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历史思维”看待纲要课程

2020-09-07刘旭

文教资料 2020年18期
关键词:历史思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政治课

刘旭

摘   要: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中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目前仅有涉及中国近代百年历史的“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高校青年学生缺乏认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正确途径。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及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有必要逐步尝试将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纳入思想政治课课程体系中,深化与丰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内容的广度与深度。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    课程改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对青年一代充满希望,“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1](56)。为了进一步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切实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时代要求迫使我们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课课程体系,切实推进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将中国古代史相应知识内容融入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中,将之作为“纲要”课程内容的重要补充无疑是改革可行的路径之一。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融入部分中国古代历史内容的必要性

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中适当增加中国古代历史内容这一做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可行路径之一。顺应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机遇,符合思想道德建设及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中国古代历史的学习对于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及文化观具有重要意义。“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2](12),更有必要通过相应课程树立高校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事实证明,要在青年人中间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仅谈及中国近代百年历史是不够的。毛泽东曾说:“其次来说研究历史。虽则有少数党员和少数党的同情者曾经进行了这一工作,但是不曾有组织地进行过。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认真地研究现状的空气是不浓厚的,认真地研究历史的空气也是不浓厚的。”[3](797)毛泽东将中国古代史和中国百年近代史结合在一起谈,充分说明中国古代历史同中国近代史具有同等地位,二者对于培养一个人的正确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有着同样重要的价值。我们有必要将中国古代历史相关内容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通过正确的历史观引导学生。

(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性:“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33)新的时代背景要求我们进一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树立文化自信,就必须充分了解中华文明的以往成就。通过对中国古代史内容的学习,高校青年学生将获得一个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平台。

一方面,相关文化产品的创作是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4](162)另一方面,事实案例表明:在浮躁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很可能出現一些偏移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文化作品。无论是名为历史剧实际上是男欢女爱、才子佳人的影视剧,还是打着所谓给“历史正名”实则为汉奸卖国贼张目的考证文章,都会对缺乏社会经验,正处于价值观、历史观、人生观成型过程中的大学生青年造成误导。正因如此,有必要借助高校思想政治课平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因为只有以正确历史观为前提,才能正确理解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真正价值所在,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

(三)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需要

目前世界范围内,不仅美国[5]、日本[6](39-46)等国家的本民族历史文化作为必修通识课程,国内许多高校也开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区位优势开设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通识课程。但是,在缺乏统一课程规范的情况下,一些院校选择不开设类似课程。这一现象在一些理工科为主的院校中很突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师资配套。另一方面是缺乏课程规范要求所致。近年来党和政府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工作,对课程标准、师资配比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然而从课程比例上看,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所占课时比例远远低于思想政治课中其他课程[7]。加之思想政治专业出身的教师因学科知识局限而导致的授课障碍(这一现状在逐渐改善)。直接结果便是纲要课程在整个思想政治课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远不及其他课程。不仅如此,从课程内容上看,目前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虽然可以很好地突出中国近代百年来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发展历程和中国共产党应时代发展的历史,却无法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文明史,导致缺乏对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充分认识,无法借此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将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纳入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之中,可以打通原本割裂的中国历史进程。不仅便于高校青年学生整体把握中国五千年来的优秀灿烂文化,更可以借助课程的学习了解当代中国立足的历史文化背景,从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课程内容增加面临的困难

尽管将中国古代历史内容融入纲要课程框架内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实际实行过程中却面临诸多困难。如何破解上述难题成为上述措施能否推行的关键。

(一)课程编排难度大

推行上述改革首先面临的困难体现在课程编排方面。与有着明确主线的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相比,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要纳入思想政治课课程体系中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确定课程主线。是将重心放在宣扬爱国主义历史事迹,讲授中国古代文化,还是按照中国古代史的编排方式系统阐述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中国古代历史内容博杂、涉及面广。如何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适当取舍相关内容,便成为相应课程设置接下来面临的问题。不仅如此,对于学术上存在争议的问题也要适当处理。必须在兼顾历史学学术研究最新成果的同时突出思想政治课课程目标。因此,相关课程在编排过程中要参考借鉴历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并征询相关专家的意见。

