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如何构建“校—院—班”三级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2020-09-07冯睿查晓丽

文教资料 2020年18期
关键词:网络思政育人高校

冯睿 查晓丽

摘   要: 高校各级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构建全方位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进一步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必须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平台建设、内容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加强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的路径,以期进一步强化高校网络育人效果。

关键词: 高校    校院班    网络思政    育人

引言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为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指明了方向。网络早已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要阵地,各种思潮通过互联网在高校不断交流交融交锋。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构建全方位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抢占思想舆论阵地制高点,牢牢掌握网络主导权,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一、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容易受到网络亚文化冲击。当前,移动媒体、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每个人都能够成为生产信息的主体,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是“发言人”。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重塑,导致网络舆论场异常复杂,宣传阵地的引导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容易接触到非主流的宣传舆论、文化、价值观等,部分大学生可能会受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为核心,着力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是高校网络育人平台的协同性、耦合性不够。全媒体时代,高校每个网络平台都具有活力和能动性,校园各级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极大地丰富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传播途径和内容。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模式是:校园各个层面的网络平台各行其是、单打独斗居多,及时反馈、上下联动、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高校要整合校内各级网络平台,形成以学校官方网络平台为主阵地、二级机构和年级、班级网络平台为辅助的“一体两翼”网络格局,深入推进协同育人,进一步提高网络育人质量。

三是网络安全和舆情应对准备不足。当前,部分高校对网络舆论、热点问题的关注不够,缺乏深入研究和分析,未建立起高效科学的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和预警机制,当重大舆情来临时往往无法提出有效的处置方案,对网络信息的反馈、响应滞后,容易错失应对舆情的最佳时机。高校要提高总体态势感知能力,及时发现、果断处置各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准确判断事件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趋势,做到快速反应,正确应对,确保“见之于未萌,识之于未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网络舆情监控软件的预警作用,深入挖掘舆情数据关系,为校园舆情应对提供智能化支持。

四是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的管理、评价和考核体系尚不成熟。分层分类分级管理和合理考核是强化网络思政工作效果的重要方式。目前,一些高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管理、监督还不够系统,学校层面、学院层面、年级层面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的责任还没有完全理清,监管存在漏洞。同时,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没有形成系统的考评办法。要尽快完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等工作标准,将网络文化育人工作开展情况列为师德先进、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评选条件,进一步激发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活力。

基于上述背景,加强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要通过系统思维、全局思维思考和谋划高校“校—院—班”三级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构建,分类管理、系统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二、高校“校—院—班”三级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构建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使全媒体传播在法治轨道上运行。高校要站在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提高政治站位,加强校园网络和新媒体平台的规划和建设,形成合力矩阵,强化网络育人实效,用主流舆论、主流文化、主流价值主导网络空间,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筑牢师生共同思想基礎。

(一)加强网络平台建设

一要着力发挥一级平台的主流引导功能。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平台、易班等作为校园一级网络平台,由党委宣传部门管理。网络信息化管理处、网络信息技术中心等部门负责校园网络建设的维护和技术支持。高校要积极创新办网思路和措施,打造高品质的专题新闻板块和具有时代特征、彰显大学精神、体现高雅品位的校园网站。形成以门户网站为主体,专题网站和官方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等为支撑的网络思想教育平台,成立校园新媒体联盟,重点建设“四微一端”(微信、微博、微课、微视、客户端),构建以新媒体为载体的网络思政教育新机制。通过校园一级网络平台,第一时间向广大师生发布国家政策和学校权威信息,打造融宣传、思想、教育、服务、互动于一体的校园网站集群,讲述高校好故事,传递高校好声音,塑造高校好形象,不断增强校园网络的传播力、影响力和感染力,有效发挥校级网络平台的育人功能。

