际策略等方面,进行进阶式、分级培养跨文化传播能力,是符合高职旅游英语学情的,有助于各级各类跨文化传播能力人才培养,助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关键词: 旅游英语    跨文化传播能力    培养策略

引言

“跨文化交流”在国际交往与合作中至关重要。自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交往愈加频繁和密切,无论是官方交往,还是民间往来,跨文化交流的作用有目共睹。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加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旅游正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跨文化传播能力对于旅游类专业学生不仅是一项专业技能,更是一项使命和责任。旅游英语课程为该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资源。

一、跨文化传播能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现状

跨文化传播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体现。“跨文化交际”一词自二十一世纪初以来频繁出现,如今已然深入人心。多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将“跨文化交际能力”明确列为教学目标之一,2017年版中将其具体化,进行分级目标设定,从基础、提高、发展三个不同等级提出: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时,从“能够观察到彼此之间的文化和价值观差异,并能根据交际需要运用有限的交际策略”,到“能够较好地处理与对方在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并能根据交际需要较好地使用交际策略”,进一步“能够处理好与对方在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并能够根据交际情景、交际场合和交际对象的不同,恰当地使用交际策略”[1]。层层递进,并以人为本、因人而异。

外语学界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诸多研究,学者们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解和认识虽不尽相同,但达成了共识,互为补充。许力生、孙淑女[2]从全球化语境角度认为:跨文化交际者应“具有多元文化意识和开放的跨文化人格,在保留原有文化身份的同时超越任何特定文化进行国际交流”。文秋芳教授[3](283-292)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最终目的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即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文化差异的包容性、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具体表现为“既能输出各种文化,又坚持中国立场;既能够用英语学习国外的先进文化思想,又能够用英语将中国的文化传统与当代的中国特色介绍给世界”。顾卫星[4](47-56)在梳理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者观点后,认为“传播中华文化既是跨文化交际的要求,更是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培养能用语言传播中国声音、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必然”。

近年来越发受到关注和欢迎的一项全国性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专题大赛——“讲述中国故事”,显示出“跨文化交际或传播能力”在教育中的地位。这一学生赛事要求参赛中国选手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或者外国学生用汉语介绍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已得到教育界的普遍重视和执行。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各校在教学过程中以此为契机重视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同样,在一年一度的全国高职高专职业技能大赛中的导游员技能赛项,英语技能占10%,该技能主要包含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的考查和竞赛。

二、“旅游英语”课程中的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内涵及其传播模式

厘清具体课程学习中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内涵和要素才有助于培养相应的人才。跨文化传播能力研究的核心词“能力”,这种跨文化传播能力是重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虽然学界对这一能力的具体内涵尚无统一界定,但梳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内涵研究,会发现其中的共同之处。张卫东和杨莉[5](8-16)提出外语教育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内涵包括“文化意识、文化知识、交际实践”,高永晨[6](80-88)提出了“知行合一”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包含知识系统的知识、意识、思辨和行为系统内的态度、技能和策略,许力生、孙淑女[7](113-119)提出“递进——交互模式”中的知识、技能、动机。黄文红[8](37-40)在对国外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证研究的梳理中发现三个维度和两个层面的效果:态度、知识和理解、技能维度和外部与内部效果,以及十项共核成分:异质性(heterogeneity)、传播(transmission)、他者为中心(other-centered)、观察力(observant)、动机(motivation)、敏感性(sensitivity)、尊重(respect)、关系(relational)、投资(investment)和得体性(appropriateness)。考虑到高职学生学情,文化意识和知识、语言能力、沟通技能和交际策略可以看作高職旅游英语课程中中华文化传播能力的重要内涵。

学者金鸣娟[9]认为旅游是一种交流式跨文化传播,这种传播指的是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介绍和推广自己的文化。Hunter等[10](267-285)的调查显示跨文化交际能力最核心的部分是“只有理解了本国的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才能够理解别国文化”。对于学习旅游英语课程的高职学生来说,他们的跨文化传播能力体现在:熟悉和了解中国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了解英语国家的基本文化,更重要的是能够用英语向不同文化国度的人们介绍和推广中国文化。通过准确熟练地讲述自己熟悉的文化感染别人,增加文化自信,同时获得异域文化人士的理解、信服和尊重。

外国学者布雷多克[11](27-29),提出了7W的跨文化传播模式:who(谁来讲述),what(讲述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媒介),to whom(给谁讲),on what occasion(在什么情况下),for what(为了什么目的),with what effects(达到什么效果)。这一模式中所含的7W要素,可以作为我们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传播能力时需要的参照。借鉴这一模式,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定位学生的身份和学习目标:学生作为旅游行为过程中的服务人员是讲述主体,基于面对面口头表达、音视频、网络直播等多种媒介形式,能用英语介绍中华文化传统,讲述对象为来华的中国游客或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这种讲述可以是在旅游行为实际发生的全部过程中,也可以是对外交流、宣传的某些媒介窗口,目的是让更多的人通过熟知的语言表达和介绍,产生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的愿望,让世界各地的人真正了解我们的国家和文化,产生文化共情,增进友谊。

三、跨文化传播能力在旅游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培养策略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传播能力既要明确培养过程中侧重的跨文化传播能力内涵,又要通过合适的途径和恰当的方式实现。