在课程编排过程中还要注意结合各个学校的区位地缘优势。根据各地历史文化资源开设相应的实践课程,以在内容和形式上丰富课程深度和广度。目前部分高校的成功经验可以为这类实践课程设置提供有益参考。例如西北地区的相关院校可以将课程与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中央政权与西北民族的和亲及交往等内容相结合。通过实地探访、历史情景剧等方式重现丝绸之路的历史。不仅如此,还可以充分挖掘各地方的历史文化遗迹及名人故居,将岳飞、文天祥、戚继光等相关名人故居等作为思想政治课课外实践基地,充分调动各种资源丰富相应课程的授课形式。

(二)教学资源不足

教学资源短缺是掣肘相关课程改革试验推行的另一难点。其一,尽管党和政府日益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培养和队伍扩充建设,但高校思政课师资紧缺问题并不能在短期内得到根本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仍有着缺口,这一现象在一些原本忽视思想政治课的理工类院校尤为明显。一些高校至今思政课教师配比尚未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意味着在现有师资紧缺的情况下,增加新的课程内容不仅会加重现有教师的课程负担,还必然影响原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不仅如此,由于纲要课程涉及大量历史事实,要讲好这门课程必须首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使课堂内容更为充实、授课更活泼生动,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接受。盲目让不具备中国历史专业知识的思政课教师“赶鸭子上架”,必然导致课程授课质量下降,甚至沦为“照本宣科”,难以实现课程预期目标。

必须采取多种措施解决高校师资问题。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入手,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实际上,马克思的全部著作不仅是一座座阶级学说、社会发展理论、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宝库,还是一部部根植于十八至十九世纪社会现实并关注人类全部历史发展进程的历史著作。真正读懂马克思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同样的,从黑格尔的“东洋”到马克思的“亚细亚”,马克思同样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古代历史有着深刻见解。在马克思主义专业课程中增加相关历史知识素养教育极为必要。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诸著作写作的历史背景,而且有利于为此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讲授夯实基础。其次,通过培训提高现有师资的专业素养。尽管当前针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相关培训课程较多,但多涉及教育学、心理学、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常识、思想政治教育、党和政府的纲领文件学习等领域,鲜有涉及历史素养的相关培训。相关课程的设立必须配套相关培训。尤其对于非历史专业出身的授课教师,必须通过相关历史知识培训使其具备课程教学的职业素质。最后,可以适当增加历史学专业出身教师的录用。近年来,全国各院校历史学科的师资逐渐饱和,导致一些历史学科出身的博士生最终选择放弃从事高校相关工作。这一情况在一些地方院校尤其严重,一些地方院校历史博士毕业后面临着就业压力[8]。因此,通过引进历史学专业背景的师资,不仅可以给思想政治课带来新鲜血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还可以解决部分历史专业博士的就业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三)课程适应学生的困难

如何让高校学生接受新增加的中国古代史思想政治課内容,是相应改革面临的又一挑战。一方面,课程内容的增加意味着大学生相应课业负担的加重,必然招致抵触情绪。另一方面,相关课程的讲述能否吸引学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的强弱。当前青年人普遍对中国历史较熟悉,但也因网络和媒体的错误引导产生了错误认识,对相关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除了从网络等途径获得知识外,现有中学教育提高了课程讲授深度。尤其是在一些重点中学,目前由相应专业的博士甚至博士后担任专业课教师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提高相应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产生可笑和矛盾的结果:包含历史、艺术等内容的大学人文教育反而不及前一阶段中学教育时期的质量和深度。结果便是许多重点中学的学生都将出国深造作为高等教育阶段的首要选择,显然有悖于我国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目标。

因此,大学阶段的相应课程如何在深度和广度上超越中学阶段相应课程,便成为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肩负双重使命:一方面,课程必须以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为目标。另一方面,课程必须担负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使命,对相关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通识课程还是思政课

