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谈“反过来”作为连词的语法功能特征

2020-09-07李璐

文教资料 2020年18期
关键词:语法功能连词

李璐

摘   要: “反过来”是一个兼具“副词”和“连词”词性的词语。作为连词时,“反过来”表示从相反或相对的角度说明同一事物,其所衔接的上下文是并列关系。本文以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和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为来源,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语料进行分析,试谈“反过来”作为连词时,在语法功能上与其他表示对立意义连词的区别性特征。

关键词: 反过来    连词    语法功能    区别性特征

一、引言

人们在论述某种事理时,经常会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说明。这时候往往会用到表示相对立意义的连词“反过来”。它可以用于连接分句与分句、句子与句子,也可以连接句群与句群、段落与段落等。目前《现代汉语虚词词典》《汉语虚词词典》等并没有直接对“反过来”进行释义。只有李宗江、王惠兰著《汉语新虚词》中有对“反过来”连词词性的词义解释:换到与上文对立的或相反的角度来考虑。

邢福义《现代汉语复句问题之研究》中将复句共划分为因果类复句、并列类复句和转折类复句三大类。黄伯荣、廖序东著的《汉代汉语》中将复句划分为联合复句、偏正复句两大类。联合复句又分为五小类,其中包括并列关系。书中对“并列类复句”的定义为:前后分句分别叙述或描写有关联的几件事情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分句间或者是平列关系,或者是对举关系。在这里,关于并列复句的进一步划分不是我们探究的重点。由此可以得出:“反过来”作为连词时,能够连接前后两个分句,构成并列式复句关系。

(1)只有讓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才能保障子孙万代的幸福;反过来,中日友谊受到破坏,两国人民都会遭逢不幸。

(2)在小说中,一分钟可以被无穷放大,可以写成三十万字,反过来,三十年也可以压缩成一瞬间。

在(1)复句中,“反过来”所衔接的前后两个句子虽存在意义上的对立,但叙述的都是“中日友谊”的问题,只是从“友谊好”和“友谊坏”两个不同角度进行说明,因此构成的复句关系是并列式。在(2)复句中,“反过来”前后的两个句子之间并没有意义上的对立冲突,只是从两个时间变化的方式说明小说中的“相对性”原理,也构成了并列式复句关系。

目前对于连词“反过来”的已有研究成果较少,能够找到的有肖天赏(1982)《说“相反、反之、反过来”》和部分硕士论文。姚双云《复句关系标记的搭配研究》中,曾将“反过来”归为递进关系标记中的反递标记。在“反过来”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还并不充分。

二、连词“反过来”的语法功能特征

通过对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和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中关于“反过来”作为连词的各50条语料的整理、分析,我们发现“反过来”在语法功能上,较与之相似的其他连词,诸如“相反”“反之”等,具有较为显著的区别性特征。

第一,“反过来”作为连词时,它所衔接的前后两个部分存在某一个概念上的对立,这个概念不一定是核心谓词(核心意义)。

(一)“反过来”作为连词时,更侧重对同一事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它所连接的前后两个句子可以是从相互对立的条件下阐述一个事实,但不一定是核心意义上的冲突、对立或逻辑上的相互背离。此时,产生对立的是不同的前提条件,而不是逻辑本身。这一点与连词“相反”有显著区别。

(3)a.一个人要走起运来,那是关起大门也抵挡不住的。反过来,一个人要倒霉,也是关门所抵挡不住的。

b.一个人要走起运来,那是关起大门也抵挡不住的。*相反,一个人要倒霉,也是关门所抵挡不住的。

虽然(3)a的前半句是说“一个人走运”,后半句说“一个人倒霉”,二者构成“反”义关系,是两种相对立的情况。但实际上,前后两个句子的逻辑是一致的,只是从两个不同角度进行说明。一个“也”字表明句子表达的逻辑并没有改变,一个人无论走运还是倒霉,都是关门也挡不住的。这个复句中的“走运”和“倒霉”是一组对立概念,但并不是句子的核心逻辑。“相反”作为连词时,一般用于表示前后两个句子在核心意义上的对立,突出二者的相互排斥或逻辑发生改变。若将(3)a中的“反过来”换成“相反”,则句意不通,因为句中的前后逻辑并没有发生变化。

(二)“反过来”可以用于表示所陈述的两个对象角色互换,产生的结果随之改变。但同时,“反过来”也可以表示前后两个对象角色转变,产生的结果不变。此时,对立概念的产生是由于所陈述对象的角色发生互换,句中的对立不是核心谓词的概念对立。这一点与连词“相反”有显著区别。

(4)一个人思想的成熟可以弥补外表的不成熟,而反过来,一个人外表的成熟却无法决定其思想的成熟。

(5)a.一辈子搞体育而完全忽略音乐,对心灵的气质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或者反过来,专搞音乐而完全忽略体育?

b.一辈子搞体育而完全忽略音乐,对心灵的气质会有什么样的影响?*相反,专搞音乐而完全忽略体育?