1.跨文化传播能力培养策略

跨文化意识和知识是传播能力的前提。跨文化意识包含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学习文化差异的愿意度和对文化差异的尊重。这种意识在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的学习中已经得到了一些融入,建立了一定的感性认知,获得了基本敏感度(如在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习俗、中国南北方文化传统习俗差异等方面)。在旅游英语课程中,任课教师仍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更直观、易懂的手段,进行中外差异比较说明,强调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差异意识,懂得和理解差异的存在,产生文化共情,避免因无知产生矛盾和冲突。阅读和分析大量案例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和差异敏感度。相比需要记忆的文化差异理论来说,学生更愿意接受案例中获得的分析、归纳和总结。跨文化知识的获取同样如此,不仅是识记的知识点,更应该通过视频和案例的呈现与展示,让学生获得具体的认知,使抽象的理论和文字变为具体生动、易于掌握的事例。通过情境练习和模拟加深印象,通过实践体验掌握和运用这一认知。

语言能力是有效沟通的基础,也是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基本功,更是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面临的一大挑战。由于语言基础普遍较弱,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和鼓励,需要明确的要求和有效的监督,更需要激发学习动机。文化内容信息量大,所需掌握的英语词汇量大,要做好的传播者,必须刻苦练习。教师根据中华文化元素类别,归纳词汇和表达,常用句型结构,总结讲述技巧。有范例,有参照,有演示,并将内容按实际旅行服务中的层次差别进行难度等级排列,引导学生步步闯关,克服困难,获得进步。语言能力是一个长期的、需要积累的过程,在实际高职旅游教学中,几乎不可能让所有学生都拥有出色的英文解说能力,教师需要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将能力目标分级,根据学生的水平建立预期目标等级,兼顾学习动力激发和人性化、个性化要求,给予恰当的评价。

沟通技能和交际策略一方面表现在日常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在跨文化语境下,建立在跨文化意识和知识及语言能力的基础之上。每一名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学习的“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程,有些学校大一年级阶段的团队拓展训练,以及各门课程学习过程中涉及的小组合作、团队任务等,都为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沟通技能、交际策略,提供了许多训练机会和理论指导。跨文化语境下的沟通技能和交际策略要求他们首先具有跨文化差异意识和认知,了解旅行过程中产生文化冲击,并且能运用获得的认知迅速化解这种冲击,产生共情。语言能力将这种认知付诸实施并得以实现。旅游英语课程为跨文化语境下沟通技能和交际策略的培养提供了平台。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团队和小组学习活动贯穿始终,基于工作过程和岗位能力需求,旅游职场的沟通技能和交际策略在每个情境中都能得到具体的、明确的锻炼和实践,构成系统化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旅游从业者的沟通技能和交际策略。这一体系需要教师在课程设计和单元/任务设计时,列出具体而明晰的跨文化能力培养总目标和子目标。按照既定目标的指导,学生才能一步步完成任务、实现目标。具体实施时,知识——案例——任务模拟——任务实践,需要步步夯实,循环操练,进阶完成,使跨文化意识和知识不断重复、内化,能力不断训练和提升。

2.跨文化传播能力培养实施

首先,依托旅游英语职业情境设计学习任务(包含总任务和子任务),各任务之间既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可以拆分或组合,形成小情景,便于学生完成情境任务。其次,教师应对每一个任务列出完成目标(可根据职业任务难度等级和学生基础设立分层目标),需要标明每一个任务对应的跨文化传播能力要素(跨文化意识和知识要求,语言能力要求,沟通技能与交流策略要求),明确所要达到的对应要求。另外,任务评价是促进学生朝着任务目标前进的动力,评价与分级目标对应,评价方式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向高一级目标挑战。

利用网络优势,提高教学效率,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旅游英语网络课程教学平台,丰富平台资源,发挥平台功能,采用翻转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方式和手段,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培养学习能力,借助线上资源和功能,教师进行任务发布、监督、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问、演练、互评等。这样可以节约课堂时间,将讲述、模拟、角色扮演等音视频任务直接提交至网络平台,便于师生共同评价。更多音视频旅游文化补充材料可以在网络资源共享,提供了便捷、直观的学习环境。课程网站平台为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和实施提供了知识信息支持、教学资源支持、线上师生互动支持、任务模拟、展示、汇报等的支持和保障,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保证了各项任务的落实和目标的实现。

结语

对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来说,校内学习时间和学业基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双向或多向传播力的发展。然而跨文化传播不可能只是单向的,传播过程中必然会获得双向的交流沟通,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交际可以是多层次的、多任务的、开放和包容的,允许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存,且形成自然分工,又有机统一。既符合我国的国情需要、国家和民族文化传播的需要,又有利于激励更多的人加入中华文化传播行列,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让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EB/OL].https: //wenku. baidu. com/view/a514b986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6d. html.

[2]许力生,孙淑女.跨文化能力递进-交互培养模式构建[J].浙江大学学报,2013(7).

[3]文秋芳.大学英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课程论视角[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3).

[4]顾卫星.中华文化英语传播能力培养研究:内涵、路径、实践[J].山东外语教学,2019(4).

[5]张卫东,杨莉.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的构建——基于外语教育和实证研究方法[J].外语界,2012(2).

[6]高永晨.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体系的理论框架构建[J].外语界,2014(4).

[7]许力生,孙淑女.跨文化能力递进-交互培养模式构建[J].浙江大学学报,2013(7).

[8]黄文红.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模型:中国与西方的对比[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12).

[9]金鸣娟.人类传播与社会发展[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08.

[10]Hunter,B.,White,G. P. & Godbey,G. C.. What Does It Mean to Beglobally Competent? [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2006(10).

[11]張泗考.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战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本文为2018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外语专项课题《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旅游英语”课程中的实证研究》,课题编号:2018SJZT63。

猜你喜欢

旅游英语培养策略
旅游英语口语教学中任务学习法的探索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