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应急管理中的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建设

2020-09-07赵玥朱丽娟

文教资料 2020年18期
关键词:协同机制多元主体应急管理

赵玥 朱丽娟

摘   要: 高校应急管理受到社会关注,直接关系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剖示当下高校应急管理中学生基数大、传播途径多、布防存盲点和实操不足的难点,论述如何在高校应急管理中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作用,即提高校园智控水平、落实校园网格管理、增强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后勤应急保障、加强校地防控协同、回应家校多维关切。精准做好高校应急管理常态化,有序推动高校应急管理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应急管理    协同机制    高校    多元主体

为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国务院在2006年1月8日发布并实施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通过十几年的实践与发展,我国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不断提升,应急管理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2019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

高校应急管理是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重要一环,提高高校应急管理能力可以有效减少突发事件对于高校、社会乃至国家的负面影响,关系国家、民族大局,不容有失,更需要家庭、学校和全社会通力合作,打好校园应急管理战役,筑牢校园应急管理主阵地,确保高校发展安全平稳有序。本文分析高校应急管理现状和难点,提出高校应急管理中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建设路径,助力高校应急管理与进一步发展。

一、我国高校应急管理现状

近年来,高校在应急管理方面压力不断增加,一方面突发事件频发,如多重原因影响下的群体性事件、寝室起火、实验室安全事件等,另一方面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导致的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疫情等。不仅影响了正常教学秩序对高校师生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了威胁,甚至对高校的声誉、形象和后续发展改革造成了消极影响。对高校传统的应急管理模式发起了挑战,政府、社会和相关部门组织不断关注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当下,一些高校应急管理呈现出以下现状:

(一)应急管理体系发展薄弱。

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基本框架是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一案”指应急预案,即对各类突发事件产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并订立一套科学的应急预案,是应急管理的重要基础,也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三制”指的是应急管理的机制、体制和法制,应急管理机制是指突发事件全部过程当中的各种制度化和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措施和方法;应急管理体制是指突发事件全过程中各种制度化、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方法与措施;应急管理法制是指针对各种突发事件制订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使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基本可以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高校运行中,应急预案必不可少,部分高校应急预案分类不足,不足以囊括多种可能性突发事件;在机制、体制和法制上,存在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没有充分发挥高校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和高校应急管理的常态化。

(二)应急管理主体责任划分不明。

高校应急管理涉及多个责任主体,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深化培养需要多方力量的关注和支持,但因涉及责任主体较多,一方面,工作内容存在交叉与重叠,导致突发事件发生后,容易出现责任推诿和不作为。另一方面,工作内容的重叠和交叉,不利于学生了解应急管理流程,无法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做出精准响应和链接。

(三)应急管理意识不强。

相应责任主体的应急宣传和教育多采用单一形式,如海报、宣传单等,形式感较强,但不够注重师生的接受程度和意见反馈。同时,部分老师和学生并未主动采取实际行动学习应急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被动接受應急相关的讲座宣传、技能培训等,不知如何使用灭火器、不懂得紧急逃生和急救方法的情况比较普遍。甚至部分师生存在“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和“大灾防不住、小灾不用防”的侥幸麻痹心理。

(四)应急管理方式单一。

高校应急管理建设多采用自上而下的模式,多以政策文件为指导,没有充分挖掘社会组织、家长和学生等责任主体的充分参与,部分高校甚至没有把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纳入正常的教育管理体系当中。突发事件发生之后,高校管理者往往本着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加强事后恢复而非事前预防,更容易把突发事件当作个案来处理,而没有意识到应急处理只是应急管理中的一部分,这种相对单一的管理方式使高校在突发事件管理中容易陷入被动局面,错失突发事件“窗口期”的有效干预。

(五)信息沟通不畅。

就高校应急管理发展而言,日本因自然灾害高发,应急管理呈现常态化,为全球范围内的高校应急管理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在学校安全法中,明确规定校外灾害的报道要向外界开放。近年来我国高校管理是透明化趋势,但部分学校依旧存在信息沟通不畅的情况,一方面,部分高校希望通过信息控制减少人员恐慌、维护学校声誉却导致流言四起;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出于考评等原因向上级部门瞒报突发信息,导致错失突发事件统筹时机和沟通时间,引发决策失误。

二、高校应急管理中的难点

(一)学生规模大,关注对象种类繁多。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和全国成人高等学校名单,截至2019年6月15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56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含独立学院257所),成人高等学校268所。高校学生规模大,且来源地区分布广,以浙江省为例,现有高校109所,在校生116.7万人,校均10717人。学生数量对高校应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且,近年来,心理、学业、经济原因造成特别关注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给高校应急管理带来了极大挑战。