(6)a.凡是张有德坚持的,哥哥就坚决反对。反过来,也是一样。

b.凡是张有德坚持的,哥哥就坚决反对。*相反,也是一样。

例(4)句中,前半句首先阐述一个人“思想的成熟”可以弥补“外表的不成熟”。后半句中,“思想”和“外表”位置互换,随之结果也发生了变化:“外表的成熟”是无法弥补“思想的成熟”的。

例(5)a句中,所陈述的“体育”和“音乐”二者互换了位置,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在音乐和体育中,人们不能忽略一个只学另一个,需要均衡发展。忽视任何一个结果对心灵气质的影响都不好。例(5)b句中使用连词“相反”连接上下句,但前后并没有构成对立的逻辑,因此句意不通。例(6)a句中“张有德”和“哥哥”的角色互换,但结果都是一样的:两个人中,一个人坚持的,另一个人就坚决反对。若将“反过来”换成“相反”,则会造成语法表达上的错误。

(三)“反过来”可以表示所陈述的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此时句中概念的对立是陈述对象作用方向的对立;而与之类似的连词“相反”“反之”则没有这种表达作用。

(7)a.诗歌充当了革命的代言人,反过来,革命又把诗歌从孤独中解放了出来。

b.诗歌充当了革命的代言人,*相反,革命又把诗歌从孤独中解放了出来。

c.诗歌充当了革命的代言人,*反之,革命又把诗歌从孤独中解放了出来。

(8)a.你不要以为时势仅仅造英雄,时势也造舆论。反过来,舆论再造时势,相互作用,重塑历史。

b.你不要以为时势仅仅造英雄,时势也造舆论。*相反,舆论再造时势,相互作用,重塑历史。

c.你不要以为时势仅仅造英雄,时势也造舆论。*反之,舆论再造时势,相互作用,重塑历史。

例(7)中“诗歌”和“革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用“反过来”进行连接,可以表示彼此作用方向的转换。同样,例(8)中的“时势”和“舆论”也是相互作用的。两个句子中的“反过来”如果替换成“相反”或“反之”,则会造成表义不通。

(四)“反过来”可以用于连接对同一事件从正向、反向两个角度进行说明的分句。通常前半句为反向(否定)阐述,后半句为正向(肯定)阐述,但二者阐述的是一个意义,使后者对前者起到补充、解释,甚至强调的作用。虽然句式发生改变,如否定变为肯定,但表达的意义不变。此时,“反过来”在语义和用法上类似于插入语“也就是说”。构成对立关系的是表否定和表肯定的句式,不是核心语义。

(9)不劳动者不得食,反过来,凡劳动者都应得食。

(10)你不积极发言就不会有晋升的机会,反过来,你只有努力发言,才有升职的可能。

例(9)句中,双重否定句“不劳动者不得食”的意义等同于“凡劳动者都应得食”,前后二者阐述的核心意义一致,只不过句式发生改变,相当于后半句对前半句换了一种说法,起到了补充说明的作用。这样可使人们更快地理解句子表达的含义,减轻听话人语义理解加工的压力。例(10)句中,前后两个句子都在阐述“发言”和“升职”是一个正相关①的关系。不积极发言就不会有升职机会,积极发言就有升职的可能。前后两句表达的逻辑相同,后半句更有一种强调的意味,希望能引起听话人的重视,促使其积极表现。

(五)当一个复句中,前后两个句子所陈述的对象是不同的人物,且陈述的事实并不对立冲突甚至具有方向上的一致性时,可用连词“反过来”进行衔接,转换陈述的对象,不能够用与之类似的连词“相反”。此时存在相反关系的是两个人物之间的方向指向。任意两个人物之间都存在“直线型”的两个方向--与一方一致,或与一方相反。以“我”②为中心时,任何其他人物都可以构成与“我”对立的方向。句中产生对立的是陈述的两个人物的叙述方向,互为对方的反方向,不是核心意义的对立。

(11)a.我会去向老师承认错误的,反过来,你也应该为你的行为负责。

b.我会去向老师承认错误的,*相反,你也应该为你的行为负责。

(12)a.小张确实非常认真、努力,但反过来,小刘也一直追求进步呀。

b.小张确实非常认真、努力,但*相反,小刘也一直追求进步呀。

例(11)a句中,“我向老师承认错误”和“你为你的行为负责”两个事件并不对立,甚至都有“积极认错、改进”的正向意义,但在人物指向上存在相反关系。对于说话者一方的“我”来说,“你”是“我”的对立方向。例(12)a句中,共有“小张”“小刘”两个陈述对象。小张和小刘都在追求积极、进步,前后两个事件并不冲突。但当我们聚焦在“小张”身上叙述完他非常认真、努力后,“小刘”作为二人中的另外一个人,就成了“小張”的对立方向。对于“小刘”来说,“小张”也是他的对立方向。这与“你”和“我”的方向对立原理是类似的。两个句中的“反过来”不能用“相反”替换。