二要切实发挥院级平台的同频共振作用。学校各二级学院、职能部门的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作为二级平台,由各学院和部门负责建设和管理,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网络建设和管理第一责任人。二级网站作为校园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发布、对外宣传、服务师生、推动工作的重要窗口,发挥舆论引导、信息传递、资源共享等重要作用,各级单位应将本单位网站建设与维护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要紧扣学校工作大局,结合本单位在全校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中的工作职责与特点,不断更新充实网站内容,做好重点信息的宣传展示。学工、研工、教务、团委等工作职责与学生工作密切相连的单位,要积极建设微信、易班等新媒体平台,打造精品内容,提升平台知名度和影响力,让网站和新媒体成为教育、管理、服务学生的重要载体。

三要努力促进三级平台的规范繁荣发展。学生班级、团学组织、社团创建的网络平台为三级平台,学生班级创建的网络平台归口所在学院管理,团学组织、社团的平台归口校团委及各学院团委管理。高校要切实加强对班级、团学组织、社团等QQ群、微信群各类网络交流平台的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加强校园媒体的融合,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交流工作功能和宣传主流价值观的作用,传递校园正能量,扩大网络文化育人覆盖面。

(二)加强网络内容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主流媒体要及时提供更多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互联网+”并不是简单的“+互联网”,不是把传统媒体内容直接搬到网上,而是把互联网作为平台,以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精神谋划布局思想政治工作。高校要遵循传播规律、思想政治发展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在内容建设上下功夫,精心策划选题,聚焦思想引领,贴近师生实际,大力宣传学校改革发展的主旋律、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使校园主流媒体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使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有明显提高。

一是将校级媒体作为学校对内、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深入开展“中国梦”教育,引导师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牢牢把握网络文化育人主动权。从师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国家大事、学校新闻、校园生活等角度切入,抓住开学季、招生季、毕业季、特殊事件等关键时间节点积极引导。校园网要丰富网站内容,宣传好国家和学校发展的成就和重大改革措施,积极建设数字图书馆、网上讲堂、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等项目。校园官方微信要打造适合新媒体传播的网络应用和优秀文化作品,增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吸引力。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网站、微信公众号、阅报栏、电子显示屏等媒介,构筑深受师生喜爱的主流网络平台,使校园网络成为广大师生获取信息、丰富知识、学习交流的重要渠道,以多样化的展示、多介质的推送,使网络思政工作动起来、活起来。成长在新媒体环境中的“00后”,在话语表达上,更喜欢“重构话语”或“创造话语”,建设网络和新媒体要注意调整话语方式,创新话语体系,坚持政治性与技术性、互动性与引导性、开放性与竞争性相统一。通过创新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打造刚性服务和人文关怀兼有、主流价值和话语魅力兼具的网络新媒体生态。要善于讲故事,将主观意图巧妙融于客观叙事之中,倡“短”“实”“新”,反对“大、假、空”,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亲和力。

二是将各院级单位网络作为全校网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院级单位网站设计要科学,内容要规范,链接要准确。学院网站应立足于本学院、本学科、本专业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特点,全面展示学院建设与发展状况,推进院务公开和民主决策,促进学院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党建团学活动和网络建设管理的融合。职能部门网站应侧重工作职能宣传和提供信息公开、社团管理、人才需求、招生就业、创新创业等符合师生需求的信息。二级单位要通过官方微博、微信,精心策划和创作有特色、吸引人的原创作品,打造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院级网络文化品牌,形成“一院一品”,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三是团学组织、社团、班级等校内三级媒体要定期开展网络在线交流。通过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传达学校有关文件要求和会议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结合师生实际需求开展“微党课”“微团课”等“微”系列活动。搭建网络文化竞赛平台,组织网络典型选树,举办网络实践活动,着力打造如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品网络教育项目。把网络建设重点放在解决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问题上,将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艺术素质的培育融入各类网络文化产品的制作中,使校园网络文化和产品惠及每位师生,为每个人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