(二)传播途径多,信息识别能力弱。

当代大学生是在互联网环境中出生和成长的,是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主力軍,对网络依赖程度较高,网络社群丰富,在享受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红利之余,大学生群体的思维和行为也受到互联网的影响,一方面,网络舆情、“次生舆情”和“关联舆情”的风险依然存在,更有部分媒体出于营利目的热衷于“流量虚胖”和“标题党”等,影响学生认知。另一方面,大学生价值观处于波动期,对事件认知容易受到偶像和他人的影响,导致行为模式呈现出信息接收碎片化、信息识别模糊化、价值观分裂化等特征。

(三)硬件存短板,局部布防现盲点。

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必要的设施和装备是重要条件,高校的应急防控保障体系存在一定短板,部分高校应急防控硬件条件影响了应急管理效果,如部分高校应急避难场所不足,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可安置人数、转移路线和救助、安置等功能分区不明确;储备突发事件物资数量较师生总体数量不够充足;校内隔离空间不足,一旦有校内感染情况,无法承载接触人员的隔离压力等。

(四)实操有不足,应急能力待提高。

国家、省、市各个层级已通过多种途径制定和发布校园管理过程中的应急措施和应急方案,多省高校也在积极学习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立足校情探索符合本校的应急防控预案。但高校作为教书育人为主责的单位,面临突发情况应急管理存在经验不足,专业度不够,缺少校级规模的应急实操,与地方在应急管理上持久扎实工作积累起来的应急管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存在差距,与满足学生健康全面成长的需求存在不足。

三、高校应急管理中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建设路径

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对于国家教育发展、国家实力提升有着重要意义,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高校应急管理需要贯穿于高校突发事件所发生前、后、中各个阶段。针对高校应急管理现状,需要涉及学生成长、学校管理的多元主体打造协同机制、构建牢固的校园安全墙。

(一)提升校园智控水平。

一要建好“脑”,借力城市大脑采用数字管理的有效做法,打造高校应急管理的数字化系统,建立包含学生姓名、照片、学校、专业、学号、宿舍、健康码状态等信息的大学生“在校码”,打造“高校大脑”,建立高效应急管理信息库;二要用好“脑”,各级管控人员通过“高校大脑”建立学生信息调配中枢,动态把握师生健康监测、合理配置应急管理重点、科学决策、提高治理效能,实现精密智控。

(二)落实校园网格管理。

完善应急管理常态化形势下的学校管理体系,校园管理辖区可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为单元网格,如生活社区、实验教学、文体场馆等网格区,将单个网格管理落实责任人,以网格内事件为管理内容,落实网格单元责任人,实现网格内管控有序、运转高效,网格间协同共治、闭环管控。

(三)增强应急处置能力。

高校在建立精准识别、快速处置的机制上,在应急管理部门专业指导下,组织发动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骨干参与应急管理防控工作,不断通过应急演练和改进培训方式,并在应急管理队伍强化后,举行校级规模防控演练,强化师生的突发事件防控意识,提高突发事件防控能力,搭建校园防控屏障,尤其需要落实学生的多时段多场景演练和突发情况的模拟应急处置。

(四)加强后勤应急保障。

各地各校要科学调度,为教职工和学生在校学习工作提供扎实应急物资保障。完善校园应急设施,配足应急处理区域,全面开展校园应急检查,清理整顿校园及周边环境卫生等,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安全的成长环境。

(五)加强校地防控协同。

落实属地管理原则,压实高校应急管理主体责任。一方面高校要自觉接受属地政府对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督查和验收,主动加强与当地应急管理职能部门联系,另一方面各地要主动担起应急管理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加大工作力度。同时,发挥高校人才科技优势和多学科综合交叉优势,勇于担+当作为,积极开展科研攻关,为应急管理提供科技支撑、持续注入高校科技力量。

(六)回应家校多维关切。

一要回应学生关切,在关注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对学生关注的问题给予正面公开透明的解答,通过透明化管理打消学生顾虑,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树立“学校是我家、维护你我他”的应急管理意识,主动参与到学校应急管理工作中;二要回应家长关切,共同做好学生应急管理意识和能力培养工作,同时共同化解应急管理期间的学生负面因素,促进家校共育,致力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

基于学校应急管理现状和工作难点,笔者希望将高校应急管理融入日常管理中,探索高校应急管理多主体的协作方式,力求最大限度地利用多方资源,实现应急管理的社会化,稳步落实《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6条工作原则,即: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快速反应,协同应对;依靠科技,提高素质。从管理主体层面减少公共危机的发生、科学应对危机、减少灾害损失,助力高校发展与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12-02(01).

[2]陈俞频.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成都:中共四川省委党校,2018.

[3]朱晓斌.美国学校危机管理的模式与政策[J].比较教育研究,2004(12):45-50.

[4]刘万振,陈兴立.社区应急能力建设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重庆市社区应急能力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行政法学研究,2011(03):78-85.

[5]薛镭,安娴.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动态能力的概念模型初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8(09):109-113.

[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汇报,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EB/OL].http://www.gov.cn/gjjg/2005-08/16/content_23770.htm.2020-05-10.

猜你喜欢

协同机制多元主体应急管理
构建多元主体联动的城市危机信息沟通机制
多元主体协同:网络舆情治理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