中国古代历史相关内容应该作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一部分,还是应该作为思想政治课程体系的一个环节?笔者认为必须将其纳入思想政治课课程体系,原因如下:

首先,推行效果方面,将中国古代历史内容作为思想政治课效果更好。总体而言,目前多数学校并没有将通识课程作为高校课程设置的固定制度,结果便是一些高校缺乏设置相应课程的动力。不仅如此,由于我国目前并未将通识课程作为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各开设高校多是将其作为选修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显然难以使之肩负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只有将中国古代历史内容纳入思想政治课课程体系,才能实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

其次,师资等客观条件方面,目前多数学校还不具备单独开设中国历史通识课程的能力。从目前开设通识课程高校的情况来看,多为文科院系配备相对成熟的综合性大学,其余地方院校和理工科院校则由于缺乏相应师资而难以设置上述课程。意味着强制推行通识课程并不符合当前实际。事实上,当前最需要开设这类课程知识的恰恰是上述院校。一些理工科为主的院校以往仅重视科研及专业课,对思想政治课师资及人文教育则尽可能压缩削减。一些学校不要说人文相关师资,思想政治课师资方面连马克思主义学院都难以配备,往往由只有几名教师组成的思政部负责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些理工类高校甚至和技术高职院校毫无区别。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古代史相应内容的讲授只能借助目前各个高校普遍配备的思想政治课授课师资才能得以实现。

再次,课程内容连贯度方面,将完整的中国历史分别按照不同课程类型加以讲述将割裂原本连贯的历史进程。鉴于中国近代史纲要在思想政治课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必须只能通过思想政治课这一形式才能与近代史相关内容相衔接。不仅如此,思想政治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在课程目标、内容设置、知识框架、讲述模式上完全不同。这种差异性意味着中国历史两段内容只能通过一个课程体系才能保持课程模式的一致性。将两段历史合并为一门思想政治课几乎是唯一选择。否则,学生将会在学习中国古代历史的过程中重视体验、培养乐趣,进入近代历史则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迅速转变导致学生在接受上的不适应,甚至对中国近代史思想政治课产生怀疑态度。一旦遇到思想立场不坚定的中国古代史通识课程教师,很可能出现同一个中国历史两种价值观体系的现象,必然导致青年大学生思想混乱、价值观误导。这是必须极力避免的。

最后,任务目标方面,宣扬当前主流价值观的目标决定了中国历史讲授只能借助思想政治课平台才能顺利进行。当前全球化、互联网大时代的背景,意味着中国古代历史讲授必须符合当前主流价值观。换句话说,面对高校青年的中国历史课程,必须为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大目标服务。在互联网大时代背景下,历史知识的获取变得更加容易。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建构一套自己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体系。与此同时,一些哗众取宠、甚至别有用心的观点开始借助历史外衣传播。因此,“必须加强对中国历史和中国国情的研究,加强对世界发展的比较研究,不断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做到对建设有中國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定不移、矢志不移。”[9](219)此话虽然是针对年轻一代领导干部所说的,却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应该作为学习了解中国历史的主要目的。因此,必须按照思想政治课模式组织中国历史教学工作。

总而言之,尽管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但将中国历史相关内容纳入思想政治课课程体系的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改革仍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对于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一流大学及弘扬社会主义文化都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刘爽,李曼丽.日本大学之通识教育变革(1991-2015):进步抑或倒退——七所综合性基干大学改革与实践的回顾与反思[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01).

[7]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s78/A13/sks_left/s6387/moe_772/tnull_10378.html.2005.9.

[8]难发文、难毕业 博士生:拿什么“爱你”我的C刊?[EB/OL].http://news.ifeng.com/a/20171214/54168295_0.shtml.2017.12.14.

[9]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本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重点项目:高校理工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理路研究(CQGJ19A12)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历史思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政治课
培养历史思维,优化历史活动课
高中与高校思政课衔接的问题所在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效性研究
历史想象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习近平“七一”讲话的思想精髓
高中历史教学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