四是要加强网络内容监管与考核机制建设。各级网络平台要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使广大师生在享受网络信息传播便利、快捷的同时,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抵御错误思想和错误言论的能力。校园QQ群、微信群、贴吧等传播内容涉及学校事务的各级网络平台,发布信息时必须遵守国家有关管理规定。在涉及学校重大事项、突发事件危机应对、社会热点及敏感问题时,各级平台要按照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发布的信息进行转发,严禁私自发布相关信息。各级单位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统筹规划,明确职责,真正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要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将二级单位网络建设与管理工作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和领导干部考核,定期对各单位网站建设进行督查评比。

(三)加強网络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不断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高校要加强宣传管理员、网络评论员、全媒体记者的选拔和培训,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高素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一是学校网络层面要立足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统筹推进网络建设、网络宣传管理、网络评论队伍建设。设专岗专人负责校园网站、微信的编审、设计和维护,指导校内各单位做好网页建设和内容更新。组织一批宣传思想工作人员、学术带头人、优秀学生干部参与网络建设、管理和评论,引导他们通过网络空间研判师生思想动态,借助网络平台主动发声,构建“教师引导、朋辈引领、知行合一”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新机制。安排专人负责校园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平台,进一步健全网络舆情搜集、研判、预警和处置机制,建立专兼结合的网络舆情监管队伍,运用专业舆情监控软件,及时发现和处置网上不良信息。依托高等教育培训资源和优势,加大骨干队伍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校园网络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和业务水平。

二是各院级单位要安排专人负责本单位网站和新媒体的设计、维护、更新,安排专人监测本单位网站和网络舆情,及时掌握本单位师生在校园网、主流社交网站及QQ群、微博、微信上的动态,形成覆盖全面、及时准确、正确引导、有效管理的网络信息管理机制。建立“监测预警—报告反馈—分析研判—应对处置—跟踪问效”的网络舆情处理机制,二级单位发现舆情或接到舆情通报后,及时向学校报告,确保校园网络安全。强化领导干部主体责任和党员师生网络引导责任,积极推进优秀导师、教学名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参与本单位网络建设与管理工作,引导他们正面发声、理性思辨,加强师生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师生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形成文明网络生活方式。

三是强化辅导员队伍教育管理作用。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最密切,年级辅导员可以利用E-mail、QQ、微博、微信、博客等现代媒介手段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提高网络育人工作质量。抓住学生成长需求和认同取向,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内心的变化及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撰写网文、及时回复学生关注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增强教育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辅导员要主动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和舆论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骨干特别是学生领袖的作用,在学生组织中设置网络信息员,增强对网上有害信息的甄别、抵制、批判能力,实现学生网上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

四要推动建立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证体系。当前,不少高校还没有完全落实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证,也有一些高校做了尝试,如浙江大学发布《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学校科研成果统计、各类晋升评聘和评奖评优范围,明确网络文化成果申报标准,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网络文化育人功能,努力营造适合师生发展的网络文化环境,为其他高校做好网络文化成果认定提供了借鉴思路。

结语

高校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通过构建“校—院—班”三级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促进学校、学院和学生“三方互动”,真正将校园网络和新媒体建设成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弘扬正能量的重要阵地,全面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學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12-9.

[2]冯刚.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桑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表现境遇及提升路径[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3):118-123.

[4]宋河仙.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创新与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1(1):119-121.

[5]邹佳.网络时代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7):222-223.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重点教学研究项目:“课程—师资—学科”三位一体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研究(基金号2019jyxm0124);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教学研究重大项目: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模块化设计与探索(2016jyxm0376);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立项课题: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文化建设及其价值探究(SK2018A0158);安徽省高校网络文化中心建设项目:“四位一体”网络文化育人中心(Szzgjh4-7)。

通讯作者:查晓丽

猜你喜欢

网络思政育人高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基于用户体验的辅导员微信公众号建设思考
英国高校的网络思政课怎么上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