第二,当说话双方有对于某一事件的共同预设时,在表达犹豫或规劝意义的复句中多用“反过来”作连词,突出说话人在说话过程中留下的自我印记。“反过来”复句一般从正反、好坏等不同角度分析同一事件,从内容上看相对客观、全面;在语义表达上则相对委婉,突出多方考虑的心理,能拉近与信息接收者一方的距离。使听话人易于接受说话人所阐述的观点,减少说话人语义表达的生硬直白性。

(13)读书不能像愚熊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满地狼藉却食不果腹。应该反过来,慢慢地啃一本是一本,神定气稳地反复咀玩。

(14)如果我在海外读书的话,能很好地提升英文水平和学术能力,但反过来,就业是个问题,学成后回国就业不一定容易。

例(13)句是对于读书的正确方式的阐述,隐含一定的规劝、指导意味。用“反过来”能够使前后两种情况形成一种对照,表达后者才是说话人认为正确、可取的方式,委婉地暗示说话人对错误读书方式的批评和希望听话人采用后一种读书方式的规劝意义。例(14)句在对事理的阐述中隐含犹豫或自我规劝的意味。用“反过来”凸显说话人在多种情况之间进行思考、比较,并最终站在更加立足于自身现实的角度进行分析,表现出对于后者考虑更多的自我倾向。整个过程体现了自我思考的印记,使说话人更易面对客观事实,做出抉择。

第三,“反过来”可在反递句式中承担表示递进意义的作用。邢福义在《邢福义学术论文著选》中曾提到“反递句式”,就是反转性递进句式,指前后分句之间既有递进关系又有反转关系的一种复句形式,其典型句式是“不但/不仅/非但/不单不p……反过来/反而q……”。在该句式中,“反过来”通常与关联词“不但/不仅/不但不”等搭配使用,“不但/不仅/不但不”等关联词语主要表示语义上的转折。由此我们认为,“反过来”本身在该句式结构中承担的是反转过后的递进作用,与之类似的连词“反之”则没有这种表达作用。

(15)a.我哭的时候,他不仅不跟我道歉,反过来,他冲着我发火。

b.我哭的时候,他不仅不跟我道歉,*反之,他冲着我发火。

例(15)a句中,按照常理逻辑和说话人的心理预设,“我哭的时候”,他应该跟我道歉,但事实是“他没跟我道歉”,这里已经有语义上的反转。之后“他冲我发火”,这里的“发火”是在“不道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做法,“反过来”在这里将事情反转的程度更推进了一步。

三、结语

通过对“反过来”已有研究成果的学习、对BCC和CCL语料库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语料的简要分析,我们认为“反过来”作为连词时,主要有如下三个区别性功能特征:

第一,“反过来”作为连词时,它所衔接的前后两个部分存在某一个概念上的对立,这个概念不一定是核心谓词(核心意义)。“反过来”所连接的前后两个部分,可以表示完全对立的内容,也可以表示从不同角度说明同一个道理。

第二,当说话双方有对于某一事件的共同预设时,在表达犹豫或规劝意义的复句中多用“反过来”作连词,突出说话人在说话过程中留下的自我印记,同时增加叙述的客观性和委婉性,减少语义表达的生硬直白性。

第三,“反过来”可在反递句式中承担表示递进意义的作用。

对于连词“反过来”是否在使用过程中广泛存在这些语义功能特征,以及是否还存在其他的语义功能,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考证。

注释:

①正相关是指自变量增长,因变量也跟着增长,两个变量变动的方向相同。这里指“发言”越积极,越有可能得到“晋升”。

②这里的“我”并不具體指某一个人,而是普遍意义上的第一人称。

参考文献:

[1]刘怡.现代汉语“相反”类词语分析[D].延边:延边大学,2010.

[2]姚双云.复句关系标记的搭配研究与相关解释[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3]邢福义.现代汉语复句问题之研究[J].黄冈师专学报,1994(02):3-11.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5]肖天赏.说“相反、反之、反过来”[J].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02):78-85.

[6]李宗江,王慧兰.汉语新虚词[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7]何婷.“反过来”结构的语法特点及偏误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猜你喜欢

语法功能连词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汉语方位词“旁”的考察与判定
从句法角度浅析西语语法中se的功能演变
西夏语中的对比连词 djij2
网络语“奇葩”的语法功能转化
并列句专项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